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沁馨
逢年過節(jié),拎幾十斤肉回家,給鄰里街坊都分點,給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捎些去。這是實實在在的“接地氣”的心意,也熔鑄了醇厚的鄉(xiāng)土情懷。從鄰里街坊的融洽,到雞犬相聞的安和,這份情懷讓逐漸在陌生人社會中麻木漠然的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熱情懷。而浙江溫嶺石橋頭鎮(zhèn)中學“豬肉獎學金”的創(chuàng)新之舉,無疑為這份情懷的傳承提供了一個支點。
無疑,我們是在充裕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缺少“饑餓記憶”的狀態(tài)下,悄然膨脹的冰冷及無盡的欲望就像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竊以為,“豬肉獎學金”便是一劑有力的預防針。在有賴于泥土的生活中扎根,擁有純粹質樸的精神烙印,將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作為文身的孩子們,其血管中跳動的溫熱,便成為為其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的明燈。
教育在此時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理想與價值觀的心安路引——基于美德,基于情懷。
“豬肉獎學金”作為一種助學激勵的手段,其教育意義理應被擺在首位。據說,這所鄉(xiāng)村中學原設立的一等獎學金為50元。50元并不算多,而以大眾化實惠的獎品代之,意義則更深遠了。
試想,當“豬肉獎學金”被端上餐桌,其樂融融的夜晚被肉香緊緊包裹,家人團坐將一份喜悅復制為多份。興許此刻,這種專屬于親情的血脈相承的記憶,這種獨樂樂轉為眾樂樂的喜悅分享,這份油然而生的強烈榮譽感和自豪感才將真正溶于血液,成為鞭策孩子們向前的動力:“我能成為你們的驕傲,我的進步能讓你們因此而快樂。”從分享與感恩中傳遞的正能量,在“大家都因我快樂”中尋得的存在感的滿足,恰好貼近孩子們的心理需求,也讓獎學金的激勵作用被最大程度地挖掘。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惫艜r拜孔子為師,十條干肉便可作為學費。于是無貴無賤,任何向學之人都有機會蒙受孔門的恩澤與教化。教育之大愛從那時便也如細雨過處,潤物無聲了。
細思,“豬肉獎學金”不正是“反其道而行”的恰當傳承與順應嗎?周國平在談及教育時曾強調:“教育不是一場功利戰(zhàn)。”若只將獎學金作為學生精神的填充劑,其不免也淪為了物欲的附庸?!柏i肉獎學金”在保持其激勵效果的同時,也淡化了學生們追求目標過于粗放化、急切化的弊病。更值得肯定的是,“豬肉獎學金”強調精神層面的良好引導。從功利戰(zhàn)的泥潭中跳出,旨在讓學生領悟孝敬、追求友善、認識節(jié)儉——老師們在一袋袋豬肉中寄予的良苦用心,或許遠遠超過了冰冷的金錢獎勵。
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感恩與分享的美德,“像春蠶作繭,又如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便成為永恒的守望。
點評:這篇文章將“豬肉獎學金”承載的內涵上升到了一個更高層面——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而這種情懷在如今過分追求金錢的社會中變得稀缺,該中學的做法恰好起到了一種喚醒記憶的作用——喚醒孩子的純粹質樸,喚醒他們作為農家子弟應該銘記的感恩與分享的美德。同時,這種跳動的溫熱,還可成為為其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的明燈。透過“豬肉獎學金”,作者觀照的是現(xiàn)實,思索的是文化,定位的是人生,這讓文章具有深意,更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