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趙序茅
在動物王國中,隱藏、逃脫、恐嚇、逼退等都是重要的生存法則。動物們?nèi)諒?fù)一日地生活在“吃與被吃”的境況里,生存下來并非易事。獵物和獵手之間不光存在力量、速度上的對抗,在形態(tài)、體色、氣味等“軟件系統(tǒng)”上,它們也一直在進行著微妙的斗爭。
花條蛇——
用灰色身形與褐色花紋
騙過棕尾伯勞
花條蛇是一種有趣而又神秘的蛇類。它們體長可達80厘米,生活在新疆各地廣闊的戈壁灘或者沙漠當(dāng)中,與人類邂逅的機會并不多。它們多在晴天外出活動,性情機警膽小,多隱藏在洞穴或者草叢中,時不時會吐出那條短短的紅色舌頭,很是可愛,稍有風(fēng)吹草動,它們便會逃之夭夭?;l蛇屬于后溝牙毒蛇,但毒性微弱,毒液只對冷血動物有反應(yīng),對人類和牲畜不會造成危險。
花條蛇有一個俗稱叫做“花長蟲”。它們的身體以灰色或者淺棕色為主要顏色,跟戈壁灘的土壤顏色極為相近,頭部到尾部之間長有4道由黑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向線條,非常美麗,“花長蟲”便因此得名。這樣的外形成了它們的天然保護色。荒漠戈壁地區(qū)干旱炎熱、植被稀疏,沒有茂密的草叢,廣闊的大地上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低矮灌木,看似荒蕪,然而花條蛇卻在這里如魚得水。它們來回穿梭在灌叢之間,時隱時現(xiàn),身上的花紋能讓它悄無聲息地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能使棕尾伯勞之類的捕食者眼花繚亂。
花條蛇還有一個俗稱叫做“子彈蛇”,這是因它們的行動速度而得名?;l蛇身體修長,并且極為纖細,一條80厘米長的花條蛇,身體最粗的部位還沒有人類的小拇指粗。這樣輕盈的身材使得花條蛇能夠飛速移動,不少花條蛇能將身體前部分高高立起,有些甚至還能在草叢頂部快速移動。如此敏捷的移動速度能夠幫助花條蛇很好地躲避敵害和追捕獵物。花條蛇以蜥蜴為主要食物,捕獵時它會先靜靜守候在原地,利用自身的保護色將自己隱藏,有蜥蜴靠近時,它們會出其不意將其擒獲。它們會用嘴橫向咬住蜥蜴的身體,任憑它垂死掙扎,而開始注射毒液。等到蜥蜴中毒而死、停止掙扎后,花條蛇便會從頭部開始吞咽,美餐一頓。
在花條蛇生活的環(huán)境中,還有另外一種擁有完美保護色的爬行動物,它的名字叫做灰中趾虎。這是一種小型壁虎,體長可達9厘米,其中一大半都是尾巴的長度?;抑兄夯⒁愿鞣N小型節(jié)肢動物為食,多在地面活動,行動迅速,有些也會爬在石壁或者土坡上,遇到危險會快速躲入就近的洞穴或者縫隙當(dāng)中。多數(shù)壁虎會在夜晚出來活動,但是灰中趾虎時常會在白天外出,哪怕是夏季溫度極高的午間,也能在野外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那雙碩大的眼睛炯炯有神。灰中趾虎沒有眼瞼,為了保持眼部的舒適和濕潤,它們時常會用舌頭來舔舐自己的眼睛。它們的瞳孔非常有趣,是類似一串佛珠的形狀,動物學(xué)家們稱之為“念珠狀”。它們的瞳孔也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光線強烈時瞳孔會縮小,相反,光線變得微弱時瞳孔會放大,非常神奇。
