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小 施維克
?
布朗族傳統(tǒng)村莊老南東村交通體系研究及啟示*
楊小 施維克
摘 要本文采取實地調研的方式,對云南省布朗族傳統(tǒng)村莊老南東村的現(xiàn)狀交通體系進行分析與評價,預測老南東村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的發(fā)展與交通的關系,分析老南東村傳統(tǒng)干欄式民居在當下交通發(fā)展下的適應性,并根據(jù)其現(xiàn)狀交通體系的特點,嘗試總結我國山地小聚落臺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組織模式在滿足交通規(guī)劃體系條件下的適應性,這對當今傳統(tǒng)村莊發(fā)展下的交通規(guī)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村莊;交通體系;臺地式聚落;桿欄建筑;布朗族
楊小, 施維克. 布朗族傳統(tǒng)村莊老南東村交通體系研究及啟示[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6, 31(02): 89-9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168017)
楊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碩士研究生,342243336@qq.com
施維克: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
Abstract: This paper employs the spot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traffic system of traditional Blang nationality village of Laonandong in Yunnan Province, and predict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future production method and life style and the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then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pole-fence dwellings of Laonandong village in the curr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raffic system, and tries to summarize the adaptability of organization mode of mountainous platform type settlements building layout in the planning system to meet current traffic conditions. It may have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村莊是人類最初且分布最為廣泛的聚居形式,在山地占全部大陸面積2/3的我國,山地村落是眾多地域類型村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地村落居民點內部的道路交通體系是村落空間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重要通道。一般來說,在考慮地形與建筑布局等因素的情況下,山地道路系統(tǒng)的線型包括棋盤式網格狀、環(huán)狀、星型放射狀、枝狀、帶狀、魚骨狀、立交等,其中,棋盤式網格狀、星型放射狀適用于山地緩坡區(qū)域。
目前,國內學者對山地道路交通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宏觀基礎層面,對山地交通的特點、車行交通、步行交通及機械傳動交通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與分析,歸納總結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統(tǒng)在規(guī)劃中應考慮的問題與基本要求[1-2];中觀層面,基于居民出行特征、道路交通系統(tǒng)特征等視角,從線形、路網、停車設施規(guī)劃、安全防災等方面,提出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適應對策[3-5];微觀層面,主要從公共交通、靜態(tài)交通、人性化交通、空間結構與交通系統(tǒng)互動關系研究等視角,提出山地城市交通在相應層面的規(guī)劃對策[6-9]。以上的研究各有側重,但都以大型聚落(城市)為主,對小型聚落(山地村落)的相關研究基本沒有。
