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濤
摘要:楊德廣教授是我國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從事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近30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在高等教育理論、教育管理、大學德育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發(fā)表了許多論著、論文和新的觀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楊德廣教育文選》,輯選了楊先生發(fā)表于各時期的論文精品。本文試以“問題”為關鍵詞和邏輯導向,從“問題”的不同側重點,分別從楊教授敏于發(fā)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三個方面談一些學習《文選》的體會。
關鍵詞:楊德廣;文選;高等教育;問題
近日拜讀了楊德廣先生的《楊德廣教育文選》(以下簡稱《文選》),感觸頗深?!段倪x》收錄了先生的193篇文章,約180萬字,是在先生已發(fā)表、出版的450余篇文章中輯取出來的精華?!段倪x》各篇按發(fā)表的時間順序排列(從1978年到2009年),生動展現了近30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歷史與進程,也完滿記錄了先生對每一時期高等教育中重大理論問題和改革發(fā)展問題的思考與意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文選》,也是一次讀近30年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和高等教育思想史的過程。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家周遠清教授在為《文選》所作序中談到:“《文選》反映了楊德廣教授30年來從事教育管理和教學、科研的心得體會及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軌跡和歷程?!盵1]先生在自序中寫道:“我不是教育專業(yè)科班出身,我從事教育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我國教育的現狀,立足于工作實踐,是為了從理論上回答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和工作實踐中的問題?!盵2]潘懋元先生如是評價了楊先生的著作:“從實際問題出發(fā),進行理論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回到實踐中檢驗。全書材料豐富,視野寬闊,行文質樸流暢,說理深入淺出?!盵3]研讀《文選》后,筆者認為在先生的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始終有一條邏輯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爭鳴問題—解決問題”,為此,試以“問題”為關鍵詞和邏輯導向,從“問題”的不同側重點,談一些學習《文選》的體會。
一、敏于發(fā)現問題:研究高等教育的起點與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楊先生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留校,從此開始了他的教育人生。工作伊始,楊先生就深深感到中國教育還十分落后,與發(fā)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正是憑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教育事業(yè)的鐘愛,他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努力探索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理論和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與中國的教育實踐相結合,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辦學之路”。為此,無論后來工作崗位如何變動,楊先生始終密切關注中國的時代變革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并由此敏銳地感知與預測時代與社會發(fā)展對我國教育事業(yè)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挑戰(zhàn)。誠如先生所言:“工作中會不斷遇到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我研究的課題,把問題裝在腦子里,努力去研究、探索與攻克;這個問題解決了,再去研究一個問題,從來沒有間斷過?!边@一點在他不同時期的論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與體現。
(一)“四化建設”必須依靠人才開發(fā)
上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四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楊先生即撰寫了《高等教育與人才開發(fā)》一文,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回答了“實現四化主要靠什么”這一時代命題,他的答案就是“人才開發(fā)”。文章指出:“人才開發(fā)包括人才的培養(yǎng)、選拔、使用,而最主要的是人才培養(yǎng)。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是人才開發(fā)的強大動力,智力投資是人才開發(fā)的物質基礎,辦好高等教育是人才開發(fā)的根本途徑?!庇纱耍叩冉逃浻扇瞬排囵B(yǎng)來服務于四化建設的主題得到了清晰的揭示,明確了高等教育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主攻方向。文章還詳細分析了日本等國重視教育與國力快速發(fā)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引用了馬克思的論述,“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進而指出:“應該看到,現代化生產的發(fā)展,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主要不是靠增加勞動力……生產勞動逐步變?yōu)榭茖W勞動。”[4]楊先生的敏銳意識與先見之明在之后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1988年9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說:“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原則,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為此就必須開放。否則,不可能很好地堅持社會主義?!?/p>
·理論探討·以“問題”為邏輯導向的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
