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莫莫+luna
植物與世界
萬物的靈長啊,跟著植物改變世界吧!
植物只是“沉默的朋友”?人類如果這樣想,未免太天真了。在世界層面上,植物常常在隱秘地改變著人類的歷史與文化。
“人是萬物的靈長”這句自信心爆棚的《哈姆萊特》名句你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在現(xiàn)實面前,人經(jīng)常被植物牽著鼻子走。有很多植物改變“萬物靈長”前進步伐的有趣八卦。
玫瑰——宗教與愛情的LOGO
給人類提供情感表達和審美的植物是玫瑰。玫瑰在希臘史詩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羅馬帝國凱撒時期,玫瑰甚至成為奢侈品。羅馬人與埃及的貿(mào)易正是從玫瑰開始。在玫瑰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要算拿破侖的皇后約瑟芬,她的植物園收集與保存了許多類型的玫瑰。而玫瑰作為神秘的“玫瑰十字會”的標(biāo)志,也從思想上影響著人類至今的方方面面。
胡椒——挑起戰(zhàn)爭的香料
如今無法想象,胡椒在中世紀(jì)的歐洲居然比金子還貴重,當(dāng)時一枚胡椒等值于一枚金幣。公元408年,西哥德人的首領(lǐng)阿拉里向羅馬人索取黃金與胡椒,但羅馬人沒答應(yīng),于是阿拉里攻陷了羅馬。因為胡椒而沖動,歐洲人開始了十字軍東征和大航海時代,中國人也曾七次下西洋尋找胡椒。
葡萄——沉醉世界的酒香
人類不是一種知足的動物,所以,除了吃還要有喝,葡萄因此需要從水果成為釀酒原料。葡萄酒給人類帶來的是酒神狄奧尼索斯式的迷狂,葡萄酒影響了古希臘文化,并從體質(zhì)上改變了羅馬人,讓羅馬帝國因此而衰落。后來拿破侖輸了滑鐵盧戰(zhàn)役,也把這場改變歐洲版圖的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為——士兵沒喝上葡萄酒影響了斗志。
甘蔗——引發(fā)奴隸交易的植物
17—18世紀(jì),出于對糖的偏愛,歐洲人一手打造了加勒比海地區(qū)極具影響力的蔗糖產(chǎn)業(yè)。甘蔗栽培需要大量勞動力,因這一需求,非洲奴隸大批到來。這不僅使種植園規(guī)模迅速擴大,也改變了加勒比海地區(qū)的文化和人口構(gòu)成。
馬鈴薯——愛爾蘭的痛與死
在中世紀(jì)的歐洲,一畝土豆田和一頭奶牛就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1845年—1847年,一場突發(fā)的植物枯萎病橫掃愛爾蘭,幾乎摧毀了當(dāng)?shù)氐耐炼狗N植業(yè)。短短兩年內(nèi),就有一百多萬人死于饑餓和疾病。它導(dǎo)致一百多萬愛爾蘭人移居美國,從此徹底地改變了美國的人口結(jié)構(gòu)。
狐尾松(Bristlecone pine),4500歲以上,生長在美國西部懷特山區(qū)。
棉花——衣服與南北戰(zhàn)爭
植物給人類提供的不僅是食物、飲料,也提供了衣服,尤其是棉花。棉花在中國歷史上到了宋元時期才普及起來,這與中國的紡織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黃道婆對紡織技術(shù)的改革與推廣有關(guān)系,從此人類可以穿上更細致而精美的衣服;棉花也引發(fā)了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
絲蘭(Mojave yucca),超過12000歲。這種植物只在美國西南Mojave沙漠才有,一般每年只長1厘米。
橡膠樹——讓整個世界動起來
如果說有哪一種物品常常因面目全非使人驚奇迷惑,同時又與時俱進,花樣不斷翻新,此物非橡膠莫屬了。橡膠用途廣泛,可用來制作機動車輪胎、傳送帶、膠球、橡皮擦以至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用品。沒人能想得到,巴西亞馬孫河三角洲的美洲土人切割某樹種的樹皮所得到的膠汁,竟然令后來的歐洲探險者和植物學(xué)家們眼界大開,并悟出其中蘊藏著無限商機。
