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蘭
摘 要:知識隱藏是指在工作場所中,員工對同事請求的知識故意裝傻、隱瞞或者拒絕提供的有意行為。知識隱藏普遍存在于現(xiàn)代組織中,給組織和員工帶來諸多的消極影響。本文就知識隱藏的概念、維度和測量等進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知識隱藏。
關鍵詞:知識隱藏;裝傻;推脫隱藏;合理隱藏
一、引言
在當今的知識經(jīng)濟背景下,擁有有效的知識管理和知識學習系統(tǒng)是提高組織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舉措之一。組織中的知識共享,會大大提高知識的利用率,提高組織效益。然而,并非所有員工都會進行知識共享。研究表明,高達76%的員工傾向于向同事隱瞞或者拒絕提供自己的知識。因此,知識隱藏作為一個盛行于各類組織的現(xiàn)象,需要引起理論界和實踐界的重視。本文就知識隱藏的概念、維度和測量等進行梳理,以便更好地讓大家了解知識隱藏。
二、知識隱藏的概念和維度
(一)知識隱藏的概念
Connelly等首次提出了知識隱藏這一構念,并將其定義為:個體對他人所請求的知識進行保留、隱藏或者拒絕給予的有意行為[1]。在工作產(chǎn)所中,知識隱藏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員工對另外一個員工的知識請求故意有所保留、隱瞞和拒絕提供的行為。知識請求的主體為員工個體,而不是組織或者組織中的某個群體。
(二)知識隱藏的維度
根據(jù)知識所有權者知識隱藏行為的意圖和表現(xiàn),Connelly等將知識隱藏劃分為三個維度:裝傻(playing dumb)、推脫隱藏(evasive hiding)和合理隱藏(rationalized hiding)[1]。其中,裝傻描述的是這樣的知識隱藏行為,即知識隱藏者假裝不知道相關的知識。裝傻含有一些欺騙的成分,沒有使用相關知識來回應知識請求。回避隱藏描述的是這樣的行為,即知識隱藏者提供不正確的信息或者誤導他人說在未來會給予完整的答案,即使他實際上他無意提供。推脫隱藏也涉及到一些欺騙。合理隱藏是指知識隱藏者通過說明他/她不能夠提供他人所求的信息或者責備第三方,來解釋自己沒有提供他人所求信息的理由。合理隱藏不一定涉及到欺騙。
(三)知識隱藏的測量
知識隱藏一共有12條測量項目,知識隱藏的三個維度各使用4條測量條目進行測量。其中,裝傻的測量項目為“假裝我不知道這個信息”、“即使我知道,也說不知道”、“假裝我不知道他/她再說什么”和“說我對他/她所提及的主題不是很熟悉”;推脫隱藏的四個測量條目為“同意說給他/她提供幫助,但從不打算真的如此”、“同意幫助他/她,但卻給的不是他/她所需要的信息”、“告訴他/她等會會提供給幫助,但實際上卻是盡可能拖延”和“給他/她提供不是他們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合理隱藏的測量條目為“向他/她解釋說我想要給予相關信息,但是我不能這樣做”、“解釋說這些信息是秘密的,只有項目的相關者才有權得知”、“告訴他/她,我的老板不讓其他人知道該信息”和“我不會回答他/她的問題”。這些測量條目使用李克特7點計分法來評估被試者同意以上條目的程度,其中“1”代表“根本不”,“4”代表“有些”,“7”代表“非常”。
三、知識隱藏和相關概念辨析
知識隱藏和知識分享、知識囤積在概念上存在一些重疊,本文就知識隱藏和知識共享、知識囤積間的異同之處進行歸納如下。
知識隱藏和知識分享的異同。知識隱藏不僅僅代表不知識共享,更為重要的是知識隱藏是對他人所求知識的有意隱瞞和掩飾[2]。知識隱藏和知識共享不是相對立的概念,而是兩個相區(qū)別的概念。行為上,這兩個概念頗為相似,但是知識隱藏的背后動機和缺乏知識共享是截然不同的。知識隱藏可能由如懶惰等不同的原因所導致,而缺乏知識共享很可能只是因為缺乏知識。
知識隱藏和知識囤積的異同。Hislop認為,知識囤積代表的是在未來的日子里,可能會分享或者不分享的知識積累行為[3]。它們的相同之處在于,知識隱藏和知識囤積都屬于知識保留的行為;這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的意圖和方式不同,知識知識是對被請求知識的有意隱瞞,而知識囤積的知識不一定是他人所求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Connelly C E,Zweig D,Webster J,et al.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1):64-88.
[2] Webster J,Brown G,Zweig D,et al.Beyond knowledge sharing:Withholding knowledge at work[J].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2008,27(08):1-37.
[3] Hislop D.Link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via commitment: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Employee relations.2003,25(2):18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