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 澤
(北京市西城區(qū)檢察院,北京 100035)
?
刑事申訴制度訴訟化改革研究
仉澤
(北京市西城區(qū)檢察院,北京 100035)
摘要:刑事申訴是目前刑事錯案當事人的主要救濟方式,是我國司法機關發(fā)現(xiàn)錯誤裁判,糾正刑事錯案,實現(xiàn)司法正義的重要途徑。刑事案件中往往存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或程序正義方面的瑕疵。近幾年昭雪的冤案都經(jīng)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申訴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時間久、次數(shù)多、無人應、受理難、翻案難”等特點,這就反應了刑事申訴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導致該制度無法有效發(fā)揮其預防和糾正刑事錯案的積極作用。因此,應當從刑事申訴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實踐困境入手,以刑事錯案的申訴現(xiàn)狀為著眼點,進行刑事申訴制度的訴訟化改革。
關鍵詞:刑事申訴;訴訟化;申請再審;刑事錯案
一、刑事申訴的概念界定
申訴,作為我國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的一項基本權利,其內(nèi)涵極為廣泛。我國《憲法》第41條明文規(guī)定了我國公民享有的申訴、控告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規(guī)定:“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因此,申訴的對象包括了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不僅涉及刑事領域,也涉及了民事、行政、紀律和教育等諸多領域。筆者在本文中僅就刑事領域的申訴問題進行探討,以便更好地進行研究。
我國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對刑事申訴概念的傳統(tǒng)界定主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進行區(qū)分。廣義上來說,刑事申訴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辯護律師,對偵查機關的處理決定、人民檢察院不起訴的決定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不服或認為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侵犯其合法利益的,依法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提出要求重新處理的一種訴訟活動[1]。狹義上的刑事申訴概念,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重新審查處理案件的一種訴訟請求[2]。
由此看來,從狹義的角度理解和界定的刑事申訴即是針對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申訴,也可稱之為刑事再審申訴,是刑事申訴的本質含義,其與刑事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啟動有著相生相伴的聯(lián)系,也是目前刑事錯案當事人的主要救濟方式,是我國司法機關發(fā)現(xiàn)錯誤裁判,糾正刑事錯案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中所論述的刑事申訴的概念,如非特別指出,皆指狹義上的刑事申訴。為能夠更好地解決刑事錯案進行申訴的困難和問題,筆者在本文中主要針對刑事錯案的刑事申訴展開討論,著眼點主要放在刑事錯案的申訴主體、申訴管轄和申訴處理等方面。
二、刑事申訴的立法缺陷和實踐現(xiàn)狀
2014年是中國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也是刑事申訴制度開始發(fā)生歷史轉變的一年,全國各級法院和檢察院都加大了對冤假錯案糾正的重視力度,“把冤假錯案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2015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我國各級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之下,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 317件*2015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其中包括福建念斌投放危險物質案和內(nèi)蒙古呼格故意殺人、流氓案等12起重大刑事錯案,這讓眾多的刑事申訴人看到了法律公平正義的陽光,但充滿希望的局面卻掩蓋不了問題重重的刑事申訴現(xiàn)狀,刑事申訴的主體、時效、管轄和理由等的相關立法不健全不明確,導致刑事申訴實踐中面臨諸多困境。
(一)刑事申訴主體范圍過于局限且無順序限制
根據(jù)我國目前的刑訴法規(guī)定,刑事申訴的主體主要有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該三類主體作為對刑事申訴案件具有最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對案件的申訴工作有最強烈的動力,并且對于案件的事實情況和證據(jù)情況等具有最清晰的把握,能夠推動刑事錯案被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從而加強對刑事錯案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保障,避免讓真正有罪之人逍遙法外。
但是,就該主體范圍的規(guī)定而言,筆者認為仍然存在兩點問題:
