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林紓,原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畏廬居士,別號冷紅生,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系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小說翻譯家,以依照他人口述又不失原著風貌翻譯西方名著而著稱于世。
林紓自青年時代起便關(guān)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若要富強,必須向西方學習。進入中年后,他“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為省中后起英雋所矜式”。然而,林紓涉入譯界卻是極為偶然的事,他的譯作如此暢銷也在意料之外。
林紓翻譯小說始于1897年,當時恰逢他的母親和妻子接連去世。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助他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林紓起先再三推脫,最后才接受了這一請求,與留法回國的船政學堂畢業(yè)生王壽昌合譯法國作家小仲馬所著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在翻譯時,并非是機械地記下王壽昌的口譯,而是運筆寫出“信、達、雅”的文言。這本妙語連珠,富于情感的譯著于1899年1月在福州刊行,為中國首部西洋小說譯著,一時風行全國,有“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之譽。
《巴黎茶花女遺事》使中國人的耳目為之一新,它適應了當時西方開啟民智的時代潮流,劃破閉關(guān)自守的厚霧,使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方文學的瑰寶。據(jù)林紓后人統(tǒng)計,他一生共譯著西方文學作品206種,被外國人譽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譯家”,名揚中外。
由于林紓并不懂外語,不能讀原著,因此只能“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并且常常向馬尾船政學堂師生“質(zhì)西書疑義”。他翻譯得很快,“耳受手追,聲已筆止”,口譯者話音才落,他的譯文也寫完了。
《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shù)恼J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林紓沿著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xù)走下去。后來,他接受商務印書館的邀請專譯外國小說,其中以英國小說為最多,此外包括美國、法國、俄國、日本、西班牙、希臘等十多個國家的文學作品。世界許多著名作家,如英國的莎士比亞、狄更斯、法國的雨果、巴爾扎克、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等,都是林紓第一次介紹到中國來的。林紓一生著譯小說達180余部,為中國近代譯界所罕見,曾被譽為“譯界之王”。
林紓譯介西方文學,客觀上培養(yǎng)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代巨匠。據(jù)許壽裳回憶,對于林譯小說,魯迅每本必讀,郭沫若也自稱受很大影響。魯迅在日本讀林紓譯《黑奴吁天錄》時說:“乃大喜歡,窮日讀之,竟畢?!惫糇x林譯小說后說:“然而在幼時印入腦中,就好像車轍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滅?!卞X鐘書說:“我發(fā)現(xiàn)自己寧可讀林紓的譯本,不樂意讀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簡單,林紓的文筆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筆高明得多……”
林紓的翻譯作品偶現(xiàn)一些疵誤,如把名著改編或刪節(jié)的兒童讀物當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亞和易卜生的劇本譯成小說,把易卜生的國籍誤成德國等。但他大體上是一位“忠實的譯者”,重要的譯作都能保持原文的情調(diào),力求表達原著的風格。同時他憑著自己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用來填補某些原作的不足,使譯著更加適應中國讀者的欣賞口味。
他翻譯小說,不光把外國小說藝術(shù)技巧介紹到中國來,更要把他的愛國熱誠,通過譯書感動讀者,驚醒同胞,促使人們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他通常在譯著的序言或后記中,對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或藝術(shù)特色進行分析,同時借題發(fā)揮,表達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常常帶有政治或啟蒙色彩。他翻譯《茶花女》,表達自己對封建制度的不滿情緒;翻譯《湯姆叔叔的小屋》,希望喚醒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