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腦外傷綜合征(俗稱“腦震蕩后遺癥”),是指顱腦外傷后三個月仍有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心煩心悸、失眠健忘等癥狀表現,而神經系統檢查又無器質性損傷體征的一種疾病。在中醫(yī)學中屬眩暈、淤血頭痛、失眠等范疇,應用中醫(yī)藥辨證施治,大多可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祖國醫(yī)學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腦”。腦外傷受損后,氣機逆亂,脈絡閉塞,氣滯血淤,不通則痛;病程遷延日久,耗氣傷血,氣血虧損,心脾失養(yǎng),終致心脾兩虛;腎藏精生髓,腦為髓之海,因病久必及于腎,腎陰陽俱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故常有眩暈、耳鳴、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頭腦損傷,病久心、肝、腎陰血不足,虛火上炎,心火不下交于腎,腎水不上濟于心,心腎相互制約,功能失調,故出現失眠等癥狀。
我在林區(qū)醫(yī)院工作多年,遇此類患者較多,積累了一些治療經驗,根據以上論述,分四型施治。
一、淤阻脈絡型。臨床表現為頭痛劇烈,痛有定處,而無休止,頭脹頭暈,時重時輕,舌紫暗或有淤斑,苔白而薄,脈弦澀。
此型多見于顱腦外傷早期,脈絡閉塞,屬于實證,治宜活血化淤,通絡開竅,方用《醫(y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加減(方例:川芎12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當歸15克、地龍10克、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陳皮6克、石決明30克),此外,珍珠母、龍齒、刺蒺藜,丹參、蔓荊子、三七粉(沖)可隨癥加減。若伴惡心嘔吐者,加代赭石、半夏、竹茹;表現有心煩尿赤,加梔子、黃連。
二、心脾兩虛型。外傷日久,但頭痛、眩暈仍比較明顯,并伴有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等表現,舌質淡苔白,或有齒痕,脈多細弱。
治宜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方用歸脾湯加龍骨、牡蠣、川芎、靈芝,此方氣血雙補,可改善腦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恢復大腦皮層的正常功能。此外,丹參、夜交藤、柏子仁、蔓荊子、白芷等常隨癥加減。
三、肝腎陰虧型。癥見眩暈耳鳴,兩目干澀,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腰膝酸軟,記憶減退,反應遲鈍,或有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此型宜滋腎補肝,方用杞菊地黃丸(湯)或左歸飲加減(方例: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藥30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首烏10克、麥冬10克、補骨脂10克、骨碎補10克、川斷15克)。若兼有腎陽虛表現者,上方加桂枝10克、仙靈脾30克。
四、心腎失交型。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目眩耳鳴,記憶下降,腰膝酸軟,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宜養(yǎng)陰清熱,交通心腎,方用地黃飲子(宣明論方)或天王補心丹加減(方例:生地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當歸15克、山藥30克、枸杞子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炒棗仁10克)。 或與交泰丸(黃連10克、肉桂3克)合用。
腦外傷綜合征在臨床并不少見,除主癥表現外,患者應有比較明顯的顱腦外傷史,所以,診斷并不困難。本癥治療一般應分三個階段:初期頭痛嚴重,多為血淤氣滯,絡脈閉塞,治宜活血化淤為主;中期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或正虛邪實,在臨床往往一癥數型并見,治療應以改善頭暈、失眠等癥狀為主;后期則以益腎健腦為主??傊旍`活辨證施治。
若腦外傷后,頭痛進行性加?。ɑ驕p輕后又突然加重),并伴嘔吐及視力減退,神經系統檢查眼底有視乳頭水腫,則應想到有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可能,應借助腦超聲波、CT等現代化檢查進行鑒別診斷,以免延誤診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