本文選擇老南東村作為調研地點,老南東村為中緬交界處的邊境村,隸屬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勐昂行政村,距勐海縣城86km。布朗山鄉(xiāng)是我國唯一的單一的布朗族民族鄉(xiāng),是我國布朗族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國著名的普洱茶產區(qū)。老南東村2015年底共有62戶,273人,村域總面積為716hm2,村莊現(xiàn)狀建設用地1.7hm2,人均建設用地62.4m2。村莊坐落于河谷半山腰的陡坡地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峰高谷深,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21℃[10]。村莊居民點最低海拔1142m,最高海拔1185m,屬于典型的山地村落。居民點用地呈集中式斑塊布局形態(tài),順山勢而下,北高南低,東、西兩側均以自然山澗為界,南、北側分布林地,東、西側為耕地,形成具有圍合感的聚落。村莊內部建筑大多沿等高線,呈臺狀布置(圖1-2)。
圖1 老南東村居民點全貌圖Fig.1 the overall settlement of Laonandong Village
圖2 老南東村居民點全貌衛(wèi)星圖Fig.2 the satellite map of Laonandong Village settlements
本研究將老南東村居民點內部交通體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及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后,分動靜態(tài)兩級闡述交通體系現(xiàn)狀的特點,并結合地形、社會關系、建筑形式及社會經濟結構分析造成交通體系現(xiàn)狀的原因。
2.1 對外交通
XK15縣道位于村莊居民點北側,村莊通過大約1.5km的村道與縣道連接,在其連接處,分布一條自東向西通往張家寨村的村道,兩條村道路寬約4m,路面未硬化。XK15縣道為村莊對外主要聯(lián)系道路,可通往布朗山鄉(xiāng)、勐??h及景洪市等地區(qū)。村莊居民點南側與西側分別分布一條自北向南和自西向東的機耕道,南側機耕道通往村域內的河谷地帶,西側機耕道通往村域西側大片耕地與張家寨村,機耕道路寬約3m,路面均未硬化。機耕道是村域范圍內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是老南東村村民平常外出勞作的重要通道(圖3)。
圖3 老南東村居民點對外交通Fig.3 the outbound traffic of Laonandong Village settlements
2.2 對內交通
2.2.1 動態(tài)交通
(1)車行交通
村莊內部車行交通可分為汽車、拖拉機、摩托車三種(圖4),其中占主導地位的為摩托車和拖拉機。根據(jù)實際調查,村民所擁有交通工具數(shù)量及車輛可達性見表1。
圖4 村莊交通體系現(xiàn)狀Fig.4 the current traffic system of the village
1)汽車
村莊內部現(xiàn)有3條可通行汽車的水泥道路,分別為大致東西向的村莊北側道路、大致南北向的村莊西側和東側道路,平均寬度3m(圖5)。北側道路為村莊對外出入口聯(lián)系道路,向東西兩側均有延伸;西側道路與北側道路相交,向南延伸,直至河谷地帶;東側道路與北側道路相交,向南延伸至東北處的寨心。由于受地形高差及建筑的影響,村莊可通行汽車的道路并未環(huán)通,汽車通行性、可達性較差。
2)拖拉機
村莊內除9戶人家外,均有條件通行拖拉機,且三戶經改造后可通行。拖拉機通行路線縱向上以3條可通行汽車的道路為依托,然后各自分布在不同的同一等高線的臺地上,形成水平眾多、豎向稀疏的道路布局形態(tài)(圖4、6)。分布在臺地上的拖拉機通行道,寬度為1.4~3.2m不等,多為土質路面。由于村內拖拉機外輪距為1.25m,且較為低矮,可輕松自如地穿越幾乎所有同一臺地上底層架空的民居。拖拉機的通行性、可達性相對較好,便于村民外出耕作及運輸糧食、木材、柴火、農具等。
圖5 居民點內部汽車通行道Fig.5 the interior automobile traffic passage of the settlement
3)摩托車
由于摩托車自身的靈活性及對路面寬度要求的極低性,摩托車可到達拖拉機未能到達的區(qū)域,所以村莊內幾乎每家都可通行摩托車(圖7),但縱向上也主要以3條可通行汽車的道路為依托,道路布局形態(tài)類似于拖拉機。摩托車的通行性、可達性相對最好,便于村民外出勞作、走親戚及到達距離村莊7.2km的鄉(xiāng)政府駐地。
圖7 民居底層架空處的摩托車通行道Fig.7 the motor bicycle passage at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stilted building
(2)步行交通
村民在居民點內部的通行絕大多數(shù)以步行為主。村內步行交通不僅在橫向臺地上可通行,為了增強易達性,縱向上即臺地與臺地之間也人為的開挖了多條較陡的簡易坡道和臺階,大多數(shù)路面未硬化,寬度為0.4~0.8m不等。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線型布置,使步行道成網狀布局形態(tài),便于村民選擇最短的路線到達目的地(圖8)。
2.2.2 靜態(tài)交通
村莊無公共交通系統(tǒng),也未專門設置公共停車空間,外來車輛多停放于村莊西南角小學的室外操場上。對于村莊內部的交通工具(拖拉機、摩托車),村民巧妙借助干欄式的民居形式,停放于自家或親戚家民居底層架空空間處,利用民居建筑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能遮陽避雨的半室外停放空間(圖9)。村莊絕大多數(shù)人家在無額外庭院空間及道路空間的情況下,皆可實現(xiàn)交通工具的入戶停車需求。交通工具停放于民居建筑底層,不僅為農機具(拖拉機)的使用提供了可能,也便于村民的管理與取用。
