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琪,倪默璘,李 仂
(1.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北京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北京 100124)
?
建筑設計語言的“雜揉”與建筑設計的多重性
——以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茶花泉文化展示館》建筑設計為例
倪琪1,倪默璘2,李仂2
(1.大連民族大學 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北京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北京 100124)
摘要:通過對地處民族地區(qū)建筑創(chuàng)作案例的分析,闡述建筑設計如何在作品中反映建筑形式的復雜性,揭示建筑師在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時建筑語言形成的背景和關注來自各方面復雜影響的重要性。討論了建筑創(chuàng)作中應對其復雜因素的種種思考和策略,表明了建筑設計作品的形成是有多層含義的綜合體。
關鍵詞:建筑形式;設計手法;現代建筑;傳統(tǒng)建筑
建筑師關于建筑形式構成的探討應該是悠長的話題了,縱觀中外建筑歷史,探討建筑功能的演變是離不開社會發(fā)展史、民俗文化史、社會人文需求等社會人文學視角的。但是,不論何種建筑類型,其以功能為核心內涵的變化是緩慢和微妙的。所以,建筑歷史地位的界定主要圍繞著建筑形態(tài)學問題而展開,建筑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演繹的主要背景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產業(yè)革命及人類的思潮的變化。直接起支撐作用的動因包括:建材、設備、建造技術等相關建筑技術方面的發(fā)展。形式的演繹是其諸多因素的表象反映,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后科學技術引發(fā)了設計思潮的革命,這是學界普遍的認識?!敖ㄖ问奖豢醋魇锹癫卦诖笄澜缰星要毩⒂诮ㄖ熤獾囊兀ㄖ焸€人的想法只是那個要素的一個部分”[1]。以此為依據探討建筑設計問題必然是與社會認知和技術實態(tài)關聯(lián)的。今天的社會對于建筑作品的要求也不僅僅是孤立的功能與形式,有必要賦予建筑與時代相應的附加值,這就是如何對局部的地方經濟產生地域性效應。建筑本身由于個體體量與環(huán)境的關系,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會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環(huán)境節(jié)點。這也是建筑如何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其個性化的作用所能產生的效能。這也許是一些建筑師在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時要有意識地賦予建筑的含義。在今天,“互聯(lián)網+產業(yè)”和”生態(tài)產業(yè)”已經顯現出未來的趨勢的時候這一點更顯格外的重要。
筆者關注的主要課題是與少數民族地區(qū)基本建設相關的內容和建筑實踐活動,特別是少數民族特色村鎮(zhèn)的建設。在調查的基礎上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在今天社會發(fā)展和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孤立的探討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建筑文化是不切實際的,必須緊密的思考傳統(tǒng)建筑與現代生活的關系、地方性建設與地方經濟建設的關系。未來,建筑師有必要著重關注建筑作品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在此提出 “建筑文化經濟”的概念供學界探討。
本文以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茶花泉文化展示館(蕭笛、侗文化、油茶展示館》建筑設計項目過程為依據,探討如何在設計的過程中,從社會人文和技術應用以及對其影響力預期這幾個方面對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解說。
1案例概述
《茶花泉文化展示館(蕭笛、侗文化、油茶展示館》建筑設計項目是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科技幫扶的項目之一如圖1、圖2。
圖1 展示館建筑設計方案效果圖
圖2 展示館建筑設計鳥瞰圖
1.1區(qū)位及環(huán)境構成
項目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玉屏城市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景區(qū)內。玉屏侗族自治縣城市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景區(qū)總面積1 836公頃(27 543畝),其中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270.6公頃。范圍含朱家場鎮(zhèn)混寨、謝橋、興隆、洪家灣、魚塘、茅坡等村。最初是在具體選址不明確的情況下針對風景區(qū)大環(huán)境引發(fā)的概念而進行的策劃。
該景區(qū)占地27 543畝,主要由丘陵狀地形地貌構成,具有完全的植被覆蓋率,植物以油茶種植為主多種類型的的植物混合栽培構成。視野比較開闊,在大區(qū)域范圍內以群山環(huán)繞,周圍沒有形成建筑形態(tài)環(huán)境。最后確定的選址為2個丘陵中間地帶如圖3。