第一,刑事申訴主體范圍局限于血緣關系,律師作為能夠為刑事申訴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yè)群體無法有效參與到刑事申訴的程序中。雖然我國《律師法》已就律師代理刑事申訴案件做出規(guī)定,但由于刑事訴訟法并未賦予律師參與刑事申訴的主體地位,導致律師在刑事申訴人的申訴過程中更多地扮演著咨詢服務者或指導者的角色,這大大限制了律師在刑事申訴制度中作用的發(fā)揮。律師不能有效參與刑事申訴,就不能為刑事申訴主體提供更全面的法律服務,而刑事申訴主體在未能對申訴案件裁判文書的法律適用情況有客觀理性理解的情況下,極易對申訴案件形成相對片面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判斷,從而走入不服生效裁判、申訴、不服申訴處理決定、繼續(xù)申訴的纏訴和重復申訴的道路。這不僅會浪費司法資源,降低申訴案件處理效率,增加司法機關的辦案壓力,而且不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生效裁判中錯誤,無法讓申訴主體自覺服從生效裁判,甚至會走上信訪之路。
第二,刑事申訴的三類主體在行使申訴權利的過程中無順序和層級設置,極易造成司法實踐中刑事錯案申訴人同時申訴、多頭申訴、多次申訴等混亂情況。由于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未對刑事申訴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近親屬在行使申訴權利過程中順序進行明確限制,導致目前的申訴實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涉案當事人、近親屬重復申訴,以及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申訴主體關于是否進行申訴和申訴的具體理由等多個方面存在意見分歧,而出現(xiàn)同一案件多人申訴、反復申訴或多頭申訴等現(xiàn)象。比如,當事人出于某種原因的考慮,而主動放棄申訴權,但其近親屬執(zhí)意提出申訴請求的情況,或者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申訴主體在未經(jīng)協(xié)商的情況下分別同時向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申訴的情況,又或者案件當事人或近親屬提出申訴請求被駁回或作其他處理后,其他申訴權利人再次進行申訴的情況等。這種不明確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不僅不利于引導申訴主體正確合理地行使申訴權利,也不利于司法機關及時準確的對刑事申訴案件做出處理,更是會嚴重影響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
(二)刑事申訴管轄分工不具體不合理
根據(jù)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刑事申訴主體可以就生效裁判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起申訴,申訴人可以在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中自主選擇向誰提起刑事申訴,也可以選擇同時向兩者提起申訴,而且其申訴行為不會受到級別和次數(shù)的限制,即刑事申訴主體可以自主選擇將自己的申訴請求向任意一級的檢察院或法院提起。雖然我國最高院發(fā)布的《再審立案意見》對申訴管轄做出了一些更具體的規(guī)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10日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本文簡稱《再審立案意見》)第6條規(guī)定:“申請再審或申訴一般由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未經(jīng)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請再審或申訴,一般交終審人民法院審查;對經(jīng)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后仍堅持申請再審或申訴的,應當受理。對未經(jīng)終審人民法院及其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直接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或申訴的,上級人民法院應當交下一級人民法院處理?!薄!坝袑W者將該文件所規(guī)定的刑事申訴審查程序概括為‘兩申終申’模式,即刑事申訴的審查由原審法院做第一次審查,上一級法院作第二次審查,經(jīng)過兩次審查程序即告終結?!盵3]筆者認為,刑事訴訟法和《再審立案意見》對刑事申訴管轄的相關規(guī)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對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申訴受理審查工作未進行明確具體的分工,導致了實踐中刑事申訴主體多采取多頭申訴的方式進行,即同時向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提起申訴,不管其中一方是否立案審查,另一方都需要對其進行立案審查處理。同時,這也導致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人員在刑事申訴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既不重視其自身的工作和刑事申訴主體的申訴權利,也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互推諉,致使申訴權利人的申訴請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反復申訴的情況發(fā)生,這嚴重降低了司法效率,提高了司法成本,浪費了司法資源。根據(jù)司法實踐的規(guī)律來看,人民法院啟動的刑事再審多數(shù)為被告人利益著想,而人民檢察院啟動的再審抗訴多著眼于被害人利益,往往導致被告人再審加刑,當然如今人民檢察院也可以通過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建議人民法院為被告人利益而主動提起再審。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將刑事申訴區(qū)分為對被告人有利的申訴和對被告人不利的申訴兩種類型,并由人民法院負責受理審查對被告人有利的申訴,而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受理審查對被告人不利的申訴。