2.2.3 動態(tài)交通與靜態(tài)交通之間的關系
動態(tài)交通與靜態(tài)交通雖部分同處于底層架空的民居空間內,除處于邊緣、無需通行別家交通工具的民居外,兩者并不交叉、矛盾。停放與通行交通工具的空間被民居底層的柱子所分開,各自存在于不同的柱間距內,通常動態(tài)交通空間位于中間,靜態(tài)交通空間位于兩側(圖10)。
表1 村莊交通工具相關數(shù)據(jù)Tab.1 related data of village transportation
2.3 交通體系現(xiàn)狀評價
2.3.1 用最少的地,形成相對完善的交通體系
老南東村現(xiàn)狀建設用地緊張,建筑密度較大,村莊內幾乎沒有可用來建設的空地。村莊現(xiàn)狀建設用地1.7hm2,其中道路建設用地僅占總建設用地的7.7%。村莊現(xiàn)狀大部分動靜態(tài)交通皆位于民居建筑的底層與宅前屋后,原本的私人庭院部分空間巧妙的轉化成半公共或公共交通空間,極大的減少了交通空間的單獨用地,與住宅庭院空間合二為一,并且動靜態(tài)交通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妨礙原本底層空間的使用(圖11-12)。
對比在地形地勢、村莊規(guī)模、形態(tài)近乎相似的其他村莊,可發(fā)現(xiàn)老南東村在節(jié)約道路用地與交通工具可達性兩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表2)。
2.3.2 僅適用小型交通工具的局限性
由于現(xiàn)狀局部道路較窄,且受傳統(tǒng)舊民居建筑柱間距及底層層高的影響,僅僅適合通行像摩托車、拖拉機這種小型交通工具,多處無法通行像轎車、皮卡、貨車等大型交通工具,無法實現(xiàn)此種車型的入戶需求。由于底層空間的不同使用需求,村民一般將動態(tài)交通空間集中在一個柱間距內,受柱間距過窄的影響,拖拉機只能限于單向行駛。局部道路由于轉彎半徑過小、路面未平整、顛簸與狹窄,駕駛小型交通工具也需低速行駛。另外,以拖拉機、摩托車為主的交通通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
圖8 連接上下臺地的步行道Fig.8 the walking path connecting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platform
圖9 民居底層架空處的靜態(tài)交通空間Fig.9 the static traffic space at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stilted building
圖10 動靜態(tài)交通處于不同柱間距內Fig.10 the dynamic and static traffic in different distance columns
圖11 通行機動車前民居底層空間功能劃分Fig.11 the space function division of the ground floor before passing motor vehicles
圖12 通行機動車后民居底層空間功能劃分Fig.12 the space function division of the ground floor after passing motor vehicles
圖13 居民點與村域的關系Fig.13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village area
表2 山地村落交通條件對比Tab.2 the comparison of traffic conditions in mountainous villages
2.3.3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接納性
老南東村居民點位于村域東北角,村域范圍內地廣人稀,人口密度38.1人/km2。在生產方面,隨著開墾耕地面積的擴大,村民外出勞作半徑變大。村民選擇駕駛拖拉機或摩托車的外出勞作方式,有效節(jié)約了交通時間成本,提高了耕作效率(圖13)。在生活方面,由于村莊內商業(yè)、醫(y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缺乏,村民日?;镜纳钯徫?、疾病的治療及小學生四年級以后的學校教育等都需到距離居民點7.2km外的鄉(xiāng)政府駐地(圖14),有的甚至需要到更遠的縣城。然而,村域內無公共交通,鄉(xiāng)政府駐地僅提供每天兩班通往勐??h城的客運班車,公共交通現(xiàn)狀基本無法滿足人們外出的需求。正是由于耕地半徑大、村內無公交通及鄉(xiāng)政府駐地公共交通的局限性,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不得不依賴相對廉價、靈活且適合山地道路的摩托車與拖拉機,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以私車為主的機動車出行方式不會造成交通擁堵。
圖14 居民點與鄉(xiāng)政府駐地的關系Fig.14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the resident township government
2.4 交通體系現(xiàn)狀的形成原因
交通體系現(xiàn)狀的形成具有巧合性與必然性,它離不開地形、社會關系、建筑形式及社會經濟結構四方面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影響該交通體系的形成。
2.4.1 地形