灰中趾虎有著方形的大腦袋、扁平的身體,休息的時候會將身體緊貼于地面或土壁。它們還擁有簡直天衣無縫的保護色。從它們的名字中我們就可得知,灰中趾虎的身體是黯淡的灰色,這使得它們在荒漠環(huán)境中可以很好的隱蔽。此外,灰中趾虎的背部以及尾部上方,長有很多類似蟾蜍(癩蛤?。┑耐黄鹞铮⑶矣幸?guī)律地排列著,活像一條迷你鱷魚。它們背上的凸起也類似土地表面粗糙不平,這樣的外表使得它們能完全“隱身”,仿佛變成地面或者土壁的一部分。
云芝虹螳——
黑色圓斑擬
“大眼睛”恐嚇捕食者
每年9月,氣候轉(zhuǎn)涼,新疆北部的很多地方會迎來云芝虹螳一年一度的發(fā)生期。這段時間來到郊外,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數(shù)量非常巨大,草叢間、樹干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云芝虹螳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螳螂,體長4.5厘米左右,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生活在荒漠、半荒漠的環(huán)境中。和多數(shù)螳螂一樣,云芝虹螳也有著三角形的腦袋、大大的眼睛以及鐮刀狀的捕食前足。非常有趣的是,云芝虹螳兩性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雄性的云芝虹螳體型較小,并且長有長長的翅膀,擅于飛行。而雌性的云芝虹螳體型豐碩,翅膀短小,不具有飛行能力??磥黹L有翅膀讓雄性在繁殖季節(jié)尋找配偶的時候增大了機動性。
為了能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很好生存下去,云芝虹螳也擁有很好的保護色。常見的云芝虹螳主要有草綠色和棕黃色兩種類型,每種色型平時便會生活在與之相適應(yīng)的環(huán)境中。比如草綠色型的云芝虹螳通常會呆在草叢間、綠葉之間。而棕黃色型的個體則會待在樹枝和枯草之間,這樣它們的身體能和環(huán)境完美地融為一體。這樣,它們可以很好地躲避捕食者的眼睛,同時也能靜靜地等候獵物。
眾所周知,所有的螳螂都是肉食性昆蟲,并且在捕獵時都會做一個悄無聲息的伏擊者。云芝虹螳當(dāng)然也不例外,它們會利用保護色的掩護靜靜守候,一動不動。雖然處于靜止?fàn)顟B(tài),但云芝虹螳時刻注視著身邊的一舉一動。若是有昆蟲經(jīng)過,它們會瞄準(zhǔn)時機快速行動,用鋒利的捕捉足將獵物緊緊抓住,強有力的咀嚼式口器開始生吞活剝到手的美味。小小的云芝虹螳能爆發(fā)的力量令人驚嘆。
完美的保護色有時也會被云芝虹螳的天敵發(fā)現(xiàn),但如果你覺得云芝虹螳就會這樣被捕食者吃掉,那就大錯特錯了。聰明的云芝虹螳除了擁有表面的一層用來偽裝的保護色之外,還內(nèi)藏玄機,可以說是把保護色的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云芝虹螳的保護色一旦被捕食者識破,它們不會著急逃跑,而是緊緊盯著對方的一舉一動。如果捕食者試圖有所行動,云芝虹螳就要使出下一個殺手锏了,它們會在瞬間抬起頭部和胸部,左右張開前足,擺出一副張牙舞爪的樣子來恐嚇捕食者。與此同時,云芝虹螳還會張開翅膀,那雙一直隱藏在下方的內(nèi)翅有著無比艷麗的色彩,內(nèi)翅兩側(cè)以較為柔和的紅、黃、橙3種顏色為主,正中央則是一個巨大的黑色圓斑,就像一只大眼睛。這樣,看到云芝虹螳恐嚇的姿態(tài),再被一雙巨大的“眼睛”死死盯著,捕食者就望而卻步了,云芝虹螳便可以存活下來。
