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九屆中國北京科技產(chǎn)業(yè)博覽會上,一項名為“立體快巴”的重大發(fā)明驚艷亮相,這是一種完全依靠電力驅(qū)動的大運量寬體高架電車,也被稱為“空中奔跑的巴士”,更被昵稱為“巴鐵”。在許多媒體紛紛用“中國的原創(chuàng)發(fā)明、中國制造征服世界”等詞語來描述時,也有人對立體快巴的可行性提出了質(zhì)疑。
立體快巴整車全長60.6米,車廂寬8米,高4.5米~4.7米,可載客約1200人,載客人數(shù)與地鐵相當。最高時速達60公里,平均時速40公里,相當于地鐵和輕軌的運營速度,比普通的公交車速度快了一倍以上。立體快巴橫跨兩個車道行駛,上層載客,下層鏤空,鏤空底層高度約為2米,能保證普通小汽車在下面通行,其他大型車輛需要回避。預計運營后,可直接減少現(xiàn)有主要交通干道35%以上的交通擁堵。
“載客量大、跑得快”只是立體快巴的兩大基本優(yōu)點,除此之外,公開資料顯示,立體快巴的造價宣稱只有地鐵的16%~20%,建設周期為地鐵的20%。采用電力驅(qū)動,通過太陽能或者從市政電網(wǎng)供電,屬于環(huán)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
立體快巴是否真的這么好?從概念設計到具體實施還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對此,鐵路高級工程師、科普作家王麟提出了質(zhì)疑。
首先,立體快巴利用既有城市道路設施的可操作性很低。因為大城市交通設施復雜,縱橫交錯的立交橋隨處可見。由于大部分立交橋預留的凈空不超過5米,立體快巴想通過立交橋難度很大,這就極大限制了立體快巴的可通達性。
其次,立體快巴載客1200人,加上自重,幾乎和整列地鐵重量相當,這就需要特殊的橋梁和路基來支撐,也需要特殊的地基處理,否則用不了多久,城市道路必定被碾壓得千瘡百孔。
第三,車廂下面預留的空間約為2米,那些凈高超過2米的大型車輛,只能跟在立體快巴后面亦步亦趨或被迫改行其他線路,會嚴重影響行車效率,增加城市道路的負擔。而且一旦城市某地失火,消防車又該如何通行?
第四,立體快巴的保養(yǎng)維護必須單獨選址修建專用的維修停車場地,配置必要的檢修設備和人員。而這些巨無霸還不可能是一輛,需要多大的場地才能滿足檢修要求?
▲在北京科技產(chǎn)業(yè)博覽會上展示的立體快巴模型(胡慶明攝)
第五,立體快巴采用太陽能或市政電網(wǎng)來供電,可如今太陽能的應用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存在很多技術(shù)瓶頸。而采用市政電網(wǎng)供電,就需要修建成套的牽引供電和變電設備,不論是采用第三軌供電還是架空線路供電,都難以實現(xiàn)。
最后,立體快巴如何轉(zhuǎn)彎也是一個難題,如果像地鐵一樣在車輛下面設置轉(zhuǎn)向架,8米的車寬應如何設置?如果沒有轉(zhuǎn)向架,它又如何順利拐彎?畢竟城市道路的彎道都不大。(據(jù)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