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贊化
英國朝野絕大多數人都抱持高度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既希望從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好處,又期待盡量避免承擔一體化的義務。
英國“脫歐”公投最可能的結果顯示英國“不退歐”,但該話題仍隔三岔五被熱炒。
據報道,隨著英國“脫歐”全民公投日期將近,隨著公投拉票活動開啟,相關辯論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因英國“脫歐”公投可能引發(fā)經濟等方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近期英國首相卡梅倫強調,“這是一次公投,不是鬧著玩”,而G7財長就該問題進行了磋商。
眼下,民調對“脫歐”問題呈現出紛紜雜亂的結果:ORB電話民調顯示,在英國“留歐”民意領先達15個百分點之多,而TNS網絡民調則顯示,“退歐”民意領先3個百分點。有分析指出,幾家民調給出電話調查留歐派占優(yōu)、網絡調查脫歐派居強的結果,表明在英國,年紀較大的人偏向于“維持現狀”,而年輕人則傾向于希望有所改變。
對卡梅倫而言,糾結又何嘗沒有?一方面,他是此次“脫歐”公投的重要推動者,沒有他的“網開一面”,公投就不可能舉行;另一方面,他又公開主張英國應繼續(xù)留在歐盟,并多次在不同場合對脫歐派口誅筆伐。
在歷史上,英國有著悠久的“光榮孤立”歷史,所謂“光榮孤立”,指的是既保持對歐陸的影響力,又避免直接成為歐陸的一部分,這在日不落帝國時代以“幫助歐陸老二打老大”的“英國規(guī)矩”名噪一時。二戰(zhàn)后,其“光榮孤立”被精心修改后以“美國在歐洲代言人”的新面目出現,并為英國帶來可觀的收益。
正因該“光榮傳統”,對于歐洲一體化,英國朝野絕大多數人都抱持高度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既希望從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好處,又期待盡量避免承擔一體化的義務。一言以蔽之,英國最希望的是以“特殊成員”身份留在歐盟內。正是秉持這種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邏輯,卡梅倫才會既極力促成公投,又竭力避免脫歐派在公投中獲勝,而民調受訪者也表現糾結。
如果不出現特別變故,這種糾結將持續(xù)到公投當天,并表現在公投結果及公投后的英國民意反應中。很大的一種可能,是公投結果仍然顯示英國“不退歐”,但“退歐”話題仍會隔三岔五被英國公眾、黨派和政府炒熱——尤其在歐盟討論一些涉及共同利益分配、共同風險承擔或需要各成員國“樂善好施”問題時。
隨著“恐怖門”、“難民門”、“歐債危機門”等一系列挑戰(zhàn)歐洲一體化原則、考驗歐盟成員國同甘共苦意愿的危機不斷爆發(fā),“一體化”在歐陸本身已不再是“政治正確”,在一貫彌漫著“光榮孤立”和“歐洲懷疑論”空氣的英國更是如此,不論公投結果如何,這種空氣都會成為英國的“歐洲前途”的重要不確定因素。對于英國的“鬧特殊性”,許多歐陸國家也越來越“不感冒”,而若英國公投結果對其而言不理想,或英國人在公投后繼續(xù)借題發(fā)揮,那這種“不感冒”的發(fā)酵,會令英國和歐陸間的感情出現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