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菊
哥哥比他大一歲。從小兩個人在家里什么都是相同的。一樣的碗筷,一樣的床鋪,一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只是在位置上,哥哥習慣性地在左,他在右。
小時候沒有不打架的兄弟,不過他們哥倆的感情倒是不錯。即使上了學,他們也在一起,成了同桌,哥哥坐在左邊,弟弟坐在右邊。一起回家,一起寫作業(yè),一起看一本故事書。
轉眼間,他們都讀到了高中。那一年,爸爸摔傷了腿,不能再出去打工掙錢,光靠幾畝薄田是無法供他們讀書的。他們很懂事,他說讓哥哥繼續(xù)讀吧,而哥哥堅持說自己是老大,理當撐起這個家,讓弟弟讀書。
這是弟兄倆長大以來第一次最強烈的爭執(zhí),哥哥急得臉都紅了。媽媽看著桌上昨天一個親戚送來的一兜糯米,一把蜜棗,突然有了主意。她對他們說,你們哥倆別爭了,我晚上把糯米泡上,明天早上給你們包粽子,吃中蜜棗粽的那個繼續(xù)上學。
他們都點了點頭,這對他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第二天早上,哥哥向來有早起的習慣,已經(jīng)坐在桌前等他了。像往常那樣,哥哥吃左邊的粽子,弟弟吃右邊的粽子。當他吃完一個,又打開一個,剛咬了一口,就吃出了蜜棗。他愣住了,媽媽一時也愣住了。哥哥卻高興極了,似乎是他意料中的事,說,你看,老天爺都要讓你讀書,你還跟我爭。媽媽那天只說了一句話,行,就你讀吧。然后去忙著干活了。
而他和哥哥的命運卻是在這件事情上越走越遠。哥哥為了照顧爸媽,沒有選擇出外打工,跟著鄰居學起了養(yǎng)雞。他用媽媽和哥哥種地養(yǎng)雞的錢讀完了高中,又讀完了大學,然后留在城市,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后來,媽媽生病,需要輸血,哥哥把他叫回來,他才知道原來哥哥身上流的竟不是爸媽的血。哥哥是爸爸同事的孩子。當年,爸爸和哥哥的爸爸同在一個地方干活,而哥哥的爸媽因為一次意外不幸離世。爸爸回來和媽媽商量,媽媽覺得這個孩子可憐,就收養(yǎng)了他。
哥哥很早就從親戚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伤话堰@個秘密緊緊地藏在心里,不曾問過爸媽,更不會對弟弟說。他心里知道,爸媽對他真好,比對自己的孩子都好。
那個蜜棗粽的選擇其實是有意的。媽媽在那個包著蜜棗的粽子上是做了記號的。她覺得羸弱的哥哥更適合去讀書,所以悄悄地把蜜棗粽放在了哥哥的那邊。而恰巧早起的哥哥看到了媽媽的糾結和痛苦,他趁媽媽離開的剎那,又悄悄地動了手腳。然后,弟弟就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蜜棗粽。
媽媽到底是偏心了,她的天平偏到了最需要愛的那一端,而哥哥把這份本來就屬于弟弟的愛又還給了他。
(路凌摘自《思維與智慧》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