第二,由做出生效裁判的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刑事申訴的規(guī)定,不僅違背了“控審分離、不告不理”原則,也是對程序正義和回避制度的褻瀆。首先,根據(jù)該項規(guī)定,終審人民法院可以在刑事申訴權利人未提起申訴及人民檢察院未提起抗訴的前提下主動啟動刑事再審程序。但是,根據(jù)不告不理原則,“在任何情況下,法院都不能在控辯雙方未曾提出再審申請的情況下,自行就某一生效判決或裁定發(fā)動再審程序,否則便會導致終審人民法院在刑事申訴案件的再審中同時成為啟動者和裁判員”[4]。其次,在我國這個熟人社會和關系社會,終審人民法院即使對刑事申訴案件進行了立案,負責審查處理的審判人員出于人情和利益的考慮,以及刑事錯案追究制度的壓力,往往會對申訴案件采取駁回申訴的方式處理。這不但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刑事錯案處理上的公信力,也給刑事申訴主體帶來了諸多不便和麻煩。另外,由原先做出生效裁判的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刑事申訴案件,也是對回避制度的違反。因為就原先做出生效裁判的法院而言,在做出原生效裁判的過程中,主審法官、庭長,甚至院主管院領導,都已按程序對相關案件進行了審查,并根據(jù)案件情況提出了各自的具體處理意見,而且部分申訴案件在裁判做出過程中就已經(jīng)提交審委會進行了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由原審法院對申訴案件進行復查和處理,就存在角色沖突和利益關系,難以保證對申訴案件的審查及后續(xù)重新審判的正義性[5]。
(三)刑事申訴時效、次數(shù)和理由等方面的規(guī)定均有缺陷
由于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guī)定》(以下簡稱《復查申訴規(guī)定》)對刑事申訴的時效、次數(shù)和理由方面等未做具體限制,導致我國刑事申訴司法實踐目前在申訴時效、申訴次數(shù)和申訴理由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雖然隨著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再審立案意見》(試行)第6條、第7條和第10條分別對刑事申訴次數(shù)、理由和時效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規(guī)定*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再審立案意見》相關規(guī)定。,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筆者認為,該規(guī)定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如該規(guī)定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文件,效力實在有限,僅具有司法解釋的效力,且僅能對申訴人向人民法院系統(tǒng)提起的申訴產(chǎn)生一定的約束力,另外,規(guī)定在申訴時效、次數(shù)和理由方面的具體規(guī)定上仍然存在不夠具體,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病。由于沒有明確區(qū)分刑事申訴理由是否對被告人有利,且對刑事申訴的次數(shù)和時效等無具體限制,導致我國刑事申訴過于容易,不僅是對生效裁判既判力和公信力的嚴重挑戰(zhàn),也會造成司法資源的嚴重浪費。此外,筆者認為,我國刑事申訴在再審程序啟動效力上的局限性和再審程序啟動標準的模糊性,直接導致了目前我國刑事申訴案件當事人重復申訴、多頭申訴、纏訴鬧訴等現(xiàn)象,甚至引發(fā)了涉訴信訪事件的不斷發(fā)生。這既會增加當事人的申訴成本,浪費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效率,也會加劇民眾對司法權威和司法公正的懷疑,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威脅社會安寧與穩(wěn)定。
(四)刑事申訴的實踐現(xiàn)狀
由于前述申訴主體、申訴管轄、申訴時效、次數(shù)和理由等多方面問題的存在,當前我國刑事申訴的實踐中存在著大量的重復申訴、多頭申訴、長期申訴,甚至纏訴鬧訴和涉訴信訪等現(xiàn)象,尤其是刑事錯案的申訴人,長期不斷的申訴和上訪。這樣的情況,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其生活和工作,動輒5年、10年甚至20年的長期申訴帶來的高昂成本,讓這些申訴人的生活處于較低水平甚至是貧困狀態(tài),同時申訴無門的苦悶和蒙受冤屈的怨憤,都會使其心理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和身體狀態(tài)不斷惡化和扭曲;另一方面,也給法院和檢察院的申訴處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影響了司法工作的效率,增加了申訴案件處理的成本,也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1.近期糾正的重大刑事錯案申訴情況分析
正如2015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所做的工作報告中所說,2014年全國人民檢察院系統(tǒng)從申訴或辦案中發(fā)現(xiàn)的“徐輝強奸殺人案”、“黃家光故意殺人案”、“王本余奸淫幼女、故意殺人案”、“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案”等12起冤錯案件。筆者以其中6起再審改判無罪的案件為例,就其案件信息和申訴情況進行如下統(tǒng)計:
