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天人之際》與《說巫史傳統(tǒng)》述評

2016-06-25 08:05金春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

[摘要] 針對余英時先生《論天人之際》與李澤厚先生《說巫史傳統(tǒng)》論述從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軸心突破”,提出五點評述意見: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則;孔子“仁說”乃社會大變動所致;2.中國官方巫文化與古希臘不同;3.“德”的歷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數(shù)”到“德”的轉化;5.中國古代“天人”亦是“兩個世界”。

[關鍵詞] “軸心突破”;巫;仁;德; “兩個世界”

[中圖分類號]B99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6)03—0005—06

“軸心突破”由德國社會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在其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約發(fā)生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在這以前,古代各民族經歷了很長的巫文化歷史。 中國如何從巫文化走到孔子的“軸心突破”?李澤厚先生《說巫史傳統(tǒng)》及《論語今讀》提出了一些說法。近余英時先生專著《論天人之際》對此更有詳細論述。[1]但中國巫文化資料有限,且可予不同解釋,故留下了很大討論空間。下面分幾節(jié)試談本文對有關問題及兩先生論述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兩先生及學界。一“情感本體”

澤厚先生認為,一如古代史料所述,五帝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為大巫師,巫君合一??鬃铀枷爰词怯晌仔g之神秘主客一體、由情感控制與導出客觀世界而積淀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思想范式。在《論語今讀》中,他把這看法概括為:

遠古巫史文化使中國……倫常、政治均籠罩和滲透在神圣的宗教情感之下。由畏(殷)而敬(周)而愛(孔子),這種培育著理性化的情感成為儒學的主要特征。它不斷發(fā)展并普泛化為宇宙規(guī)律(漢儒:仁,天心)和道德律令(宋儒:“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情感(仁、愛)成了“天心”“天理”的本體所在。[2](P78)

因為論述簡略,好些重要論斷都不甚清楚。這里先討論“情感本體”問題。

孔子仁學的基本命題是“仁者愛人”?!皭邸笔乔楦校f這是“情感本體”,似乎是不成問題的。但情感并非道德。孔子之“仁”是講道德,不是講美學。其“仁者愛人”,實質是說,你應該“愛人”才有仁德。“你應該如何如何作”,這是命令。“命令”是“判斷”,屬于理性。自覺地以“愛”施之于別人且符合“禮”的行為才是孔子講的“仁”。這是一項道德律令?;浇讨v“愛人如己”,“你要愛你的鄰人”,這道德律令來自上帝??鬃又v“仁”,則認為是人自己命令自己?!拔矣?,仁斯至矣”,也就是自己為自己立法。這立法與依照這法而來的行為, 不帶有為自己謀取利益、名譽、好處的動機。夾帶這種動機,行為上符合“仁”, 也不是真正的“仁”??鬃拥牡赖滤枷雽儆谧月上到y(tǒng)。

漢儒講“仁, 天心”、“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本唧w到個人,董仲舒認為,“《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保ā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仁”很明確地是理性化的道德律令。

宋明, 則分成了兩大派:一派是天理派,一派是心學派。心學派講“心本體”或“良知”?!傲贾睂儆谥浦獝褐爸?,這種“知”是道德理性。善善惡惡的內涵包括情感、愛憎,但它是由理性支配的,以“律令”“天理”形式下達?!暗赖吕硇浴笔潜举|所在。

“天理”派分外在天理與內在天理兩派。外在天理派如程頤,認為“仁”是普遍道德準則(天理),人靠理性認知它,靠意志實現(xiàn)它,如此而成為有仁德的人。另一派是朱熹, 強調“仁是心之德,愛之理”?!靶闹隆奔础靶谋揪哂械哪芰?、德性”。這能力與德性的“內涵”是“愛之理”,也即符合禮義規(guī)范的愛之情感與行為。故仁德之源非外在于心、作為認知對象的“天理”?!墩撜Z·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程頤謂:“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保ㄒ链ā督浾f·論語說》)朱熹說:“程子說固好,但少疏不見得仁。仁者本心之全德。人若本然天理之良心存而不失,則所作為自有序而和。若此心一放,只是人欲私心做得出來,安得有序,安得有和?!保ā墩Z類》卷二十五)朱熹與程頤對“仁”的看法不同, 但仁之內容為“天理”道德律令,兩者則是一致的。

