祖月明+韓志丹
摘 要:民族學生在民族院校中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如何處理好尊重和認同民族學生的風俗事關民族院校的穩(wěn)定、團結、發(fā)展的大局,同時國家教育部、各民族院校也在不斷地強調要加強對民族學生管理、教育與服務工作,因此加強和創(chuàng)新對民族學生尊重和認同路徑勢在必行。本文從尊重民族學生風俗習慣的意義談起,進一步探析民族高校尊重和認同民族學生風俗的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尊重;民族學生;風俗習慣;民族院校
一、尊重民族學生風俗的意義
(一)對于學生本身來講
對于學生本身來講,涉及到學生本身的感受、心理體驗,這是民族學生開始大學生活的第一步。
1、利于學生產生被認同感。來自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大學生,進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學校開始學習、生活甚至工作,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尤其是來自偏遠山區(qū)、交通閉塞、經濟文化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民族學生,對于他們來說,在文化上、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節(jié)日慶典里、在平時的交往中能夠被尊重,會產生的被認可感受,是重要一步的開始。
2、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來自他人的認可,來自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和吸收,如果民族學生最起碼的尊重都得不到,那么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交往都會有一種自卑的心理,壓抑到一定程度會集中到一個點來爆發(fā),會對學校和其他學生產生不良的后果和不良的示范作用,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3、利于民族平等更好地實現(xiàn)。只有尊重才能平等,只有平等再能交流。學校的學生管理服務部門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才能與之交流,民族學生才能有一個安心的受教育的環(huán)境,才能安心的在校學習,如果生活在一個被歧視,生活在一個被另類眼光關注的環(huán)境里,學生會生活的很壓抑,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fā)展。
(二)對于保證民族學生發(fā)展來講
民族學生是國家的財富,是今后國家發(fā)展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人才儲備,他們通過刻苦的學習進入到高校,也希望通過高校的學習更好的回報社會,家鄉(xiāng)和國家。
1、利于增強民族學生的平等和民主權利意識。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备髅褡濉岸加斜3只蛘吒母镒约旱娘L俗習慣的自由”。由此說明,各民族無論是保持還是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實質上是堅持各民族平等原則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xiàn),對民族風俗習慣的侵犯,就意味著對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的踐踏。我國刑法第147條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jié)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入“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其實質就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
2、利于維護民族學生的團結。每個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往往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看作是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輕視,看作是對本民族的歧視。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哪怕是出于開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3、利于發(fā)揮民族學生文化建設。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許多民族往往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fā)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學藝術,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講故事的民間口頭文學形式在群眾中代代相傳,并不斷得到鞏固和發(fā)展。有些表現(xiàn)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飾、建筑、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風俗習慣上的千差萬別,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利于民族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繁榮。
二、民族高校加強對民族學生風俗的尊重和認同路徑創(chuàng)新
《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一條是“人人生而平等,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富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管理的精神相對待,這就是尊重必須的價值基礎。”人生而平等,對人不能因為任何原因而表示歧視。作為民族院校更應如此,做到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
(一)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加強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對民族知識的普及,首先要知道民族的生活習俗,知道他們與漢族的區(qū)別知道他們的忌諱,尊重學生的生活習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忌諱。切不可忽視禮俗或由于行動上的不慎而傷害民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在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風俗習慣都要有所了解,同時也要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安排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
(二)營造和諧、尊重的校園氛圍。通過宣傳教育加強對民族學生尊重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我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宣傳櫥窗、校園網、廣播臺等途徑進行民族政策、民俗風情的宣傳,通過在樓道內懸掛標語、圖畫,利用教室內的板報等形式營造尊重民族的文化氛圍,通過耳濡目染,增強全院師生對民族學生尊重重要性的認識。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或少數民族的重大節(jié)日,學生會或社團都會制作精美的宣傳海報,在校園內展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都能感覺到自己是56個民族中的一分子,應該形成一個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氛圍做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們利用課堂、班會、團會做好尊重民族的滲透工作。通過思想政治課、歷史課、語文課課堂和定期開展的民族班會、團會,宣傳民族政策,加強尊重民族的教育。
(三)全員參與,倡導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民族院校的學生工作,不僅僅是學生工作人員,代課教師的責任,更應是全員參與的工作,尊重本來就是師生關系的核心,古代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但那時是不平等的,只強調學生對老師的尊重,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而現(xiàn)代社會的師生關系倡導尊重是相互的,老師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不僅有尊重的意義,更有教師對民族學生的愛,也有民族學生對教師的愛。當然尊重是愛的前提。
(四)日常用語、肢體語言等細節(jié)性工作做到位。尊重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在細節(jié)的地方。尤其是在學生工作中,對學生在語言上、肢體動作上的不注意,會引起學生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激化學生的矛盾,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學生來說,民族學生更注重生活上、學習上的細節(jié),對民族信仰的虔誠,對民族情感的炙熱,一些語言,一些動作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和后果。
(五)尊重并不意味著容忍和放縱。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但并不是一味地容忍和放縱,尊重應該是相互的,“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首先應該在國家法律、學校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不能因為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而把學校當成了宗教傳播的場所,把學校當成了做祭祀禮拜的場所,把學校當成了宗教宣講的場所。其次,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同時也要摒棄不良的陋習,在社會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更應如此,有一些不利于尊重,不利于團結、穩(wěn)定、發(fā)展的事情或者生活習慣,需要學生管理部門不斷的去發(fā)現(xiàn)和教導。最后,尊重是相互的,在民族學生之間也需要相互尊重,尊重不是單方面的事情。
在民族院校,應當把尊重民族學生放在第一位,體現(xiàn)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學生的認可,讓學生產生認可感,產生自信,摒棄自卑的心理,作為民族院校的學生管理部門,需要做的還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大。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以尊重為核心的現(xiàn)代師生關系及構建.王守紀.楊兆山.教育理論與實踐.沈陽.2010年第9期
[2] 論尊重與“尊重的教育”.王澍;柳海民 東北師大學報 吉林2009年第3期
[3] 尊嚴:自尊、受尊重與尊重.黃飛 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第七期
[4]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觀念: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郝時遠 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5] 世界人權宣言.羅斯福夫人起草.194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