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適用話題】理智理性 美與丑 話語體系 多元共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境,這個語境下所產生的語言,與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生活環(huán)境,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這其實是一種客觀投射,而并沒有什么褒貶之分。甚至包括被主流文化人士所鄙視和仇恨的“粗鄙語言”,也是作為其客觀存在的一部分。
在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當下年輕人的話語特征:
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聽到兩個80后或90后的年輕人互稱“賤人”,并不斷用“你去死”之類的語言相互問候時,千萬別認為這兩個家伙是在吵架,而是兩個親密的伙伴在說知心話呢。在他們的話語體系中,還包括:遜、斃、暈、豬、呆等詞匯,也被徹底地顛覆了傳統(tǒng)的語義,而變成相反的含義。在他們的價值觀里,嚴肅是留給陌生人的,“逗逼”是留給小伙伴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接觸了許多90后的孩子們,作為他們的父輩,我發(fā)現(xiàn),90后這一代人身上,有許多前代人所不具備的特色,而其中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他們的詞典中,居然沒有貶義詞,在他們的話語系統(tǒng)中,以褒義詞和中性詞居多,這當然與他們出生在政治相對穩(wěn)定,物質供應充足的時代有關,他們沒有太多尖銳與負面的人生體驗。他們的世界,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多元共生的。沒有非此即彼的劇烈對抗,而多了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還可以那那樣的兼容與共生。
于是,詞匯在他們面前,重新回到了詞匯本身。他們不再顧忌詞語的屬性,他們明白,說法只是說法,說一個人是屎他不會因此就成了屎;而說一個人是天使,他也不會因此就成了天使。
一些人會認為,這種沒心沒肺沒是非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90后不堪的大毛病。而我卻覺得,這恰恰是人類往前進步的一個重要特征。一個只有單重標準,審美和審丑觀都被框定的世界是多么可怕!舊的規(guī)則和約定俗成的習慣被打破的本身,便是時代進步的一個特征。
作為一個身心都已套了太多框框的前輩來說,一時半會兒也不太習慣小朋友們把可愛的兄弟姐妹稱為豬,滿嘴爽呆酷斃去死之類的溝通方式。但這些不是他們唯一的話語方式,我只是為了講述他們對詞語的不迷信,而選了些極端的例子,多數(shù)時候,他們的話語還是陽光而溫暖的。
比起前人來說,他們是心理負擔最輕的一代,幾千年的滄桑,不必要寫在他們的臉上和刻在他們心上,他們天真,他們沒有一元化的審美觀,他們對美和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認知。但是,這種寬松的心境和狀態(tài),會隨著外力對他們的行為甚至思想的干涉而改變。你可以打著“為了他們好”的名義,讓他們不上什么網(wǎng)站,也可以打著“為了保護他們”的旗號,限制他們看什么書或電影。但你最終得寸進尺還要管制他們說什么話甚至想什么,顯然,過分了。
但這樣真的好嗎?而且有用嗎?要知道,在《皇帝的新衣》里,真正最終明白并講出真相的,其實是孩子們。
【素材分析】把心理與思想從文字的約束中獨立出來,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輕松的自我,或許這才是90后孩子們真實的面目。面對一個迥異于往常話語體系的群體,又何必緊張兮兮,揮起道德的大棒,無情地詛咒、打壓?何不嘗試著去探討一下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及他們獨特的多元共生的話語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