除了云芝虹螳,新疆北部無垠的荒野中還生活了另一種有趣的螳螂,叫做短翅搏螳,它也擁有同樣本領(lǐng)的保護色。這是一種翅膀短小的捕食者,它們體長可達5厘米,在植被稀疏的干旱荒漠地帶,它們已經(jīng)很好地適應(yīng)了地面生活, 是地棲型的螳螂。相比起云芝虹螳,短翅搏螳的身體和足部顯得更為修長和高挑,適合快速奔走。endprint
短翅搏螳的身體以灰色為主,正好與荒漠中貧瘠的土壤顏色相吻合,荒漠為短翅搏螳提供了完美的生活場所,在這里它們可以很好地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在躲避捕食者的同時,也能捕捉獵物。若是被捕食者發(fā)現(xiàn),短翅搏螳同樣可以靠著張牙舞爪的防御姿態(tài),以及后翅上那雙艷麗的“大眼睛”來嚇退捕食者。
快步麻蜥——
吸引天敵咬斷自己尾巴
保全性命
快步麻蜥是一種體型中等的蜥蜴,體長可達21厘米,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的荒漠草原中,數(shù)量龐大,俗稱四腳蛇、麻蛇子等。快步麻蜥是天生的飛毛腿,因為行動速度飛快而得名,流線型的身體讓它們能夠快速在荒漠的灌木叢中來回穿行,快到人類拿肉眼完全不能看清它們的樣子。快步麻蜥在晴天外出活動,天氣越炎熱,陽光越毒辣,它們就越活躍。
生活在荒漠的快步麻蜥同樣具有很好的保護色。非常有趣的是,它們的身體花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可以分為幼年時期、亞成體時期以及成年時期。無論是哪個時期的花紋,都能為快步麻蜥提供很有效的保護。
幼年時期的快步麻蜥體型嬌小,外表是褐色或者深褐色,頸部到身體末端有3道-4道醒目的白色縱向條紋,類似于斑馬的外表,這樣隱藏在雜草堆里時,它們就很難被捕食者察覺。另外,幼年時期的快步麻蜥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它們的尾巴是極其耀眼的鮮紅色,非常醒目。被捕食者發(fā)現(xiàn)的時候,它們那條紅色尾巴會第一時間吸引住捕食者的眼球,捕食者往往會毫不猶豫地一口咬住它們的尾巴。這時它們的尾巴會自動斷裂,斷裂之后的尾巴在肌肉神經(jīng)的刺激下會來回劇烈地扭動,這樣則更加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快步麻蜥幼體則趁機逃之夭夭。雖然失去了尾巴。但是它們的性命總算是保住了。當(dāng)然,快步麻蜥斷掉的尾巴不久后還會再生出來,無論幼體還是成體。
亞成體時期的快步麻蜥體型增大,原本深褐色或者黑色的外表會逐漸變淡,變成淺褐色或者深灰色,而原本鮮艷無比的紅色尾巴也會變成身體的顏色,不再突出??觳铰轵嵊啄陼r期至亞成體時期最特殊的變化是它們背部的條紋,身體兩側(cè)的條紋此刻已經(jīng)變成白色并帶有黑色邊框的斑點,而身體正中央的條紋還隱約存在,這依舊是極好的保護色。
成年之后的快步麻蜥體型繼續(xù)增大,身體顏色從亞成體時期的淺褐色或者深灰色變成了淺灰色。而背部的條紋也已經(jīng)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雜亂無章的白色中帶有黑框的斑點。而它身體兩側(cè),現(xiàn)在各有一排藍綠色中帶有黑框的斑點,非常美麗。這樣布滿斑點的外表好似豹紋,能夠使它們很好地隱匿在雜草叢中,躲過捕食者的眼睛。
快步麻蜥生性機警膽小,稍有風(fēng)吹草動便會快速躲入臨近的洞穴、草叢或者石頭下方隱藏起來,等到危險過去后再出來活動。它們的脾氣相當(dāng)暴躁,被人抓住后,一旦有機會便會死死咬住人的手,而且不會輕易松開。覓食的時候,快步麻蜥會四處奔走,是典型的游獵者,一旦碰到獵物,它們會迅速沖上前去將其咬住吞下。它們的食物主要以小型節(jié)肢動物為主,包括蜘蛛、蝗蟲、蟋蟀、螽斯、螳螂、螞蟻、步甲和各種昆蟲幼蟲。
