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夏季清補日漸盛行。什么是清補?和溫補有什么區(qū)別?哪些人需要清補?怎么清補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現(xiàn)在讓專家為你一一解答吧。
身發(fā)虛?夏清補!
夏日臨近,氣溫逐漸上升,加上晝長夜短,人的體力、精力消耗也隨之增加,這個季節(jié)對人的體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稍不注意,透支“后遺癥”如困乏、氣短、煩熱、流汗不止等種種亞健康癥狀會接二連三地現(xiàn)身。
俗話說:虛則補之。體質偏弱,尤其有慢性疾病使得身體虧虛的人若是表現(xiàn)出種種虛證,如氣虛、血虛、陰虛等,在此時適當進補,為身體添力,既是可滿足治療疾病的需要,也有助于身體跟上高消耗的節(jié)奏。
溫補vs清補
俗話說:冬要溫補,夏要清補。與冬季進補不同,夏季的補落在一個“清”字上。這個“清”字有兩重含義。一是“清涼”,中醫(yī)用藥自古“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溫遠溫”,其意義是用寒涼的藥物要遠離寒涼的季節(jié),而用溫熱的藥物要遠離溫熱的季節(jié)。因此,與冬季進補不同,夏補需要用偏涼性的食物或藥物,而慎用溫熱類藥物?!扒濉绷硗庖粚雍x是“清淡”。夏季炎熱的同時,濕氣也相對偏重,“濕困脾胃”,削弱了消化能力,故夏補不同于冬令進補時所用的溫補、滋膩、味重之品如桂圓、黑芝麻、阿膠、鹿角膠、十全大補膏之類,而該選用甘平或甘涼的益氣健脾、清淡滲濕的藥材、食物。
夏季清補試試湯
甘平清淡的藥材或食物往往氣味輕而薄,放在湯中,幾乎聞不到藥味,而且有的還為湯增添一股特別的清甜,一口入喉,清潤滋養(yǎng)。再加上夏天本來就是缺水季,以湯清補,補水、提神一舉兩得。
氣虛者:來碗補氣湯吧!
適合于這些人:
倦怠乏力
常常氣短
容易心慌、出汗
夏季較適宜的補氣藥材、食物包括益氣固表、益氣健脾、益氣生津、益氣和中化濕之品,常用的如黃芪、山藥、白扁豆、太子參、茯苓、白術、芡實、薏米等。
如果夏天屬于動輒出汗的體質,可以試試在燉排骨湯的時候加上太子參和黃芪,能起到斂汗生津的作用。若是因為天氣熱而沒胃口,身上總是一層黏汗,身子沉重而疲倦,那么山藥鱔魚湯或白扁豆豬骨湯也許更適合你,這兩者都有健脾補氣的功效,不過若論補氣效力,一般來說山藥排在白扁豆之前,但白扁豆除了補氣之外還有較好的除濕效果,對于濕重且氣虛的人很適合。而在夏天較容易心慌水腫,同時又比較喜歡吃甜食的人,則可以煮紅豆茯苓蓮子湯,紅豆補心、蓮子益心,這道甜湯不但能益心利水,消腫不傷正氣,而且你還會發(fā)現(xiàn)睡眠也因它而改善——茯苓有安神的作用。
悶熱潮濕的暑濕天是體內濕氣最容易聚集的時節(jié),而濕重困脾,脾的升清、運化受阻,易產(chǎn)生氣虛濕阻的癥狀。這時把山藥、扁豆、薏米和紅棗放一起煮湯絕對是不錯的選擇,除了健脾除濕外,紅棗的加入不僅能調味,還能發(fā)揮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
陰虛者:試試潤燥湯!
