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
給漢語去污,最容易做的是書面語去臟?;ヂ?lián)網(wǎng)時代,美文的一大審美標準,是“有趣”,適當臟字兒能增加幽默分?!爸沦v人”“致low逼”的流行,也許是營銷手段。臟話大概永遠只能作常用語的備胎。
近來專欄作家羽戈的一篇文章《不說“逼”“屌”“婊”,我們就不會說話了嗎?》火了,文章痛陳漢語污化,呼吁凈化,并自我約定,不再使用“逼格”這類詞。
小編一定相信羽戈先生的自制力,但凡一個對文字有追求的人,作文繞開粗鄙,并不難。但不說臟話是否就文明道德?說臟話是否就意味著素質(zhì)低下?要凈化漢語,去臟是否可行?嘴上永不說臟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首先必須承認,“我×”“裝B”“××婊”“Low×”等詞的語義,是不雅的,任何人莫名其妙地出口成臟,的確是素質(zhì)低下的、愛好低級趣味的。這些臟話飽含對女性的歧視、對生殖器官崇拜,是文明社會萬萬不能容忍的。
然而討論任何語詞都不能脫離語境,臟話也一樣。不同的語境里,臟話未必就臟。以用得最多的“我×”試舉三例:
小明去打醬油,排了長隊,輪到他的時候醬油沒了,他說:我×,真背。
小紅去看日出,等了很久,太陽公公終于露面,她說:我×,真美。
小白去博物館觀展,看到他夢寐以求的藏品,壓抑不住激動的心,連說三句:我×我×我×。
這里的“我×”,表達的是驚訝、感嘆以及輕微憤怒,因為沒有比“我×”更快更有效更精準地表達這一瞬間情緒的詞語了。使用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字本意,更遑論去執(zhí)行。
所以,日常生活中,“×”字很“純”,只有在極端憤怒的情況下,“×”字才會顯出本意的臟,比如“×你老母”等,通過侮辱長輩來打擊對方。不過正因為極端,所以不常見,但并非無用,它換了另一種面目,“×你媽”自動和諧成了“草泥馬”,“操”變成“靠”“擦”,字形一變,字義也變,語境由惡劣的侮辱,變?yōu)椴涣b的戲謔。網(wǎng)絡(luò)中流傳的罵人通用四大神獸:草泥馬、法克魷、菊花蠶、亞美蝶,就是臟字兒和諧化的典型。
“×”字退居二線,京罵“逼”字走上一線,其“臟”的分量比“×”字有過之而無不及?!岸啤薄吧当啤庇兄?,“裝逼”“l(fā)ow逼”也有之,“逼格”更是靠著污化“格調(diào)”成口齒紅人。這些詞語用得多了,也像其他臟字兒一樣,變成了情緒的宣泄,人們可以自嘲“傻逼”了么,自嘲一本正經(jīng)為“裝B”,而“Low逼”“逼格”變得更中性,體現(xiàn)帶有個人色彩的價值判斷。
字義變遷與語境變化,并不能掩蓋其臟。但臟則臟矣,脫離語境來指責(zé)使用臟話的人為不道德、不文明就有點上綱上線了,情緒是中性的,說臟話只是發(fā)泄的渠道之一。不僅如此,說臟話還能抑制暴力,罵一句“我×”,絕對比拳腳相加更能維護世界和平。研究表明,罵臟字兒還能緩解疼痛。一個團隊中,粗口適度能調(diào)節(jié)壓抑氣氛。而美劇里英雄在演講末尾往往會用F**K句式來鼓舞士氣。
說臟話無關(guān)使用者的道德文明水平,也無關(guān)經(jīng)濟地位(研究表明有錢人更容易破口大罵),它更與本意無關(guān),只與使用者的情緒有關(guān)。一門語言中如果沒有臟話,沒有有效宣泄負面情緒的詞語,將是不完整不正常的。而使用沒有臟字兒語言的人群,也是可怕的——一有爭執(zhí),既然不訴諸“我×”,那就暴力好了。
臟話自口出,未必臟,但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的確不忍卒讀。與口頭語不同,書面語是用來看的,它不像口頭臟話那樣發(fā)泄完瞬間情緒之后煙消云散,它停留于眼前的時間遠多于耳邊,人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與惡心臟話。當“我×”“傻×”“l(fā)ow×”出現(xiàn)在不可移動的廣告語、報紙大標題、宣傳語上時,它能吸引多大的關(guān)注,就能招致多重量級的反感。
羽戈在專欄中舉的如“致賤人”“致Low逼”“致品德婊”等盛行的標題,如果出現(xiàn)在口頭語中,斷不會如此反感。口頭語本無雅俗之分,它的表達不可捉摸,難言規(guī)范,可以普遍雅,可以普遍俗,依著情緒來。一旦帶著“臟”基因的口頭語成為流行標題,與普遍規(guī)范的、典雅的、固定的文字站在一起,看起來的確很low。
當口頭語文字化,難免不會影響閱讀體驗,紙上的、屏上的臟字兒扮演的就是負面角色。事實上,自從漢語“我手寫我口”“文言合一”之日起,臟字兒難免不會污化書面語。
在白話文體一統(tǒng)天下以前,中國的書面語和口頭語是分離的,即“文”“言”分離。士大夫們寫的文章,其語法、用詞皆有穩(wěn)定的規(guī)范,沒法口頭交流。所以幾千年來方言千變?nèi)f化,文章的寫法變動不大,唯有風(fēng)格、長短句的不同。即使口頭語入了書面語,也會雅化一番。