布朗族先民在千年以前曾居住壩區(qū)并從事稻作農業(yè),只是后來由于民族間的紛爭、掠奪以及封建領主的剝削和壓迫,才迫使他們逃亡山林,從壩區(qū)村落轉變?yōu)樯降卮迓洌?1]。
老南東村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低于現(xiàn)居民點100m處的舊址搬遷而來,現(xiàn)居民點地勢北高南低,最大高差43m,平均坡度26%。由于地形的限制,及自身民居的特點,布朗人民順應自然、因地制宜、采取簡單易行的方式,沿等高線開鑿臺地來獲取相對平整的建筑宅基地,使建筑布局沿等高線一級一級向上排列。為了節(jié)省用地、人力及物力,臺地一般進深較小,容下建筑后,前后所剩無幾(圖15),為此多數(shù)動靜態(tài)交通空間不得不借用民居底層架空空間通行及停放。
圖15 民居與臺地的關系Fig.15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ilted buildings and platforms
2.4.2 社會關系
為了謀求共同生存的需求,山地村落往往以聚居形式存在,村民共同生活、對神和自然的祟拜在村落結構上留下明顯的印跡。山地村落在尋求與自然結合的同時,更注重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12]。
老南東村為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村莊,規(guī)模較小,社會、產業(yè)結構單一,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群聚村落。目前,村莊除一名漢族人員外都為布朗族,皆信奉小乘佛教,有著共同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村莊里大多婚嫁限于本村,較少與外界通婚。村莊內部村民形成十分成熟的熟人社會關系,凝聚力較強,具體體現(xiàn)在全村集體參加賧佛、祭寨神等儀式,一家蓋房及紅白事全村幫忙等的互助式良好鄰里關系。正是由于這種和諧的社會關系,村民之間交往密切、關系甚好,對動態(tài)交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場所。
2.4.3 建筑形式
老南東村現(xiàn)狀傳統(tǒng)民居是布朗人民運用當?shù)夭牧虾蜖I建技術,結合當?shù)刈匀粴夂?、地形地貌所產生的生態(tài)型建筑[13]。傳統(tǒng)民居主要的營建材料(木材)來源于集體林,屬無償使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tǒng)民居的延續(xù)奠定了物質基礎。村莊現(xiàn)狀民居幾乎均為干欄式、穿斗式構架木建筑,墻壁、樓板均以木板圍合,極少數(shù)輔以竹篾,分為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不起墻封圍,柱子皆外露,多用于堆放雜物柴薪之類,或圈養(yǎng)牲畜、停放交通工具[14]。民居底層架空,滿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了熱帶地區(qū)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的問題。正是由于同一臺地上的民居底層均架空,才為動靜態(tài)交通的通行與停放提供了必要的通道與空間。
現(xiàn)狀民居柱間距內側(動靜態(tài)交通空間部分)最低值為1.8m、最高值為3.2m,架空層凈層高最低值為1.8m,最高值為3.0m(圖16)。小尺度的民居底層架空空間,正好適用于摩托車、拖拉機這類小型的交通工具通行。
圖16 民居底層動靜態(tài)交通空間尺寸Fig.16 the dynamic and static traffic space size of the ground floor
2.4.4 社會經濟結構
目前老南東村無外出務工人員,村民以種植和銷售經過初加工的茶葉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約5000元,屬于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由于集中式的居住形式,部分村民耕作半徑較大,需一定的交通工具提升耕作效率。拖拉機由于價格低廉、實用、小巧靈活、動力強勁且適合山地道路,被村民首選作為運送經濟作物、柴火、農具、建材等的交通工具。村莊由于無公共交通可搭乘,村民對外聯(lián)系的交通工具也都選擇了相對廉價、使用成本低、靈活便利并適合山地道路的摩托車。正是主要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才為動靜態(tài)交通的形成提供了現(xiàn)行的通行工具。
3.1 物流、人流的增加
村莊地廣人稀,現(xiàn)已有外來商人在村域范圍內租用村民未開發(fā)的土地,進行香蕉、橡膠的大規(guī)模種植。未來隨著農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村民也會開墾更多的土地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為了提高耕作效率,在村域范圍內應修整、完善機耕道道路體系。村民未來出于生產生活的種種需求,將與外界聯(lián)系更加頻繁,村域及居民點內部的物流、人流會相應的增加,交通量也會增加。
因此,適當增加小型公共交通,用集約的方式實現(xiàn)居民與外界點到點的聯(lián)系,以私車、公交并重的機動車出行方式代替當下以私車為主的機動車出行方式。