郁金香——第一個七彩的經(jīng)濟泡沫
郁金香代表著人類在經(jīng)濟上的第一次集體狂歡與泡沫,這種沒有香氣的日神阿波羅式的植物,從土耳其傳入荷蘭之后,讓整個歐洲為之而瘋狂,在1608年,法國一名磨坊主賣掉了自己的磨坊,不為周游世界或娶媳婦,為的就是擁有一只罕見的郁金香球莖。在這種買空賣空中,人類的第一次經(jīng)濟泡沫產(chǎn)生了,而這次泡沫的破裂,后果是讓如日中天的荷蘭衰落下去。
緊密小鷹芹Llareta,3000 多歲,生長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山坡上,像一座座綠色的雕塑。
植物與我們
她尋找2000歲以上的植物,為它們留影
古老植物尋找者
在地球的一角佇立十萬年,看盡世界變遷——人類永遠做不到這一點,但植物可以。
從2004年開始,藝術(shù)家兼攝影師 Rachel Sussman 開始探訪全球,搜尋并拍攝在地球上持續(xù)生活了2000年乃至更長久的生物。
在一次日本旅行中,有人告訴Rachel,那里有一棵古樹活了2180年。從此,這棵古樹在她的腦中生根?;氐郊~約后,她踏上了尋找古老生命的旅程,上山下海,踏遍世界的各個角落,用相機與那些存在于地球上超過2000年的古老生物對話,由此促成了她的跨學(xué)科項目——世界上最老的生物(The Oldest Living Things in the World)。
千歲蘭(Welwitschia mirabilis),2000 歲左右,生長在納米比亞 Naukluft 沙漠。
對普通人而言,超過500歲的古樹已經(jīng)相當(dāng)珍稀,而Rachel選擇的拍攝對象卻都超過了2000歲。這個嚴(yán)苛的界限意味著她的拍攝對象沒有動物——這世界上年紀(jì)最大的龜才175歲。
在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Rachel遇見一個43600歲的自蔓延灌木叢——地球上的同伴都已變成化石,它是唯一的幸存者。
Rachel還見到一棵105000歲的水松。當(dāng)人類的始祖從非洲大陸出現(xiàn)并開始繁衍時,它就已經(jīng)出生,并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整個人類史。
很難想象,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古老的生命是如何有耐心地、堅韌地活下來的。
挪威云杉,9550歲,為了保護這棵樹,發(fā)布時隱去了具體的拍攝地點。這張照片也是《世界上最長久的生命》一書的封面圖。
Rachel Sussman說:“對我來說,選擇2000歲作為拍攝對象的最小年齡,是想強調(diào)人類對時間的記錄是有些霸道和淺薄的。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把‘百年作為生命的計算單位了……通過人格化植物的方法,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和直觀地去理解時間?!?/p>
也許只從圖片上看這些植物,并不能切身體會Rachel Sussman持之以恒尋找并拍攝這些古老植物的動力。但想想看,當(dāng)1859年奧地利植物學(xué)家弗雷德里希·威爾維茨發(fā)現(xiàn)千歲蘭時,他竟不敢觸碰它,只能跪下來盯著它看,心中唯恐它是一種幻想中的東西。千歲蘭也是Rachel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因為它太不同尋常了。它其實是一種原始的針葉樹,極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使它進化出看起來像章魚的特殊葉子,而且它的葉子從未脫落過,所以千歲蘭有著植物界最古老的葉子。