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手下文人陳琳寫了《為袁紹檄豫州文》,罵曹操“操贅閹遺丑”。意思是,曹操你是宦官養(yǎng)子的孽種!四個字高度濃縮,把曹操以及其父曹嵩、祖父曹騰罵了個遍?!度龂尽防?,諸葛亮拒絕王朗的勸降,列舉了一系列在他看來是悖逆之舉后,以“夫君子之所不為”結(jié)束,這殺傷力相信令羅貫中十分不滿。于是他在《三國演義》里,虛構(gòu)了一場諸葛亮罵王朗的好戲,他罵后者是“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翻譯成白話文是“你這白發(fā)白須的老不死的!”可也并沒有用生殖器官與動物侮辱人。
到《紅樓夢》與《金瓶梅》的時代,罵人十分狠毒,鳳姐罵趙姨娘“糊涂油蒙了心、爛了舌頭”,巧姐奶娘罵巧姐“小短命鬼”,鄆哥罵王婆“做牽頭的老狗肉”,十分接近白話文的罵人造詞法。
只是仍與白話文不同,古代許多散文、雜文、小說等文體,臟字兒即使呈現(xiàn)在書面語上,多是借他人之口說出,用口頭語包裝一下。要寫正經(jīng)的文章,作者很少會用到臟字兒,比現(xiàn)今臟字兒進大標題,“尼瑪”“我×”“l(fā)ow逼”滿紙跑的做法,要干凈而高明。他們并非不可能“詞窮”,然而即便如此,受限文言分離的規(guī)矩或者習(xí)慣,他們也很難會用口頭語替代,更遑論臟字兒了?,F(xiàn)在文言合一,寫文章就如聊天,張嘴就能提筆,過去寫個好文章可真難。
“臟話”本身固然不文明,說臟話的人未必道德敗壞,素質(zhì)低下。不出口成臟的人一定會有,他必然能克服七情六欲,具有極強的自律性。可若讓多數(shù)人向他看齊,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臟話不出現(xiàn)在紙上、屏幕上,則人人可以做到。羽戈立下誓言,不再使用“逼格”一類的詞,這對于一個對文字有追求的人來說,并不難做到。所以,與其向著口頭禁臟的絕路進發(fā),不如從筆下做起,讓寫下的每一個字“發(fā)乎情,止乎禮”。
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并非不能,而是不為。環(huán)境的粗鄙已經(jīng)讓部分人心粗鄙化,這無疑會在語言出口之前,給它打上粗鄙的烙印。再者,社會重壓之下,人心焦慮,人們?yōu)榘l(fā)泄情緒,臟話源源不斷。臟話借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利,又迅速進入公眾領(lǐng)域,社會環(huán)境因負面情緒、不雅詞匯愈發(fā)變得粗鄙,如此惡性循環(huán)。書面語上見著臟字兒,只不過是“我手寫我口”的寫作習(xí)慣,為助它輸出插上的一雙翅膀而已。
古往今來,臟話常見,這是一般現(xiàn)象。但若在某一時期臟話爆發(fā)式增長,甚至原本典雅的書面文體也全面污化,就值得公眾深思。正如《中國青年報》2013年評論的那樣:“如果在所謂的文明時代,卻有大量污言穢語甚囂塵上,那或許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即這個時代存有大量的不公。愈是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時代,污言穢語似乎更迸發(fā)出不可抑制的‘活力?!?/p>
的確,人們滿懷憤懣,借臟字兒抒懷是最低的宣泄成本。若要抑制污言穢語這種難以抑制的“活力”,還得創(chuàng)造條件,讓社會變得更公平,讓公眾情緒穩(wěn)定。這可能是減少口頭臟字兒,凈化書面語的治本之策。
要給漢語去污,目前最容易做到的是書面語去臟——只需每一個寫字的人嚴格自律即可。然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美文的一大審美標準,是“有趣”并引起觀點或情緒的共鳴,適當?shù)呐K字兒能增加幽默分,為著盈利或出名,它自然是作者入文的一大選項?!爸沦v人”“致low逼”的流行,也許不關(guān)“臟”什么事兒,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從這個角度看,臟話大概永遠只能作常用語的備胎。
出口成臟并不可怕,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無視臟話成災(zāi),并全面侵蝕書面語背后的情緒,進入現(xiàn)實領(lǐng)域,說臟話也許并不只是“宣泄”那么簡單了。
責(zé)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