(二)高等教育要主動適應經濟體制的轉型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楊先生及時把握這一即將深刻改變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在1992年就未雨綢繆地撰寫了《高等教育要主動適應經濟的轉軌變型》一文,文章具體分析了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五個方面,并指出:“相對而言,高等學校的改革跟不上經濟改革的步伐,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沒有順應經濟的轉軌,仍然停留在舊的經濟體制、經濟模式、經濟結構上,停留在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上。因而要改變高等教育的落后狀況,必須認真研究我國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的轉軌,并努力適應這些轉軌?!盵5]其后先生撰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改革》一文更是全面闡述了他的高等教育改革觀,在辨明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本質區(qū)別后,他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走向市場,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要求,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一是破除經院式的教育觀念;二是破除‘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三是破除現有的管理體制;四是破除教育‘不宜面向市場的觀點。”[6] 我國高等教育學創(chuàng)始人潘懋元先生曾提出了教育的內外關系規(guī)律,即教育的兩條基本規(guī)律,其中教育的外部關系規(guī)律表述為“教育必須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這一表述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育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所制約;二是教育必須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發(fā)展服務。楊德廣先生關于高等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經濟體制轉型的論斷正是依照“兩個規(guī)律”理論回答了高等教育如何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問題。endprint
(三)知識經濟急需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
上世紀末,知識經濟的浪潮開始席卷我國。楊先生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而這一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正是高等教育大展宏圖的最好時機,高等教育應努力去適應、去推動。先生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功能》一文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與闡明。文章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拓寬,主要任務要轉移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上來。高等教育應把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為此,大學教師必須與工廠、企業(yè)、科研部門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組織學生共同參與?!盵7]這些觀點與后來國家大力提倡的“產學研用合作”政策以及近年提出的“協同創(chuàng)新”理論完全吻合,充分體現了先生的前瞻意識。與知識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關,先生又把注意力轉向了“創(chuàng)新”這一事關民族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他率先發(fā)表了《創(chuàng)新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一文,結合西方國家創(chuàng)新教育的經驗,分析了我國在創(chuàng)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六大方面對我國高校如何加強創(chuàng)新教育和教育創(chuàng)新提出了建議,成為國內最早倡導創(chuàng)新教育的學者之一。
(四)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必由之路
同樣是在20世紀末,我國開始啟動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至2001年,我國普通高校招生數已躍升到250萬人,比擴招前的1998年翻了一番還多。對此,當時社會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開始擔心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和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楊先生意識到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多樣化,如何看待大眾化、多樣化以后的教學質量,以及如何解決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和必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現實問題。他的《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樣化與質量保證》一文恰逢其時地對此進行了解惑。文章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國必須加快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由之路是多樣化;必須樹立與教育多樣化相對應的質量觀,制定多種質量標準;必須正視高校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盵8]
二、敢于提出問題:引發(fā)高等教育的爭鳴與反思
文如其人,學者自身的人品與人格往往決定了他的學術風格。周遠清教授在《文選》的序文中曾寫道:“楊德廣給我的印象是待人熱情、樂觀豁達、富有朝氣,無論是寫文章還是會上發(fā)言,總是直言不諱,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先生在自序中也寫道:“在撰寫文章時,我始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講真話,不講假話;二是講實話,不講空話。對的堅持,錯了的就反省、改正。我自信我大多數文章和觀點還是正確的,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盡管當時有人不贊成,甚至受到批評?!痹诎雮€世紀的教育研究過程中,先生始終秉持了一名學者的獨立風格,敢于發(fā)問,他的很多觀點引發(fā)了高等教育界的爭鳴與反思。
(一)堅持人盡其才,反對行政化用人觀
近幾來年,大學內“學而優(yōu)則仕”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將其與大學行政化、官僚化一起列為現今大學的弊病之一。而楊先生早在1980年就指出了這個問題,實屬難能可貴?!吨夭挪辉谑诠佟芬晃闹赋觯骸安贿m當地安排專家、教授以及中青年骨干擔任主要領導工作,兼很多職,是有害的。這不是重視人才、重用人才,而是濫用人才、浪費人才。”[9]先生認為:“重才首先要弄清一個人有什么才,是理論研究人才,還是科學人才;是科研人才,還是管理人才。其次要使每個有才能的人揚其所長,避其所短,發(fā)揮優(yōu)勢,各顯身手。再次要重視有才能人的意見,重視專家、教授的意見,并不是說要讓每個人都去擔任領導工作。”[10]先生這種敢于直面現實,針砭時弊的精神委實令人敬佩。
(二)反對“統包統配”,呼吁建立供需見面的就業(yè)制度