這些年里,Rachel Sussman訪問了地球上的每一塊大陸。她曾在格陵蘭走失,在斯里蘭卡弄傷了手腕,在塔斯馬尼亞被水蛭襲擊,在多巴哥島被珊瑚刺傷……“慢慢地,這個工作的經(jīng)歷加深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彼f。
Rachel的作品展示了生命的頑強、多樣,還有脆弱——在過去的這五年中,她書中展示的古老生物已有一些與世界永別。Rachel見過的那棵最古老的水松如今也已死亡。她說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失去地球上任何古老的生物,它們已經(jīng)活了這么多年,我希望它們能更好地活下去?!?/p>
他們在西雙版納重建了一片雨林
雨林守護者
李旻果說,每顆種子都應(yīng)該得到祝福,這樣才能茁壯成長。人心,也是一顆種子,她和女兒的使命就是——喚醒它,激活它。
為了“無盡的鮮花”
從小生長在云南的李旻果并不曾預(yù)料到自己的人生會與雨林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她遇到馬悠博士,德國生態(tài)學(xué)家,雨林保護者。那次偶遇使他們結(jié)為終生伴侶,李旻果為此寫過一首詩:“再早一步/春芽不發(fā),再晚一步/錯過谷花”。
馬悠博士被稱為“熱帶雨林再造之父”,在中國做了很多保護和修復(fù)熱帶雨林的工作,拯救了無數(shù)已被認為消失的蘭花?!八强茖W(xué)家,更是個藝術(shù)家”。馬悠向李旻果求婚時,許諾她“無盡的鮮花”,并且兌現(xiàn)了諾言:在共同生活的每一天,他都把找到的第一朵鮮花送給她。李旻果強烈地感受到馬悠對雨林的熱愛,因此覺得雨林的一切也開始與自己密切相關(guān)。
與雨林相依為命
1997年,馬悠與李旻果在在瀾滄江邊買下了10畝橡膠林地,將橡膠樹砍去,按照自然生態(tài)模式重建雨林,并在此安下了他們的家——湄公山莊。
在他們的家里,一切都自給自足。一草一木都是他們親手栽種的,在恢復(fù)森林的同時,建起一套獨立的生活系統(tǒng):水輪發(fā)電機通過河流供給電力;太陽能供應(yīng)熱水;自種各種蔬菜,還有森林里的山珍野菜,都是純粹有機的食材。
2004年,馬悠辭去公職,全心投入到修復(fù)雨林的嘗試中。夫妻兩人在西雙版納探訪各處叢林,尋找他們心中理想的實驗地?!坝炅衷谕丝s,已退無可退了。” 最后他們在勐??h布朗山租下一片6平方公里的荒蕪山地,成立起“天籽生物多樣性發(fā)展中心”。
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種植需要保護的植物,其中最珍稀的就是瀕臨絕種的天籽蘭花。天籽蘭花只生長在西雙版納熱帶和亞熱帶樹林的石縫間,可遇不可求。在夫婦倆投入12年心血的努力下,天籽金蘭終于奇跡似的復(fù)育成功。
2010年,馬悠博士因心臟病離世。
馬悠的離去,對李旻果的打擊是外人難以想象的。但她知道,只有繼續(xù)保護自然,才是在靈魂上與馬悠永遠在一起。她帶著兩個女兒繼續(xù)支撐著山莊,和伙伴們一起在世界各地呼吁雨林保護。
除了花園,還有什么更好的禮物送給孩子?
“我的大女兒叫林妲,她的父親是個只會送花的園丁,除了一座花園,我們想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禮物可以送給孩子,能無限成長的雨林最適合了?!痹跒榕畠壕幍臅队炅志`》中,李旻果記述著“花園”對于她的意義。“我想知道如何討好我的孩子,我認真地觸摸花園深處的秘密,恭敬地跟著先生和大自然學(xué)習(xí)。如此,我成為一個落地的女人,耕耘的母親,能夠給予林妲和宛妲一個花園的園丁。感謝孩子,感謝孩子的父親,感謝雨林花園里所有陪伴孩子成長的生命?!?/p>
林妲——Linda、宛妲——Vanda,都是蘭花的名字。馬悠夫婦最愛蘭花,希望女兒如蘭花一樣,在雨林中自由成長。
從小在雨林中長大的兩個孩子,會和花對話,感知大樹的能量。李旻果記錄過孩子們的奇思妙想:“我們有很多吃的,地球吃得好嗎?”于是,一棵松樹“吃”了一頓來自林妲、宛妲和小伙伴們準(zhǔn)備的大餐:落葉與清水與愛,以及一個擁抱。