它們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本領(lǐng)。當(dāng)腿部或者其他部位受傷的時候,它們會用嘴銜來泥巴,將受傷部位包裹并且固定,就像人給自己的受傷部位打石膏一樣。這種行為也在沙蜥里存在,還有一些鳥類,例如環(huán)頸雉(野雞),也具備這樣的本領(lǐng)。
沙蜥——
雄性模擬雌性體色
避免同性相殘
蜥蜴是沙漠中為數(shù)不多的爬行類動物之一。同植物們一樣,沙蜥得以在沙漠中生存,是因為自己有很多獨到之處。沙蜥的生存策略還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隱”。一身沙漠迷彩,將自己偽裝起來,和沙漠一個色調(diào)。只要它不動,即使就在你的面前,你也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這對于捕獵和逃避天敵均大有裨益。
動物體表的色素可分為類胡蘿卜素群、膽汁色素群、α-萘醌色素群、黑色素、蝶啶系色素群和其他色素,而決定動物體色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主要是黑色素及其衍生物,這些色素的空間分布和時空表達能夠影響動物體色的深淺和花紋組成。而蜥蜴體色的變化是一種非隨意的生理行為變化,它與棲息地環(huán)境、光照強弱、溫度改變等外部環(huán)境有關(guān),其變色機理主要是在植物性神經(jīng)或內(nèi)分泌腺激素的控制下使色素細胞擴張或收縮,從而迅速改變體色。此外,蜥蜴體色的變化還與蜥蜴本身的興奮程度、年齡、個體大小和健康狀況(包括寄生蟲和營養(yǎng))等內(nèi)部因素有關(guān)。
不過沙蜥的雌性可不一樣。雄性沙蜥具有鮮艷色斑是兩性異形中一種最普遍的現(xiàn)象,有利于繁殖季節(jié)中兩性間的相互識別或吸引異性的注意,標(biāo)志雄性的社會地位,減少雄性個體的求偶爭斗,在一些密度較大、有領(lǐng)域行為且白晝活動的種群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雄性沙蜥為了避免對同性入侵的消耗、增加戰(zhàn)斗的優(yōu)勢,采用在視覺上模仿雌性的行為策略,自覺地改變自身腹部的顏色,以免被其他雄性攻擊,從而獲得更多的與雌性在一起的時間和繁殖機會。這使得具有兩性異形的雄性體色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分化,而不同的顏色代表的不同行為策略在性選擇過程中被保留下來。和雄性相比,雌性沙蜥的體色較暗,這是一種與環(huán)境相似的保護色,且身體的暴露部位比隱蔽部位具有更好的偽裝性,這些暴露部位的體色變異在種群社交和性別通訊中具有重要意義。
沙蜥不飲水,直接從昆蟲等食物中獲得生理代謝所需水分,排泄尿酸后,直腸能再吸收排除的糞便中的水。它們的皮膚具感受器,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在防風(fēng)沙方面,沙蜥上下眼瞼鱗外緣突出、延長,鼻孔內(nèi)具有活動的皮瓣,與上下瞼鱗在閉眼時緊密合攏,可防止刮風(fēng)時沙粒灌入鼻和眼。此外,沙蜥爪銳利,趾適于挖沙,趾具櫛緣,適于在沙地上行走;背部顏色隨棲息基底的顏色而變化,一般是黃灰褐色。它們頭大而平,頂眼發(fā)達,利于早晨在洞口吸收太陽能,快速升高體溫。
虎斑頸槽蛇——
排泄惡臭氣體
逼退捕手