3.2 民居底層架空空間功能更加復合化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fā)展,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年久失修、居住面積小、功能單一,不能滿足現(xiàn)代村民生活的需求,未來村民會對無保留價值的民居進行原址新建(圖17),新建民居體現(xiàn)在整體建筑尺度增大、房間數(shù)增多、柱間距和底層架空層層高尺度擴大及路面的硬化與修整(圖18),未來臺地上的通車條件將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未來村莊家庭經濟結構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在以農業(yè)為主的基礎上,會出現(xiàn)更多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加工業(yè)。為了區(qū)分生產與生活空間及建筑底層氣候相對涼快的舒適性,更多的小型加工作業(yè)會在民居底層進行,如炒茶、刺繡、手工藝品制作等。底層架空空間則進一步轉變?yōu)榧瘎屿o態(tài)交通、小型加工業(yè)、圈養(yǎng)牲畜、堆放農具雜物及淋浴衛(wèi)生設施等一體化的復合空間。
圖17 傳統(tǒng)舊民居Fig.17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圖18 新建民居Fig.18 the new dwelling
由于民居底層架空空間功能的極度復合,未來需對其進行合理的梳理,在必要的情況下需增加一定的隔離措施,以區(qū)分、限定部分功能空間,并在保護民居的基礎上,建議修建集體公共停車空間,減少交通工具穿越民居底層。
4.1 臺地式小聚落交通組織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在溝壑縱橫的山區(qū)間,分布著眾多聚落。老南東村因地制宜形成相對完善的現(xiàn)狀交通體系,對我國山地小聚落臺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組織模式有一定啟示、借鑒意義。在小尺度建筑的情況下,建筑布局與交通組織之間的關系可分為以下3種模式[15](表3)。
表3 臺地建筑布局與機動交通的關系Tab.3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tform architecture layout and motor traffic
(1)在建筑不架空的形式下,可采取拓寬臺地寬度,形成雙向兩車道,并可就近臺地做室內停車庫。此種模式對于動態(tài)交通空間的用地需求較多,適用于非桿欄式建筑形式、地勢相對平坦、挖填方量較小及建設用地寬裕的地區(qū)。
(2)在建筑底層局部架空的形式下,借用架空空間及臺地拓寬空間,形成雙向兩車道,并可利用底層非架空空間形成室內停車庫,此種模式相對模式一較節(jié)約用地,適用于建筑用地較為寬裕、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qū)。
(3)在建筑底層完全架空的形式下,充分利用建筑架空空間,形成雙向兩車道,并可就近臺地做室內停車庫。此種模式將建筑用地及交通用地合二為一,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土地,適用于建設用地較為緊張及地勢相對陡峭的地區(qū)。
以上三種模式皆針對每層臺地可通機動車的情況,在現(xiàn)實中,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通行機動車的交通空間可為上下兩級臺地共享,上下不同住戶從同一水平面上入戶,極大地節(jié)約了交通用地。
4.2?傳統(tǒng)民居在現(xiàn)代交通下的適應性
近幾年老南東村隨著社會、經濟、生產的發(fā)展,村民開始購置摩托車、拖拉機,以機動車交通出行方式逐漸代替原本以步行為主的日常勞作、生活的出行方式。交通出行方式的改變,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與生產力,另一方面也需求為機動車的通行及停放提供一定的物質場所。老南東村建筑布局較為緊湊,在有限的建設用地上,很難再單獨拿出現(xiàn)有建設用地作為動靜態(tài)交通場地。為協(xié)調二者的矛盾,老南東村傳統(tǒng)桿欄式民居充分發(fā)揮了現(xiàn)代交通發(fā)展下的適應性。傳統(tǒng)桿欄式民居幾乎在不做任何變動的情況下,巧妙利用建筑底層架空空間,形成動靜態(tài)交通空間,適應了當下交通工具的運用(圖17)。新建民居在延續(xù)了舊民居主要結構、材質、風格樣式等的基礎上,局部加以現(xiàn)代材料,如民居墻面新開玻璃窗戶、柱基輔以鋼筋混泥土、采用新式彩瓦等,同時在新老民居建筑中利用底層架空空間新建、補建衛(wèi)生淋浴間,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較好保留與傳承了傳統(tǒng)民居(圖18)。老南東村傳統(tǒng)民居在現(xiàn)代交通發(fā)展下的適應性,不僅有效解決了現(xiàn)狀建設用地與交通用地供需不足的矛盾,而且利于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與現(xiàn)代延續(xù)。
4.3?認識、尊重民間智慧
