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之妙,就在一個字:博。
若論世上單一好吃的東西,各國都有拿手的。若論某幾樣食物的精美程度,有幾個國家頗能與中國抗衡。
僅說法國,諾曼底的蘋果酒和奶油貽貝、木炭鮭魚、蘑菇酥餅,盧瓦河的奶油白魚,西南的鵝肝配甜白酒,勃艮第的蝸牛,圖盧茲的改良版海鮮飯,汝拉人的香腸酸菜,東南德龍省的松露——法國風味,也是非常豐富的。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習慣性想到意大利面和披薩。其實意大利北部中部和南部風味全然不同。博洛尼亞人做牛肉湯和佛羅倫薩人做T骨牛排、牛肚包,口味完全不一樣。意大利各地的披薩又全然不同——比美式大披薩薄脆多了。至于酒的繁復華麗,更加不用提。
在日本的諸位一定明白,關東拉面、四國拉面、九州拉面和北海道拉面,風格差距有多大;京都、山梨縣和東京的和果子,口味是如何迥異。關東關西人,可以因為天婦羅和厚蛋燒的法子不一樣,直接吵起來……
越南粉其實也是分南北的。墨西哥人也并不人人都吃玉米餅。波爾圖人吃加強酒燉豬肉,但葡萄牙南方會喜歡吃鐵板烤牛肉和石板炸鱈魚,甚至還有阿拉伯風的炒玉米。巴塞羅那的海鮮飯和塞維利亞的海鮮飯,顏色都可以是不一樣的。
但最后,論到寬博,中國是無可比擬的。
歐洲人都羨慕法國人得天獨厚,能吃。因為法國地理環(huán)境很好:三面有海,緯度又到位。所以法國東南風味偏意大利,西南風味很接近西班牙,諾曼底和布列塔尼風味偏英國,東邊阿爾薩斯、洛林和勃艮第是得了德國和奧地利風味之長的。這就博采眾長了。
像荷蘭和英國太靠北,調(diào)味料就用得不如西班牙和意大利;但西班牙的黃油就不如荷蘭和丹麥那么出色;德國的魚獲基本靠北海的,做不了南方風格的菜。
一個法國,已經(jīng)讓歐洲人羨慕了。想想中國的地理條件吧。
東南沿海的魚獲,與東南亞風味不分上下;東北有山有海,菌類和海味都夠;長三角的食材深加工;西南的調(diào)味料;西北的面食;福建的水果山鮮和海味;安徽的山珍;內(nèi)蒙古的乳制品和肉類,說都說不完。
就以鄰居日本而言。日料現(xiàn)在滿世界流行,但日料更多是把一些食材,包括米、魚、腌菜、醬油和海鮮調(diào)湯(昆布和鰹節(jié))做到了極致,所以要論某幾樣菜的精致程度,日本很棒。
但日料里沒有羊肉(日本本土在明治維新之前基本不產(chǎn)羊),牛肉則是1853年之后才流行開始吃的。論多樣性,跟中國差很遠很遠。
有人會說:俄羅斯和加拿大,比中國還大,食材也可以跟中國比么?
那兩國緯度偏北,南北跨度不夠,所以食材多樣性,還是不及中國。
世界各大國里,沒有任何一國像中國這樣,南北跨度足夠,山海都有,食材豐足,而且經(jīng)歷了漫長的農(nóng)業(yè)社會(導致各種食材都被嘗試過了)。印度在調(diào)味料方面可能整體水平比中國高,但在食材多樣性上,還是差了一點的。
還是那句,想想法國的面積,就因為緯度適當、南北縱貫歐洲大陸、有山有海,就讓歐洲老饕們垂涎,何況中國地大物博,何況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了那么久?
1538年之前,歐洲只有意大利人習慣用餐具吃東西,其他基本用手;而1538年,中國是嘉靖年間,吃的東西豐富多樣性,參考《金瓶梅》里即可。
再一百年后,歐洲最富裕的國家荷蘭,老百姓基本一周吃兩天熱食;有錢的中產(chǎn)階級,過年吃多味燉肉,即鹽、啤酒和胡椒加牛羊鹿豬等肉混燉。
而中國已經(jīng)由明入清了。
張岱這類讀書人,已經(jīng)開始吃下面這些了:
果瓜以謝橘、以風栗、以風菱。飲以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以新余杭白,漱以蘭雪茶。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從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
美國的地理條件,也豐厚,也寬博,又有移民帶來各色美食風格,本來也該很霸氣。然而,張岱寫完上文一個多世紀后,美國才建國呢——吃這個東西,是要時間淘洗,老百姓慢慢習慣的。
所以論吃,世界各國自有某些極品菜好吃得讓人銷魂。到最高處,大家都差不多。但如果論到“天天換樣兒吃不重復,還能好吃”,中國,是足以一國敵一洲的。
(摘自“張佳瑋微信公眾號”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