說“情感(仁、愛)成了‘天心‘天理的本體所在”,只有作了上述分疏以后才可以被理解為:無論講“天心”,講“天理”,講“良知”,其根本內涵都是“你要去愛人”,如此才有仁德。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說:“道始于情, 情生于性。始者近情, 終者近義。”“道”指人道, 仁道, 它雖始于情,并不終于情, 而是以“義”應該如此的形式出現(xiàn)?!傲x”是自覺、是應該、是判斷、是理性,也表明了上述特點。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6年第3期金春峰:《論天人之際》與《說巫史傳統(tǒng)》述評二孔子仁與社會歷史的大變動

“仁者愛人”,其出現(xiàn)不能、也沒有在孔子以前。因為它的出現(xiàn)必須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這條件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它非“巫文化”所可說明,而是社會歷史變動的結果。

孔子以前,“人”被氏族、階級、等級包裹、束縛著。人們觀念中,只有氏族、階級、等級的“類”的不同,沒有具同一性的“人”的觀念。獨立的“人”的觀念到孔子的時代才出現(xiàn)。

孔子所處春秋末期,氏族宗法社會解體,國家、氏族不斷被兼并、融合,等級不斷升降浮沉,“三姓之后,于今為庶”,或“降在皂隸”。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由貴族降下來而具有自由身份的人及商人、下級吏員、隱居而自耕自食者,等等。有如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各國和各原不同等級的人都在此混居,變成了身份同一的“人”。這才有“人”這觀念的出現(xiàn)。

孔子私人辦學,學生來自各國,各氏族、等級,他一律“有教無類”,對他們無區(qū)別地施之以“愛”和“教”,就是“愛人”的仁德之實現(xiàn)了。作為“仁之方”的“能近取譬”,老師的近己是學生,對學生教不倦,是最切實的“愛人”;是“盡己”“立己”, 同時也是“立人”。在路上遇到須救助的人,這路人就是近己的人。“能近取譬”成了普世的仁德實踐之方。

西周氏族宗法社會以祖靈崇拜為基礎,分大宗與小宗。小宗在一個地方獨立,又成為分封之地的大宗。但最初立國的大宗,雖本枝百世,繁衍分化了無數(shù)小宗,它仍是惟一的“大宗”。故《禮記·檀弓上》謂:“祖廟所以本仁也”,“不忘本,仁也”;但同一祖廟的人,春秋末期都成了路人,不僅相互不能以“近親”相愛,且強凌弱,眾暴寡,故孔子將行仁的主體與動力移至“人”自己的自覺,也就是人的“心”人的道德意志。但孔子仍希望“愛人”能保有由“祖廟”而來的親情?!墩撜Z·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痹谏险?、統(tǒng)治者對在下的人,像對待大祭中的同宗中的兄弟、親族一樣親近有禮。下面的人對上,對父母、尊者則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不忘養(yǎng)育之恩;如此而成為“仁”,顯示仁和“祖廟”仍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和基督教大不相同。

《孔子家語》有則故事,某楚人失了弓。有人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聞之,說,去楚字可矣,“人失之,人得之。”這就是“人”的獨立存在之被自覺?!墩撜Z·鄉(xiāng)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瘪R廄中有各種不同的人,主要是仆役等??鬃舆@里關心的“人”,指作為個體的所有人。

