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華
261041 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yī)院
?
·經(jīng)驗交流·
影響宮頸癌放療療效的因素分析
郭英華
261041 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yī)院
關鍵詞:宮頸癌;放療;劑量;多因素
本文回顧性分析于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療的186例宮頸癌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影響宮頸癌放療療效的相關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6例宮頸癌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確診,接受放療?;颊吣挲g31~90歲,平均56.4歲;2009年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分期[1]:其中Ⅰ期2例,Ⅱ期106例,Ⅲ期67例,Ⅳ期11例;病理類型:鱗癌167例,腺癌18例,腺鱗癌1 例;影像學檢查:腫瘤>4 cm者102例,≤4 cm者84例;實驗室結果:血紅蛋白≥120 g/L者165例,<120 g/L者2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盆腔外照射及腔內后裝放療。體外照射儀器采用瓦里安23EX直線加速器,采用15MV-X線對盆腔進行2-4野適形放療,上界為第5腰椎上緣,下界為閉孔下緣,或根據(jù)陰道受累情況決定下界位置,使用常規(guī)分割照射法,2 Gy/次,盆腔總劑量46~56 Gy/23~28次,每周4~5次。外照射30 Gy/15 f后改前后2野,擋直腸,并加腔內后裝放療。盆腔轉移淋巴結據(jù)情況行適形放射治療加量。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采用電話或門診隨訪,記錄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析腫瘤分期、腫瘤大小、血紅蛋白水平及放療劑量與患者總體生存率的關系。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患者1年生存率為93.01%(173/186)、3年生存率為72.04%(134/186)?;颊呱媛逝c腫瘤分期、貧血及盆腔外照射劑量有關,但與腫瘤大小無關,見表1。
3討論
多數(shù)研究認為FIGO分期是影響宮頸癌預后的重要獨立因
表1 影響患者總體生存率的因素分析(例,%)
素,宮頸癌FIGO分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嚴重程度,期別越高,宮頸癌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預后越差[2]。本研究結果顯示,F(xiàn)IGOⅡ期、Ⅲ期、Ⅳ期患者3年生存率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相近[3],而Ⅰ期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國內外報道值,考慮與樣本數(shù)偏小有關。綜合結果說明早期治療是提高宮頸癌預后的最有效途徑。
在腫瘤放療中,射線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細胞的氧含量和乏氧細胞的數(shù)量。血紅蛋白濃度的改變可影響組織的含氧量,其濃度低下可降低腫瘤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從而影響放療效果[4]。本研究中貧血患者總體生存率明顯低于非貧血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者,貧血患者中,1年、3年生存率呈下降趨勢,說明貧血對近期療效的影響減弱,但對遠期生存的影響依舊,我們考慮可能是因為同期化療的放射增敏作用抵消了貧血對近期局部控制率的不良影響。所以改善患者的貧血狀態(tài)對遠期生存非常重要。
放療是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其照射野內包括部分小腸、直腸、膀胱,這也是造成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F(xiàn)階段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應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率。本次研究中盆腔外照射劑量≤50 Gy患者總體生存率明顯高于>50 Gy患者??紤]與>50 Gy組病期相對偏晚及放療劑量增加后并發(fā)癥增加有關。
有學者認為宮頸腫瘤大小與預后相關,腫瘤直徑越大,預后越差。但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大小與患者生存率無明顯相關性,可能與腫瘤大小與其實際浸潤程度不完全一致有關,而且晚期腫瘤壞死脫落也可影響對宮頸腫物大小的判斷。因此,對于腫瘤大小與患者總體生存率關系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宮頸癌患者放療療效與腫瘤分期、血紅蛋白水平及放療劑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可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谷銑之,殷蔚伯,劉泰福,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第4版.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2007.
[2]高俊峰,錢立庭,張紅雁,等.182例宮頸癌根治性放射治療療效及預后分析〔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5(6):792-794.
[3]Lorvidhaya V,Tonusin A,Changwiwit W,et al.High-dose-rate afterloading brachytherapy in carcinoma of the cervix:an experience of 1992 patient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0,46 (5):1185-1191.
[4]趙晶,王志宇,商文清.血紅蛋白濃度對中晚期宮頸癌放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34(5):478-479.
(編輯:甘艷)
DOI:10.3969/j.issn.1001-5930.2016.05.054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5930(2016)05-0869-02
(收稿日期2015-06-02修回日期 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