李旻果說,兩個女兒自然地繼承了保護雨林的夢想。每次李旻果去保護區(qū),兩個女兒都央求同行。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李旻果會來到馬悠的墓前,和他喝一杯酒。林妲和宛妲睡在爸爸墓前的草地上,說這就是爸爸在抱著她們。
對于未來,李旻果心里有很大的一幅藍圖。她想與同事一起把天籽保護區(qū)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可復(fù)制雨林再造樣板,把馬悠的群落式造林方法推廣到中國各大植物園。
李旻果說:“我們不奢望失去的雨林和林中生物奇跡般復(fù)活,但愿能靠我們埋下的每一顆種子,種下的每一株幼苗,一點點修復(fù)受傷的雨林?!?/p>
李旻果這些年一直住在云南西雙版納,試圖重建熱帶雨林??雌饋?,她在改變植物的命運,但在此之前,被改變的是她自己的人生。
她用三十年時間描繪花草
植物藝術(shù)家
“植物”與“自然”是法國畫家Claire Basler生命的核心。無論是她的作品,還是她的家,都第一時間傳遞出這一點。
在所有的自然景物中,Claire Basler對花卉情有獨鐘。她最喜歡久久地盯著植物,觀察它的結(jié)構(gòu),就像設(shè)計師觀察建筑一樣。
“其實一開始我畫的是肖像,但我從不畫我的孩子們,我怕畫不好。我也不敢畫植物,特別是向日葵,你知道凡·高的向日葵已經(jīng)在那里了。因此當(dāng)畫下第一朵向日葵的時候,我經(jīng)過了很多年勇氣的積攢。最后我終于開始畫植物了,發(fā)現(xiàn)它們就是我要表達的東西,說不清為什么,有東西在我心里涌動,我讓它們流向畫布。”
在Claire兒時,她的父親就擁有一個漂亮的花園。幼時的她不知道花朵的名字,但那種視覺的記憶卻非常清晰。現(xiàn)在,Claire把家安在薇姿小鎮(zhèn)附近一座16世紀(jì)的古堡里,室內(nèi)室外無處不在的花朵和植物對于她來說就像是精靈的賞賜。Claire 把自己的畫室設(shè)置在暖房里,每天下午,當(dāng)陽光透過玻璃天花板照進暖融融的畫室,正是她創(chuàng)作靈感滿溢的時刻。在畫布上,她用筆復(fù)原了自然花園的景色。
Claire的繪畫并不局限于架上,還在室內(nèi)的墻壁上。這座以綠色為主色調(diào)的房子里,每面墻壁都是天然畫布。每個角落都能看到花花草草的蹤影,但亦幻亦真。真實的植物與她畫在墻上的花草,彼此相映,讓人感覺被包裹在美妙的綠蔭中。她說:“壁畫是最浪漫的裝飾品,它讓你完全進入其中?!?/p>
對Claire來說,生活與創(chuàng)作已密不可分。對自然無限的親近感,讓她每每思路中斷,或稍有閑暇便到大自然中漫步一番。Claire說:“通過與大自然的親近,我學(xué)會了聆聽,學(xué)會去接受,也學(xué)著變得開闊。我的作品也只不過是傳達了大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命力與敏感性,這些生命的韌性給人以啟發(fā),每天都仿佛煥然新生一般?!?/p>
賞花作畫,是她此生最專情的事。 Claire從巴黎美院畢業(yè)的時候,觀念藝術(shù)正叱咤風(fēng)云,她卻選擇了與當(dāng)時藝術(shù)潮流不同的方向——具象藝術(shù)。她偏愛靜物畫,對花卉和樹木情有獨鐘。雖然作品多年不被重視,但她仍一門心思畫花畫草,畫了近40年。被風(fēng)吹得彎腰的長長花柄、氣勢磅礴的樹木、烏云密布的天空及雷電交加的背景都成了她的標(biāo)志?,F(xiàn)在,克萊爾的作品與城堡被全世界關(guān)注,于她而言,這種變化不在于她自己,只是世界在變,大眾慢慢接受認可她罷了。
她說:“在我的作品中你們可以看到,花永遠向著光源,在尋找一種生命的力量。這就如同人類文明曾在黑暗中探索,而最終找到光明的永恒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