蘇秉琦先生說:“這時已是社會大變動時期,工商業(yè)發(fā)展起來了,從西周末到春秋初,社會分工有了新的轉折,侯馬發(fā)現(xiàn)的銅帶鉤、鏡、連續(xù)小單元圖案的大銅器等,都是作為商品而大量生產的,生產的專業(yè)化、重量單位(钅斤)的貨幣的出現(xiàn)與鬲向釜的演變是大致同步的。刀幣、布幣、圜錢種種鑄幣重量接近,都在12克左右,不同貨幣的流通,無大障礙。當時,‘珠玉犬馬是大買賣,在晉南、齊、邯鄲以及周王室所在的洛陽都出現(xiàn)了商人,新的階級起來了,他們過問政治,受人尊敬,地位很高。這種變革在孔子時代已出現(xiàn),到孟子時代已很普遍?!盵3](P16)對孔子新仁學的出現(xiàn),從考古角度提供了社會歷史原因的說明。

余先生指出,孔子的“仁”是由追求“禮之本”提出的。西周以“德”為禮之本到孔子以“仁”為禮之本,這是孔子完成軸心突破的標志?!啊试趥€體的內心,‘德則屬于集體的王朝;不但如此,‘仁主要出于個人的意志(“為仁由己”),‘德則受“天”的制約(“上帝降懿德”)。故“肯定孔子為中國軸心突破的第一位哲人,沒一絲一毫牽強附會的嫌疑”[1](P99),這論述是很恰當?shù)摹?/p>

三中國巫文化的追尋

中國如何從巫文化走到孔子“仁”的“軸心突破”?為解答此問題,余先生對古希臘薩滿教之類的巫文化如何影響到其“軸心突破”的哲學形態(tài),作了扼要的考察。結論性的意見是:

道慈(E.R.Dodds)分析柏拉圖怎樣從薩滿教的基址上發(fā)展出一套新哲學思維的系統(tǒng),舉出的例證中包括下面三項:薩滿的“出神”( “trance”)及其“神秘自我”(按:“occultself”即指靈魂而言)主動地離開軀體他游,一變而成為(哲學家)柏拉圖, 認為這是由傳統(tǒng)“邏格斯”(“l(fā)ogos”)的權威造成的習慣。薩滿在出神狀態(tài)中所獲得的神秘知識則一變而成為(哲學家)對形上之理型恍有所見。至于薩滿對以往多次轉世的前生“回憶”,復一變而成為抽象“理型”的“回憶”,因而構成了新的知識論的基礎。

余先生總結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雖從薩滿教中推陳出新,但他們絕不停留在薩滿教的水平,而是跳上了哲學思維的境界?!盵1](P144)但“由于史料缺乏,中國古代的巫術是怎樣流傳和發(fā)展的,我們的知識幾乎是一片空白?!盵1](P156)不滿足于哲學家的“假設”與“斷言”, 余先生努力尋找確切的歷史資料以填補空白。

找到的第一項是巫咸、巫賢。余先生說:“從殷代巫咸與巫賢父子的例子,我們略可推知家世相傳或是一個重要的方式?!?[1](P39)

第二項是《周禮》的記述。余先生說:“我最近在《周禮》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線索,雖不能充分解答上述的問題,卻多少可以填補一點空白。”[1](P156)兩條線索,第一條是《周禮·春官·神士》。余先生引鄭玄等人的注釋及孫詒讓的斷案:“故知此神士是巫?!复耍?,當謂技能,即指事神之事,不涉六藝也……這和薩滿研究者所用的‘技能(techniques)如出一轍?!?/p>

第二條是《春官·宗伯》的《司巫》:“國有大烖(災),則帥巫而造巫恒?!睂Υ耍抛哟号c鄭玄的解讀雖不同,但皆以“巫恒”為巫社群的經常聚會或活動的場所。余先生說:“正是這一世代相傳的巫社群,通過禮的系統(tǒng),在‘絕地天通的嚴格限定下,長期承擔了‘天人合一的特殊任務。……一直延續(xù)到軸心突破的前夕?!盵1](P157-158)

