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怡
骨笛、禮樂、樂府、輿服、蕤賓等名詞和概念,曾令我頭疼,可以說我從中學到大學的古代音樂史學習是“一筆糊涂賬”,為什么呢?因為書本里并沒有對“古代音樂史”的專業(yè)詞條,進行詳細深入的解釋和定義,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以參考,理解上的偏差最終造成了我學成了“一筆糊涂賬”。
以“涼州詞”為例,有些書中給的定義是“涼州詞:唐樂府名,盛唐時期流行的一種曲調名?!边@時候語文老師看到,會默默地給你分,可是如果在考音樂學院的時候這樣寫,對不起這位同學你這個分沒有了,為什么呢?首先我們要先弄懂什么是“樂府”,在《現(xiàn)代漢語字典》中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樂府:原是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采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后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作樂府。”這樣的定義總該沒錯了,對不起同學,你要是這樣寫“樂府”,老師估計會酌情給你分。那么這個“樂府”究竟怎么定義呢?樂府最初是指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可是壞就壞在1976年的時候在秦始皇陵區(qū)出土了一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的時候又在西安秦遺址出土了一枚“樂府承印”。所以這個不僅是漢代的音樂官署,“樂府”作為音樂官署至少在秦代就已經(jīng)存在。為什么大家都嚷嚷著漢代呢?因為在《漢書·禮樂志》載“至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睗h武帝時期大規(guī)模地修整擴建“樂府”,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配上音樂,便于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的職能是掌管音樂并監(jiān)管搜集各地的民歌,并為之配樂,所以“樂府”既是管理音樂的官署同時又是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定樂譜的音樂機構。
那么“涼州詞”跟“樂府”什么關系呢?因為“樂府”有著采集各地歌謠,并且整理成冊了,有人就統(tǒng)稱這種歌謠為“樂府詩”,所以這個“樂府”也指一種詩歌體裁。唐代的時候,有很多樂譜都失傳了,可是這體裁卻一直在沿用,加上唐朝的詩人多豪邁,遇到一些心動的景致,突然有感而發(fā),一時間又想不到什么好名字索性就借用了一下“樂府”舊題,就出現(xiàn)了什么“塞上曲”“關山月”等,“涼州詞”也屬于這一類。所以涼州詞是詩作者找不到合適的標題,套用了一下《樂府詩集》里面的舊題。注釋成唐樂府名,就有歧義了,樂府畢竟最主要的還是作為一個官署名稱存在的。
由此可見出版一本專門講述中國古代音樂史中詞條的書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學習和研究音樂,尤其是學習中國音樂史的人事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時候,很多人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自己并不了解也不理解的詞條,如果有一本工具書能夠迅速地解決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會像我當初一樣學成了“一筆糊涂賬”。尤其是現(xiàn)在從中央到地方在文化藝術上一直強調尋找我們自身的文化根基,如何尋找?對于音樂來說,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中尋找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基因,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方法。
工作以后雖然我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對文獻資料深入挖掘,但是有時看到一些學術資料,還是不免忙亂地去尋找資料,可惜的是很多手頭資料并不充分,我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在茫茫文獻中去尋找定義。能不能做本書呢,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于是就有了要出版這本書的想法。
本著從歷史文獻中尋找中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脈絡,讓中國古代音樂史回歸到歷史文獻還原其真面貌的態(tài)度,我們開始《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備覽》(以下簡稱“備覽”)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工作一干就是四年,徐元勇老師不僅自己教授中國古代音樂史這門課程,同時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老師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為根基,根據(jù)所找到的文獻資料,將這本書分為古代音樂文獻知識、古代音樂史料、古代音樂家、古代樂器等角度劃分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均收錄了90個常用的詞條,基本滿足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習的基礎性要求。并將繁雜的理論知識以樂書、樂事、樂人、樂器分類,既有大家常常能夠接觸到的樂府、尺八、工尺譜等詞匯考釋,也有較為生僻的論衡、羯鼓、鈞容直等詞語注解,深入淺出,條理清晰。
“備覽”一書,從開始構思時就定位為實用的詞條書,為了方便在600多個詞條中迅速地找到所需詞條,我們編輯整理了索引,通過索引能夠迅速地找到所需詞條,所含詞匯已經(jīng)足夠考生在考學中使用。望廣大音樂類學生,不要再像當年的我一樣把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成了“一筆糊涂賬”。
(作者單位系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