虎斑頸槽蛇也叫虎斑游蛇,俗稱“野雞脖子”,是一種常見的半水棲蛇類,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數(shù)量較多。它們體長可達140厘米,多活動在池塘、濕地、農(nóng)田等水域附近,捕食魚類、蛙類、蟾蜍等?;哳i槽蛇性情機警膽小,稍有風(fēng)吹草動就會快速逃入水中,或者躲進茂密的草叢中。endprint
虎斑頸槽蛇的外表非常美艷,身體以草綠色為主,頸部至身體前1/3段則是鮮艷的橘紅色,還長有很多橫向的黑色條紋,頭部也具有黑色斑紋,這正是它名字里帶有“虎斑”的原因。這樣美麗的外表,讓虎斑頸槽蛇可以很好地隱藏在草叢中,它們綠色身體上雜亂無章的花紋和茂密的草叢融為一體,令試圖攻擊捕食它的動物眼花繚亂。沒有了來自捕食者的后顧之憂,虎斑頸槽蛇就可以安心尋找獵物了。作為半水棲的蛇類,虎斑頸槽蛇最鐘愛的食物就是青蛙和蟾蜍。發(fā)現(xiàn)獵物時它們會悄悄靠近,來到獵物身旁突然攻擊,將青蛙或者蟾蜍死死咬住,這個時候,獵物會作出最后的反擊,那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充氣鼓起,讓自己變得龐大,難以吞咽,試圖讓虎斑頸槽蛇松口。但虎斑頸槽蛇有自己的辦法,它們的口中長有尖利的后毒牙,可以將青蛙或者蟾蜍的氣囊皮膚刺破,讓它們的“蛤蟆功”失效,從而對它們進行吞食?;哳i槽蛇是一種非常兇殘的捕食者,捕獵成功后不會像多數(shù)蛇類一樣勒死或者毒死獵物,而往往會將其生吞,任憑其掙扎或者慘叫。有時候青蛙被虎斑頸槽蛇完全吞進食道之后,還在絕望地叫著呢。
如果虎斑頸槽蛇吃下的是一只蟾蜍,那這只蟾蜍提供的就不只是一頓食物這么簡單了。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虎斑頸槽蛇比起其他毒蛇,擁有兩套毒腺系統(tǒng)。第一套就是它口腔里的達氏腺,能夠自己分泌毒液。第二套毒腺位于它們的頸部,如果虎斑頸槽蛇進食了蟾蜍,就會將蟾蜍身上的毒液吸收,寄存在頸部的腺槽內(nèi),若是遇到危險,虎斑頸槽蛇的頸部也能分泌出紅色或者黃白色的毒液。
如果虎斑頸槽蛇離開草叢來到土地上,沒有了雜草的掩護,它們身體的保護色就會瞬間變成奪目的警戒色,紅、黑、綠對比鮮明的3種顏色互相組合,明顯是在警告捕食者:“我有毒!離我遠點!”如果警戒色不起作用,虎斑頸槽蛇會將自己的肋骨張起,使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更加粗壯龐大。除了這樣虛張聲勢之外,它們還會從排泄腔釋放出一股極其刺鼻的惡臭氣體,將“戰(zhàn)場”的環(huán)境營造得更加惡劣,捕食者往往會忍受不了而撤退。
當(dāng)然,如果還有更加執(zhí)著的捕食者來糾纏,虎斑頸槽蛇并不會束手就擒。它們還有最后一個殺手锏,那就是擬態(tài)。如果遇到遲遲不肯離去的捕食者,虎斑頸槽蛇會將扁平的身體前部分突然直立起來,并且發(fā)出“嘶嘶”的恐嚇聲,還會時不時地進行撲咬,完全是在擬態(tài)眼鏡蛇,簡直惟妙惟肖。捕食者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防御方式,往往會落荒而逃,虎斑頸槽蛇因此得以幸存下來。
不得不說,聰明的虎斑頸槽蛇同時具備了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3種防御方式,并且能夠很好地來回轉(zhuǎn)換,這讓它們在弱肉強食、危機四伏的自然界中能頑強地繁衍生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