但對以上兩條材料,余先生態(tài)度極為謹慎,故說“可以推想”,“或可填補”。事實上,以上資料確很難填補巫文化的空白。因為1)《周官》這書是一種制度設計,不以嚴謹史料為基礎。如《冢人》:“以爵等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shù)?!边@于儒家文獻無據(jù),也非古制,是商鞅在秦變法實行新軍功爵以后的制度;[4](P131) 2)這書,近人考證紛紛,多認為出于戰(zhàn)國末。見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M].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版.金著認為《周官》成書于戰(zhàn)國末,為六國入秦學者所作。參看該書《自序》3)“凡以神士”并非職官名。凡職官名皆有一定的書寫格式,“凡以神士者……”則行文不同,按文意,是在論述了所有職官以后,對“神士”的一補充和“總結性”的論述,意思是說,所有《春官》各職官中(凡)與事神有關的“士”(許多職官中的“士”是與神事無關的)數(shù)目很多,皆以其“藝”之高低為貴賤之等,也即劃為上士、中士、下士。正文解釋則謂:“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礻會國之兇荒,民之札喪?!辈⑽唇忉屢浴八嚨葹橘F賤之序”。林尹《周禮今注今譯》謂:“三辰之法謂以日月星辰之宿次,推算識別群神祭位方向之法?!盵5](P287)《周禮·春官·大司樂》說:“冬日至,園丘祭天:夏日至,方澤祭地……”“神仕”是對應此祭祀而言。這是依陰陽五行學說而有的祭典,非殷商和周之古制?!吧袷恕币源藶檎f,對了解殷商以來之神事巫術,是沒有幫助的。

道慈所述古希臘薩滿巫之情形,以肉體與靈魂兩分、靈魂獨立活動為基礎。中國亦有此種巫術。按《周禮·司巫》:“……凡喪事掌巫降之禮?!薄拔捉怠奔聪碌疥庨g與亡靈對話,此以靈魂獨立活動為基礎?!蹲髠鳌焚夜?,晉侯改葬太子。太子謂“將有巫者而見我”,指的就是“巫降”。傳說“小人儒”執(zhí)掌喪禮,招魂是喪禮中的一項?!抖Y記·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后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 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xiāng),皆從其初?!编嵭秲x禮·士喪禮》注:“復者, 招魂復魄?!边@亦以靈魂能獨立活動為基礎。余先生說:“早在五六十年前英國古典研究名家翁念斯(Richard Broxton Onians)便對中國和希臘羅馬的靈魂觀作過一次初步比較,并肯定中國的‘魂氣(‘aerial soul)和西方古典靈魂的觀念是基本上一致的?!瓝?jù)《禮記·檀弓下》,公元前515年吳國季札在其子的葬禮上談到死亡問題時說:‘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這顯然是身體和靈魂為二元,死后則魂氣自行離去而無不之?!盵1](P187)事實上,巫蠱等也是建立在靈魂可以離肉體而活動的基礎上。

但此種巫術,在孔子那里已被作為“怪力亂神”摒棄了。事實上,在孔子之前,士大夫知識精英對此類巫術也已在批判蔑棄,如藏文仲諫焚巫尫, 晏子、子產等反對禳災,等等。故中國之巫文化如薩滿教之類對孔子的“軸心突破”,是無古希臘道慈所說那種關系的。相反,兩者實有重大的區(qū)別, 即:在中國官方之天人溝通中占卜占筮這種巫術占有支配地位,而古希臘則無。薩滿教的降神降鬼等靈肉分離對古希臘影響甚巨,而在中國官方天人溝通中則不居主導地位。

殷的天人溝通主要是龜卜,這是史有明文的。它有一套程序,且由龜之兆紋顯示?!吨芏Y》所記占卜占筮,專業(yè)化分工和程式化很高,亦是周王朝天人溝通的主要方式。故“司巫”條所云“巫恒”,可從與占卜關聯(lián)這一線索去了解。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收《觀堂集林》卷九)詳證殷之先王有王亥、王恒。《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痹?, 即王亥。恒即王恒?!皹闩!保鯂S解為仆牛、又解仆牛為服牛,解為“卜?!彼聘侠??!把傻梅驑闩!?,意思是怎樣卜而知牛的吉兇結果。故“巫桓”可解為即此王恒?!吨芤住妨呢?,分上下經,上經以乾、坤為首,下經以咸、恒為首, 當是巫文化的遺留對巫桓、巫咸表達崇敬。故《恒》卦為32卦,居64卦中心位置。余先生引陳夢家的說法,認為“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殷王對于親自主持占卜,表現(xiàn)出那樣大的興趣,以致現(xiàn)代研究者竟把他看作是群巫之長”。[1](P157-158)如此,解“巫桓”之“恒”為王恒,更合乎情理。王桓除司占卜,亦掌有其他消災之特殊法力,故為群巫之祖,為后世巫者所祭拜。大災時“司巫”率群巫先去祭拜(造訪)巫桓,有如木工頭作大工程時先去祭拜墨子或公輸般一樣。巫人世代相傳,早已熟悉消災之法,是不會要臨時去查檔案,去學習的。四“德”的本義及其與《周易》的關系