圖3 展示館與環(huán)境關系圖
1.2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建設用地面積:270.6公頃;
總建筑面積:7 180.24 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積:6 874.79 m2;
地下建筑面積:305.45 m2;
建筑高度:15.40 m(不含最高點);
單體建筑特征及指標一覽表見表1。
1.3建筑主要功能分布及層高
建筑地下一層功能為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配電室及預留污水處理間,層高為3.4米。
建筑一層功能為入口門廳、票務、采編及庫房區(qū)、貴賓休息廳、休閑茶座、旅游商品陳展、簫笛展演廳、簫笛作品成就展廳、簫笛技藝展示區(qū)及現場制作體驗區(qū)、油茶館、油茶加工歷史及加工技術展示區(qū)、油植歷史展示區(qū)、油茶制作加工體驗區(qū)、油茶植物模型、標本展示區(qū)、消防控制室,層高為6.5米。
建筑二層功能為辦公管理及采編整理、采編及庫房區(qū)、藏品庫房、油茶文化及歷史展示區(qū)、油茶相關研究文獻史料展示區(qū)、油茶相關人文、民俗文化展示區(qū)、侗族民居陳展 、侗族生活展示、侗族歷史民俗展示族文化藝術展示、名人展廳、侗族人文民俗展示廳、侗族文化展示區(qū)、侗族歷史文獻史料陳展,層高8.1米(局部5.5米)。
表1 單體建筑特征及指標一覽表
2設計指導思想
2.1文脈分析
廣義地講,建筑設計的過程是在形式、功能、技術這三者之間周而復始的思考中進行的。但是,無論怎樣的設計其基本條件是首先確立正確的原則和明確的思想背景,這也是設計過程中需要理性思考的一個方面,也是在前述三者之間尋找平衡的過程。形式與功能是主體,技術措施是支撐條件,這構成了理性思考與感性思考的基本內容。
自然環(huán)境及景觀環(huán)境的約定:該區(qū)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處于黃金旅游線路路徑中,由于沒有既往建筑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建筑形式的約束主要來源于對廣泛區(qū)域內的宏觀認識和來自于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互動。
社會人文環(huán)境的約定:玉屏侗族自治縣是以侗族為主要民族的區(qū)域,侗族建筑文化具有其獨特性。在大中華文化的影響之中地域性特征的表現是復雜和隱喻的,該項目建設方強烈的表現出來的需求恰恰更多的是反映在地域環(huán)境所賦予的表象上,如油茶花作為典型形象所代表的地域性和地域特征,玉屏有“油茶之鄉(xiāng)”的美譽。但是,油茶花具象化的語言不具備建筑語言的特征,這對于建筑師提出了限制性要求,建筑師有必要以建筑語言來傳達其形象內容。另外,作為未來旅游經濟環(huán)境來構筑的節(jié)點,更多的需要考慮其人文因素的特殊性,考慮這樣的因素是與建筑所承載內容相關的,通過圖4-圖6可以看出建筑與地方文化的相關性。
圖4 源于具象的建筑語言的形成
圖5 源于傳統(tǒng)的建筑元素
圖6 地方建材
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符號的約定:侗族民間建筑有其特殊的外在表現形式,少數民族傳統(tǒng)建筑符號所帶來的隱喻是重要的,它是以歷史傳承為依據所反映出的物質文化的演繹,侗族有自身的民族建筑特征,如何提取有效的元素是反映建筑地域性特征的手段,是建筑師今天在傳統(tǒng)文化厚重的區(qū)域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繞不開的重要話題。
建筑文化經濟的價值的需求:該區(qū)域還是以農業(yè)產業(yè)為主要經濟手段的欠發(fā)達地區(qū),也恰恰因為如此,才提供了建筑文化作為主要經濟產業(yè)提升的空間和可能性,和作為提升經濟活力的動因。對于今天和未來新的產業(yè)革命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互聯(lián)網+”的時代和生態(tài)產業(yè)時代已經成為一個明確的事實。做為建筑手段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極佳的區(qū)域任何新的發(fā)展都不能脫離其后續(xù)所產生的產業(yè)生態(tài)效應。所以,對于新的建筑設計如何反應今天的審美認知條件下的生態(tài)性是其長遠的課題之一。以此得出的結論:建筑設計作品有必要高度關注單體建筑具有的經濟潛質和引發(fā)的經濟效能。
低技術的節(jié)能和生態(tài)價值(材料的選用):節(jié)能低耗是今天所有行業(yè)面對的問題,建筑同樣要嚴肅的面對,高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之一,但是,有效的利用傳統(tǒng)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法以低成本完成建筑也是選項,本建筑將最大可能性地選取低成本和低能耗的技術措施作為建筑手法。其中,必要的選項之一就是建筑材料如何在現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平衡和反映 “生土”概念。墻面主要材料選用竹片混凝土,當地建筑屋面用的青板瓦。
2.2設計定位
匯總其設計手法的方針是:
(1)通過特有的建筑整體形象形成局部區(qū)域的標志性。形成景區(qū)視覺序列的重要節(jié)點;
(2)提供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形象,對原生態(tài)形象符號化提取建筑語言元素;
(3)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特由的建筑元素提取并重組;
(4)對局部城市空間構造產生影響;
(5)采用低技術手段和現代建造技術結合的方法,反映建筑的時代性和具有傳統(tǒng)建筑文化環(huán)境中的歷史關聯(lián)性。
3建筑意匠與形式的應對
3.1建筑設計概念的提出:
設計原則:用現代造型手段演繹有時代特色的民族地方建筑文化。
(1)充分考慮建筑的環(huán)境因素,使建筑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掩映;
(2)采用有茶葉片的具象要素經過抽象化后形成建筑語言重組,演繹建筑主體符號如圖4;
(3)提取傳統(tǒng)建筑與文化的典型要素與現代建筑結合如圖5;
(4)有效的利用生態(tài)材料和現代建筑技術與手法表現現代建筑特征如圖6;
(5)內部特供最大化的建筑空間以適合靈活多變的展覽展示空間需求如圖7。
圖7 內部空間構成方式
3.2建筑形象的多元性
通過前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認識:建筑設計師的思考和設計手法不是孤立的,是“通俗”和“雜揉”加上建筑師對建筑語言的整合。這樣一個過程可以體現在建筑所具有的隱喻與內涵的復雜性上。反映了建筑設計過程中來自各方面復雜的影響,建筑設計作品是具有多層含義的綜合體?!熬哂邢笳饕饬x的形式是因為隱喻了某種具體的內容,或者說抽象的形式具有了形式背后某種更深的含義”[2]關于這一點不僅僅來自于建筑師自身,也來自與建筑相關的各個方面,建筑師無法無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F代設計手法已經非常的多樣化,低技術手法與高技術手法并存,參數化設計也是現代具有先鋒性設計思潮大師們的最愛。今天的人們已經適應了多樣化并存的現實,更多的討論哪一個設計手法最適合于今天和未來已經是多余的話題。從一個理性的角度可以看出建筑的多元性是一種 “雜揉”的過程。概括為:選址的自然約定+社會需求+人文要素+技術的措施+生態(tài)效益+建筑的特質≈建筑形式。
4結語
本文通過事例揭示了建筑設計過程中建筑形態(tài)表現的多種因素,這種因素一方面是建筑師設計手法的制約條件,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形態(tài)形成的外在動因。如何對待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并使之成為建筑形式組成的元素,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冷靜和理性的思考,尋找其對應的策略并找到一種內在的邏輯,使多重因素得到貫穿。這種內在的邏輯就是對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認同,建筑的個性與特質也呈現在其中,雖然采用現代建筑的設計手法,但是,建筑形式形成的內在動因是建筑應該成為基于地域建筑歷史文化的節(jié)點。
參考文獻:
[1] 艾倫,科洪.建筑評論-現代建筑與歷史嬗變[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2] 倪琪,王玉.基于象征性手法尋求單體建筑與城市文脈對話[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15(5): 528-530.
(責任編輯王楠楠)
The Mix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guages and Multiplici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An Example of Chahua Spring 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Yupi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NI Qi1, NI Mo-lin2, LI Le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area,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in the works, and reveal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plex influence from various aspects in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inking and strategies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factors in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o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works form a complex with multiple meaning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form; design technique; modern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收稿日期:2016-01-07;最后修回日期:2016-03-30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DC201502090201);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城市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景區(qū)規(guī)劃與原始侗寨村落整體遷移項目。
作者簡介:倪琪(1963-),男,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學專業(yè)教學研究。
文章編號:2096-1383(2016)03-0242-04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志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