就上述6起案件,從案發(fā)后當事人被公安機關確定為犯罪嫌疑人并帶走至案件平反平均用時14年半,總共審理次數(shù)為33次,當事人從蒙受不白之冤進行申訴到被宣判無罪或檢察院撤訴也均經(jīng)歷5年以上的時間。由此可見,我國刑事申訴人在申訴過程中仍然需要面對申訴無門、長期申訴等問題。
表1 徐輝案等六起再審改判案件的申訴信息統(tǒng)計
(數(shù)據(jù)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網(wǎng)站、澎湃新聞網(wǎng)等網(wǎng)站)
2.我國民間洗冤工程的發(fā)展
1992年,美國律師巴里·謝克和彼得·紐費爾在紐約成立了美國首個“無辜計劃”項目,運用DNA技術為蒙冤者提供無償法律援助,20多年,“洗冤工程”被迅速復制到全美各州,甚至是世界各地。隨著十八大后一股冤假錯案平反潮的掀起,從2013年末開始,法律界已經(jīng)陸續(xù)出現(xiàn)了4個自發(fā)的民間洗冤工程,主要包括:律師楊金柱發(fā)起的“冤弱法律援助中心”,學者徐昕發(fā)起的“無辜者計劃”,律師李金星發(fā)起的“拯救無辜者洗冤行動”以及律師張青松和學者吳宏耀共同發(fā)起的“蒙冤者救助計劃”等。該類洗冤計劃旨在選擇有代表性的重大疑似冤案進行法律援助,為案件當事人代理申訴工作或為其申訴活動提供指導幫助,這充分表達了律師團體想要在刑事錯案的申訴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渴望,也為司法機關糾正刑事錯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正如刑訴學者、律師毛立新所說:“目前我國刑事申訴制度欠缺的是刑事錯案的發(fā)現(xiàn)機制,當前完全依賴的是當事人的申訴和上訪,但現(xiàn)實情況是,海量的申訴活動真正能夠立案再審的,比率極低?!惫P者認為,民間洗冤工程在刑事申訴過程中過濾作用的發(fā)揮,不僅能夠為刑事申訴人在申訴過程中提供更有效的法律幫助和指導,也能夠大大減輕司法機關的負擔。在研究刑事申訴的過程中,才真正感受到申訴人的那份艱辛,申訴案件的那些復雜,也看到了申訴程序的不完善,民間洗冤工程的出現(xiàn)讓作為弱勢群體的申訴人在黑暗的前行中看到了一絲曙光,他們會像“救命稻草”一樣抓在手里,但多年的申訴經(jīng)歷也讓他們在喜出望外之余多了一分理性和準備,對于他們來說,最大的希望不過是討個說法或有人給他們一些關懷。
三、我國刑事申訴改革及完善
刑事申訴制度設立以來,作為保障司法實踐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著實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病和當前刑事申訴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申訴過程中矛盾重重,對申訴人權益造成損害,也嚴重影響了刑事申訴的處理效率,這都迫切要求對刑事申訴制度做出改變。只有建立科學完善的刑事申訴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維護申訴人的合法權益,滿足其申訴請求,在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司法權威的同時,切實保證司法的公平正義。因此,筆者認為,結合本文中對刑事申訴制度問題的分析和國外先進經(jīng)驗的介紹,我們應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刑事申訴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將刑事申訴制度修改為申請再審制度,實現(xiàn)訴訟化
申請再審制度,是指申請權人對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向法院提出再審請求,由法院審查后予以處理的程序[5]。申請再審制度是民事訴訟中的一項解決民事申訴問題的制度,自確立以來,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既維護了民事申訴的權益,也保證了民事再審的權威性。因此,筆者在此建議將我國的刑訴法中的刑事申訴制度,修改為申請再審制度,將刑事申訴制度正式納入刑事訴訟程序之中,確立申訴權人的再審申請權,實現(xiàn)刑事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及委托的律師,可以就認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
此外,建立完善的申請再審的公開聽證會制度,安排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組織申請再審人及案件相關的利害關系人,圍繞案件進行公開辯論,并廣泛征集是否啟動再審的意見。通過申請再審聽證會的運行,更好地定紛止爭、息訴罷訪、減少累訟,提高訴訟效率,同時推動當事人參與訴訟程序,深入了解案件對事實的認定過程和對法律的適用依據(jù),使當事人更好地接受刑事再審申請的處理結果。
(二)確立律師在刑事申訴中的主體地位
我國臺灣著名學者林山田曾說過:“辯護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中能否發(fā)揮其應有之功能,不但事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之權益,而且也足以影響刑事司法之成敗。”[6]律師在刑事申訴中本應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并未賦予律師參與刑事申訴的主體地位,導致律師難以有效參與刑事申訴。律師作為法律職業(yè)人參與刑事訴訟不僅能幫助申訴人分析復雜案件中的疑難法律問題,更好地行使申訴權利,有效減少反復申訴、纏訴鬧訴等現(xiàn)象,也能夠對司法機關形成有效的制約監(jiān)督,從而保證訴訟結構的平衡,保證申訴案件的妥善解決。筆者認為,確立律師在刑事申訴中的主體地位,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通過修改我國現(xiàn)行的刑訴法,直接賦予律師的訴訟主體地位。筆者建議,將刑訴法第241條中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修改為“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以及受前述人員委托的律師”,切實的從刑訴法的層面確認律師法中規(guī)定的律師代理各類申訴案件的權利,并對“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刑事申訴主體在行使刑事申訴權利過程中的先后順序。