“德”字,余先生指出,是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但殷周之際,時間很長,是殷人提出還是周人提出的?是如何提出的?意義是什么?都未展開論證。澤厚先生認為:“大概最先與獻身犧牲以祭祖先的巫術相關,是巫師具有的神奇品質,繼而轉化成為各氏族的習慣法規(guī)……?!盵6](P173)這基本上是“以論代史”的推想。我曾寫有《‘德的歷史考察》一文[7](P5-12),認為:“德”,甲骨文中有類似字,為“徝”。一般讀“徝”為德字。如:“庚申卜, 殼, 貞今載王徝伐土方。”(《龜甲獸骨文字》1.27.11《合集》6399、6400、6098)

“王徝伐土方”(《殷契佚存》30《合集》6399、6400、6098),有學者譯為:今年何時王通過征伐施德于土方國?王通過征伐向土方施德, 將得到福佑吧?……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劉翔指出,“徝伐”應讀為“‘撻伐(直撻古音相通),意為征伐?!暗隆弊质墙鹞牟庞械模熳直玖x為許慎《說文解字》卷十解“惪”字所道出:“即如一人張目處于十字街口, 舉目直視前方的形物, 像目不斜視、不旁顧之狀?!盵8](P97)但這是以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解“德”之初義, 于時代相差遠矣。

甲骨文“徝”字的字形應為會意字。彳,乃通街大路之意。中間字形乃一“目”加一直線在“目”上方?!澳俊贝眍^,有如甲骨文“監(jiān)”“鑒”字, 水盆上的“目”乃“頭、臉”之代表。樊中岳、陳大英《甲骨文速查手冊》隸書此字為“徝”。[9](P93) “監(jiān)”“鑒”字“目”上無直線,“徝”字則目上有直線。直線乃懸掛之形,即頭被砍下,懸掛于通路大道處,以震懾敵方?!暗隆弊殖屑坠俏摹皬谩弊侄鴣恚?但在下面加上“心”,意為使其有頭有心, 成為一活的人, 或不加殺戮而以服人之心(使其心服)代之。故無“心”則不成其為“德”?!暗隆敝畠群恰熬刺臁⒈C瘛?,全生、保生、厚生, 引申為首領個人的這種道德、才能、行為。

以后,哲學上,“德”轉義為“生”“性”、“德性”,宇宙氣化論上轉為“精氣”,“精神”。

孔子前, “性”為生,“德”亦與“生”相關聯(lián), 故“德性”常常聯(lián)用, 成為“本性之現(xiàn)實地表現(xiàn)”。“德”與“性”亦可互用?!肚f子·外篇》多有此用法。

周人從遠祖以來即以“仁德”撫民著稱,團結了內部,吸附了外族,力量不斷壯大,經過文王的征伐、懷柔,至殷紂時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伐紂之成功,更使周人對“德”滿懷敬服敬畏之心。故尚德觀念之產生乃周代殷之歷史大變動所啟示,非巫文化之蛻變所可說明。

從巫術對孔子的影響來說,主要亦為與占卜相關的《易》之“德義”。帛書《要》記孔子說:

《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shù),則其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xiāng)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義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