老南東村是布朗人民在因地制宜、互助模式下,自組織營建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傳統(tǒng)民俗村莊,是布朗人民在長期改造、利用及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用下形成的,是布朗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的體現(xiàn)?,F(xiàn)行交通體系是布朗人民統(tǒng)籌考慮地形地貌、建筑形式、社會經濟結構、用地構成、社會關系等方面最優(yōu)化的自我選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一方面對我國山地小聚落臺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組織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另一方面,在自組織營建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村莊規(guī)劃設計中,規(guī)劃師、建筑師應充分尊重村莊共同體自下而上的合作營建方式,努力充當一個配合和引導的角色,而不是以自己占有的所謂“科學技術”優(yōu)勢來形成對老百姓的“技術強勢”和簡單的“技術推銷”[16]。
參考文獻:
[1] 盧濟威, 王海松. 山地建筑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1: 166-182.
[2] 黃光宇. 山地城市學原理[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6: 264-268.
[3] 崔敘, 趙萬民. 西南山地城市交通特征與規(guī)劃適應對策研究[J]. 規(guī)劃師, 2010, 26(02): 79-83.
[4] 陳欣斗. 山地城市道路規(guī)劃芻議[J]. 規(guī)劃師, 2004, 20(05):69-70.
[5] 王喆, 王瑋. 西南山地小城鎮(zhèn)公共交通規(guī)劃研究[J]. 小城鎮(zhèn)建設, 2013, (01): 31-35.
[6] 陳強. 山地小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的思考[J].科技資訊, 2012(29): 27.
[7] 藍嵐, 莫乾樹. 山地城市靜態(tài)交通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2013, 13(03): 16-19.
[8] 李澤新, 童丹, 李治. 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設目標與措施[J]. 規(guī)劃師, 2014, 30(07): 21-26.
[9] 李澤新, 李治. 西南山地高密度城市的空間結構與交通系統(tǒng)互動關系研究[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 2014, 29(04): 45-51.
[10] 王玉潔, 郭利華. 勐昂村調查(布朗族)[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1: 1-3.
[11] 張曉瓊. 變遷與發(fā)展:現(xiàn)代背景下的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會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 2003: 2-5.
[12] 徐堅. 淺析中國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間[J].山地學報, 2002, 20(05): 526-530.
[13] 蔣巍. 淺談關中傳統(tǒng)民居的現(xiàn)代適應性轉型[J]. 新西部, 2010(05): 127.
[14] 街順寶. 章郎布朗族建筑禮儀[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49-50.
[15] 王海松. 中國傳統(tǒng)山地建筑形態(tài)初探(上)[J]. 時代建筑, 1995(01): 5-10.
[16] 王冬. 族群、社群與鄉(xiāng)村聚落營造——以云南少數(shù)民族村落為例[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3: 264-268.
圖表來源:
圖1、5-10、17-18:作者拍攝
圖2-4、11-16:作者繪制
表1-3:作者繪制
(編輯:田潔)
The Research on Traffic System and Enlighten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of Blang Nationality in Laonandong Village
YANG Xiao, SHI Weike
Keywords:Village; Traffic System; Platform Type Settlement; Pole-Fence Structure; Blang Nationality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B
文 章 編 號2095-6304(2016)02-0089-07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17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