第二,通過擴大刑事法律援助的對象的范圍,為刑事申訴主體提高直接有效的法律指導和幫助。我國現(xiàn)行刑訴法規(guī)定的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主要包括:“(1)因經(jīng)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2)盲、聾、啞人;(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4)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修正)》第34條規(guī)定。筆者建議,一方面可以直接通過立法上擴大刑事法律援助對象的范圍,將確有困難的刑事申訴主體引入法律援助對象中或者建立為重大刑事申訴案件進行指定辯護的制度,同時加大政府對刑事法律援助的資金支持,使更多的刑事申訴人獲得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確認民間洗冤工程等民間律師團隊的法律援助組織的地位,促使更多的律師投身于對刑事申訴案件進行法律援助的事業(yè)之中,充分發(fā)揮民間力量,讓律師真正成為刑事申訴的過濾機制。
(三)明確區(qū)分有利于被告人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理由
結合大陸法系的先進經(jīng)驗,我國在將刑事申訴制度改革為申請再審制度的同時,應當對申訴理由或申請再審的理由明確區(qū)分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兩種類型。由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可能會對當事人的權益造成嚴重侵犯,因此對于“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必須受到時效、次數(shù)和管轄等的嚴格限制,可以僅限于以下幾類情況:“(1)有新的證據(jù)證明原來被判無罪的人實際刑罰可能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證人或鑒定人做了虛假陳述或其他對原判決形成有決定性意義的證據(jù)被證明是偽造的;(3)司法工作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犯罪行為?!盵7]通常“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多遵循“禁止雙重危險”或“一事不再理”原則,一旦該種申請被提起,不管法院最終做出何種裁判,檢察機關均不得基于同一事實對同一案件再次提出再審申請或抗訴,并且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理由的時效期間必須短于刑事追訴時效。相比之下,凡能夠證明原生效裁判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有誤的情形,均可視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對此不應做出時效限制,以切實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另外,筆者認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理由應當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經(jīng)法院審查理由成立的,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同時,申訴案件的審理應當由原先做出生效裁判的終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負責管轄,如果申訴案件案情比較簡單,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指令原終審法院管轄,而疑難復雜案件應當由上一級人民法院或由其指令原終審法院的同級其他法院負責。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申請理由應當由人民檢察院負責管轄,經(jīng)審查,認為應當提起抗訴的,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訴;對于確有錯誤的已生效刑事裁判,但不能或不宜抗訴的,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發(fā)出再審檢察建議,建議法院立案復查。
參考文獻:
[1]成文斌.完善我國刑事申訴制度的若干構想[J].北京:中國刑事法,2000,(1).
[2]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修訂二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447.
[3]張少麗.我國刑事申訴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
[4]陳瑞華.刑事再審程序研究[J].政法論壇,2000,(6).
[5]焦悅勤.刑事審判監(jiān)督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55.
[6]熊秋紅.刑事辯護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5.
[7]王丹丹.從申訴到申請再審——論刑事申訴制度的訴訟化改革[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
[責任編輯:王澤宇]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簡介:仉澤(1990-),男,山東泰安人,反貪局書記員。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66(2016)03-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