孔子的話, 反映了占卜巫文化演進的三個歷史階段:一是巫術的“幽贊而不達于數(shù)”,即《說卦》“幽贊于神明而生筮”;二是“達于數(shù)”而未達于“德”的“史”。這第二階段在殷人文字出現(xiàn)以后更為明顯,表現(xiàn)為“史”所作的占卜記錄和解說,及史所具天文人事知識等?!吨芤住肺谋镜某霈F(xiàn),“數(shù)”更達到了新的高度?!皵?shù)”有數(shù)字、數(shù)目、規(guī)律(如天道大數(shù)、路數(shù))、術數(shù)等義?!吨芤住贰拔谋尽敝杏蟹N種“規(guī)律性”知識, “文本”亦是運用“數(shù)”規(guī)律而造成的。如卦名與卦象的聯(lián)系;物極則反的爻辭吉兇排列規(guī)則;“事象與物象”的義理象征作用等等,都可以“數(shù)”概括和代表?!兑住芳婢咚姆N圣人之道,除“尚其占”以外,“以言者尚其辭”及“靜則觀其象而玩其辭”,都突破了“數(shù)”而已進至于“德”。但許多人仍僅用之為“占卜”,未達于“德”??鬃觿t摒棄占卜而僅從《周易》文本觀其德義, 并以仁義具體落實“德”的內涵, 構成純粹的哲學、人文思想體系。這是他與巫史的“同途殊歸”處,是第三階段,即脫胎于占卜而摒棄之,由神而文,由巫史而人文。

文字的產生是人的極高能動性與智慧的表現(xiàn)。甲骨文之構成為一文字系統(tǒng),更是文化思想發(fā)展之劃時代的大事。故甲骨文記事下的占卜制度,大大轉化了占卜的功能與性質,而與無文字民族的占卜活動,性質不同,周人代殷而起及其提供的經驗教訓與對此經驗教訓的總結,更是周人歷史與文化精神的自覺。此自覺表現(xiàn)于《周書》和《詩經》,亦表現(xiàn)于《周易》文本,如《泰卦》,以卦象(天、陽在下,地、陰在上)卦名(通泰,政通人和)表現(xiàn)“天視自我視,天聽自我民聽”思想。《謙卦》《既濟卦》等亦類似。爻辭亦以教誡形式總結了許多戰(zhàn)爭及政治、人生經驗。[10](P5-18) 《左傳》中引《詩》《書》說德義之例極多;引《周易》亦不少。孔子“觀其德義”,即觀此《周易》文本所包含的德義??鬃印拔迨詫W《易》”,“學”是學研《周易》文本之德義思想。五十以前,他的德義思想體系以“仁”“禮”為核心,早已形成了, 學《易》不過更提高了他對“天命”與對仁義的自信而已。

故文字和周人代殷的全新視野與精神大解放,是由巫到史到德這一思想飛躍的歷史內容與實質。對這兩大因素視而不見,仍混同于彝族、瑤山等的占卜巫術,甚至民間的降神求雨、巫蠱活動,則“失之遠矣。”[11]五天人兩分與天人合一

澤厚先生說:“中國形成了一種獨特傳統(tǒng):巫(宗教領袖)也就是王(政治領袖),禹、湯、文王都是大巫師,死后更成為崇拜對象,成為祭祀的中心,經由巫術中介,人神聯(lián)續(xù)(祖先原本人),合為一體,這正是中國‘一個世界的來由?!鄙衩鳌爸怀霈F(xiàn)在這一不可言說不可限定的身心并舉的狂熱的巫術活動本身中,而并非孤獨、靜止地獨立存在于某處。神不是某種脫開人的巫術活動的對象性的存在。相反,人的巫術活動倒成了是‘神明出現(xiàn)的的前提?!?[6](P164)但這種說法于史無據(jù)。