適合于這些人:
咽干口干
五心煩熱,常常雙頰生火
吃熱性食物會牙齦腫、喉嚨痛
大便干結
壓力大的人容易陰虛內熱重,而暑熱又會導致體液流失,加重陰津虧虛,所以這類人平時應注意控制腦力勞動的時間,在飲食中可適當多攝入些具有養(yǎng)陰生津功效的食物。
沙參有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的功效;麥冬有養(yǎng)陰潤燥的效果,可將沙參、麥冬和老鴨一起煲湯,味道鮮美,對陰虛者來說也是清補佳品。此外你也可以試試用北蟲草煲鴨湯,也有較好的潤燥補益效果。除家禽煲湯外,時令素湯也很適合內熱重的陰虛者。冬瓜、紫菜、海帶屬涼性食物,酸爽的冬瓜番茄湯、清淡的紫菜蛋花湯、帶著海風味的海帶小排湯,都該在這個季節(jié)列入內熱陰虛者的私房菜單。
內熱重的人通常比普通人更需潤肺。對于常有口干、咽干癥狀者來說,羅漢果、百合、玉竹都是養(yǎng)肺陰的好幫手。除了泡茶外,你大可以從廣東人的夏季養(yǎng)生湯偷師兩手,用豬肺、白果、南北杏、蜜棗、馬蹄、豬骨和羅漢果一起燉一款羅漢果豬肺湯,或者用扇骨、薏米仁、山藥、沙參、蓮子再加上羅漢果一起煮扇骨羅漢果湯,解渴、清涼、潤喉,瞬間撫平燥熱感。玉竹也是潤肺湯中的???。用豬腱子、沙參、玉竹、蓮子和蜜棗一同煲的沙參玉竹豬腱湯就是一道養(yǎng)陰潤燥、除煩止渴、清熱祛痰的名菜呢。百合,除了夏季最應景的解暑佳品百合綠豆湯之外,你可以用它入菜,和同樣屬于涼性的西芹搭配,做一道西芹百合涼菜,清火潤肺效果也值得期待。
Q:據(jù)說西洋參養(yǎng)陰效果不錯,它適合人人食用嗎?
A:西洋參性味微苦、甘、寒,有益氣養(yǎng)陰、提神的功效。參類補品中,西洋參比較適合夏季飲用。但須注意,因其偏寒,素體脾胃虛寒的人服用后有時易致胃痛、脘痞腹脹;而其補陰的同時兼具益氣,氣有余易生火,部分素體陰虛內熱較重的人服用后有時又易產(chǎn)生虛性亢奮、上火的癥狀,所以,很多人服用后發(fā)現(xiàn)效果與預想的有差距。故服用西洋參時不僅需因人而異做選擇,而且用量也應適當控制,隔日或每周兩次,每次三至四片即可。
血虛者:補血是王道
適合于這些人:
夢多心慌
面色白無華
月經(jīng)淡而少,經(jīng)期不定
說到補血名藥,自然繞不開阿膠、當歸、黃芪、鹿茸之類,但因它們都屬于溫熱性質的藥材,冬季食用時不僅能補氣養(yǎng)血,還能溫暖手腳,但夏季食用有時會引起燥熱、心煩等種種不適。因此,藥性平和、藥食兩用的紅棗、山藥比阿膠、鹿茸等名貴藥材更適合這個季節(jié)。用紅棗、山藥加上赤小豆一同煮湯,不僅能溫和補血,而且還能在夏日調脾胃,消水腫,祛暑濕。此外,豬血、鴨血能健脾益氣,而氣能生血,所以,紅白相間的豬血豆腐湯和鮮美濃郁的鴨血粉絲都是夏季不錯的補血之選。
另外,我國廣東部分地區(qū)夏季清補常用的生地煲湯不妨一試。生地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加入同樣有涼血滋陰作用的旱蓮草,清熱涼血的食物蓮藕,配合適量排骨或牛肉煲湯,清潤中帶補血作用,滋陰補血而不溫燥,特別適合夏季。也可將它和烏雞一起燉湯,養(yǎng)血補肝,也是夏季難得的清補佳品。
Q:陽虛者夏補該注意什么?
A:除了上了年紀的人之外,一般年輕人陽虛者不宜過分溫補,而改用平補益氣之品。同時注意少吃偏涼性的瓜果食物,存放冰箱內的熟菜一定要加熱燒開后,趁溫熱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