中國,殷商時期, 巫師地位已在王權之下。即便在“絕地天通”的傳說中,巫峴與巫也是在帝顓頊的命令下,被重、黎接管了。這與西方遠古巫術與宗教始終居主導神圣地位不同。

據(jù)周何先生引述:“孫海波甲骨文編, 收帝字凡六十四, 除重出一見者外, 得六十三;又金祥恒續(xù)甲骨文編, 收帝字凡—百—十三, 兩書總得一百七十六。此外, 二氏所未盡收者猶多。綜而觀之, 其義有三:(一)上天主宰之神, 即上帝之帝;(二)殷人先祖之尊稱, 即帝?。ù饩幦吡?;南北輔仁、六二片)帝甲(粹編二五九片;后編上四、十六片)之類;(三)褅祭之名, ……蓋不多見。而為上帝之義者, 則占十之七八。”[12](P14-15)《詩·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 降而生商?!薄堕L發(fā)》:“有戎方將, 帝立子生商。”據(jù)殷后人的這種追憶, 商民族與上帝的關系是類如《舊約》猶太民族與上帝的關系。先有帝,由帝立子生商。而到武王伐紂后,此觀念也被完全改變,不能再成立了。因上帝成為所有有德者的上帝, 也即普世的上帝了。這種變化類如由猶太教到《新約》耶穌基督教的轉變。[13](P13-14)

中國從西周開始,已有明確的程序化、人文化的上帝之祭與祖宗之祭兩種祭祀,兩者分別舉行,處于不同地位與不同性質。這見于《呂氏春秋》,亦見于《周禮》。到漢代,歲一祭于天,四祭(祭祖)于宗廟。這兩種祭祀亦如猶太教、基督教之祭祀上帝。人王與上天的關系是通過祈禱祭拜, 祈求上天的福佑?!疤臁薄吧系邸迸c人王, 是在上與在下的兩個世界的關系。在這兩種祭典中,巫退場了,更談不上“神明”因巫的活動而有。周公制禮作樂,祭祀禮樂亦發(fā)生了性質變化。這在《論語·八佾》等篇中都很明確,在周天子的祭禮中,禮樂已詩化和程式化。祭祖之禮樂也是程式化的。

以商代令風令雨,立子生商的“帝”為祖先神,是站不住腳的;以“皇天”為“天道”“天命”而取消其人格神性質,缺乏根據(jù)?!吨軙贰对娊洝分小叭烁裆瘛敝疤臁?,比比皆是。故在中國,天人亦是兩分的, 情況雖與基督教等不同, 未形成正式宗教, 由此而帶來西方與中國之種種倫理、道德與政教的差異;但上述祭典的宗教而非巫術性, 是不能否定的。中國在上述“天人相分”下的“天人合一”, 主要表現(xiàn)為“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安煊谔熘?,無窮極之仁也”,“取仁于天而仁也”,“仁得于天而具于心”?!暗隆薄叭省笔翘炫c人的共同價值內容。[參考文獻]

[1]余英時.論天人之際[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李澤厚.論語今讀[M].臺北:允晨,2000.

[3]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4]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5]林尹.《周禮》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6]李澤厚.說巫史傳統(tǒng)[A].已卯五說(增訂本)[C].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7]金春峰.“德”的歷史考察[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66-77.

[8]劉翔.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詮釋學[M].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3.

[9]樊中岳,陳大英.甲骨文速查手冊[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10]金春峰.人文典范的原創(chuàng)《周易》導讀與簡注[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11]金春峰.從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解答《古經》的一些問題[J].周易研究,2015,(4):96-102.

[12]周何.春秋吉禮考辨[M].臺北:臺灣嘉新文化基金, 1970.

[13]金春峰.殷人的文化與思想特點[A].先秦思想史論[C].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克什克腾旗| 顺平县| 大埔区| 原阳县| 和田市| 平山县| 泾川县| 东至县| 长丰县| 赣榆县| 昌平区| 赤水市| 韶山市| 安龙县| 岢岚县| 宜春市| 叙永县| 米泉市| 探索| 锡林浩特市| 长阳| 台湾省| 阳原县| 宽城| 浏阳市| 慈利县| 廉江市| 绩溪县| 河西区| 堆龙德庆县| 临桂县| 石台县| 岫岩| 怀宁县| 通海县| 格尔木市| 荆州市| 墨脱县| 昌黎县| 铁力市|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