過去我國對大學畢業(yè)生一直采取“統包統配”的辦法,即先由計劃部門統一下達分配計劃,再由教育部門統一制定調配計劃,然后由用人單位的各大口統一制定分配方案,最后由學校統一制定派遣計劃。也就是說,所有的學校要等候主管部門下達的統一計劃,所有的基層單位要得到畢業(yè)生也是由上面統一調撥。楊先生從1979年開始就在上海市高教局工作,后來擔任學生處處長,負責全市高校學生管理和畢業(yè)生分配工作。按理說,處在那一年代的那樣一個位置上,可以說是大權在握,但先生看到的不是手中的權力,而是畢業(yè)生“統包統配”政策存在的弊端,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用權”,而是如何“放權”,甚至還為此與有關部門的領導產生了分歧與爭論。先生從1984年到1986年期間,圍繞畢業(yè)生分配制度改革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大學畢業(yè)生的‘統包統配制度已與我國建設的需要,與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相適應,必須進行改革?!盵11]他建設性地提出了六點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指導思想,力主改變制定畢業(yè)生分配計劃的辦法,實行供需見面,實行推薦錄用和考核制,實行預分配制,實行服務期制和流動制,實行浮動工資制,實行有償分配制。令人欣慰的是先生的這些主張在后來的教育實踐中都得到了實現,也算是對當年那些“堅持己見”的領導同志的一種無聲的回應。
(三)支持民辦高等教育,鼓勵高校走進市場
民辦高?,F如今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施行,這一隊伍仍在壯大。至2012年年初,我國已有民辦高校676所,在校生4766845人,教職工348857人,我國還另有其他民辦高等教育機構 836所,學生數達921841人,教職工38140人。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圍繞要不要辦民辦大學一直有爭議。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更多的人認為沒有必要辦。從1992 年開始,楊先生開始關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理論問題。他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單一的、由國家單獨舉辦大學的弊端逐漸凸顯,而且我國的高等教育也無法滿足人們對教育的渴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發(fā)展民辦大學勢在必行?!痹凇段覈鴳e極穩(wěn)妥地發(fā)展民辦大學》一文中,他在分析民辦大學的三個特點 ( 經費自籌、辦學自主、靈活多樣) 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型的民辦大學要突破舊模式、改變舊體制、轉換舊機制,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的辦學路子”的思想。他提出:“健康、穩(wěn)妥地發(fā)展民辦大學,必須采取如下對策: 一是解放思想, 積極鼓勵和扶持民辦大學的發(fā)展;二是制訂法規(guī), 確保民辦大學健康發(fā)展;三是逐步將部分公立大學改為民辦大學。”[12]endprint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的經濟體制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顯得比較緩慢,高校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與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不少高校呈現出辦學困境。當時,關于高等學校要不要走進市場,能不能走進市場,以及怎樣走進市場等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此時,先生立場鮮明,以《高等學校要走進市場才能走出困境》一文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文章深入分析了影響高校走進市場的主要原因和高校走進市場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緊接著,先生又發(fā)表了《關于建立教育市場的思考》一文,指出:“我堅定不移地認為,高等學校不僅要走進市場,而且要建立教育市場,才能走出困境,擺脫困境?!盵13]
三、善于解決問題: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無為何入世,入世有所為”,這是楊先生的座右銘。依循先生以“問題”為邏輯導向的治學路徑,從發(fā)現問題到提出問題再到爭鳴問題,最終目的還是在解決問題。而各類難題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處處體現了一位高等教育學學者與高等教育管理專家的智慧。
(一)深入教學實際,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
先生是眾所周知的德育專家,潘懋元教授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中有關德育的章節(jié)就是由他主筆的。他善于解決問題的特質與稟賦也充分體現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教學領域中去”。“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量的思想問題是從這里反映出來的。因此,怎樣把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到教學領域中去,使之在六分之六的時間中發(fā)揮作用,確保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政治思想工作特別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薄罢喂ぷ鞲刹烤蛻撋钊虢虒W實際,就要以學習為中心,積極開展促進學生學習的各種活動,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學習上的障礙。”[14]之后他又提出了“變平面教育為立體教育”的思政工作思路。“我們不能把大學生的思想情況放在一個平面上去研究,而要在立體中去研究。我們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也不能只采用平面的教育方法,而要用立體的教育方法。只有用立體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解決立體的思想問題?!弊龅健办o態(tài)教育與動態(tài)教育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對比教育相結合;統一教育與多元教育相結合;一體教育與復合教育相結合;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思想教育與管理工作相結合”[15]。
(二)大學校長既要找市長,也要找市場
我國人口基數大,所以長期存在“窮國辦大教育”的不利局面。上世紀80年代初,按人均所占教育經費算,我國在全世界151個國家中位居149位。面對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困境,先生在1985年的《關于多渠道增加教育經費問題的探討》一文中指出:“我認為要解決教育經費問題,首先要解決三個思想問題。一是要使所有部門、所有領導充分認識智力投資的重要性;二是要克服‘教育是教育部門的事的思想;三是要發(fā)揮學校(主要是大學)的優(yōu)勢,加強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的結合,直接為四化建設服務,創(chuàng)造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加教育經費?!盵16]1989 年,他又在《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及出路》一文中對如何解決我國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再次提出了辦法和對策。他認為:“要解決我國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需要采取如下對策: 第一,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把教育投資放在首位,改變教育是非生產性投資的觀點;第二,大力壓縮其他方面的開支,擠出錢來辦教育;第三,調整教育結構,提高教育經費的利用率;第四,學校在開展為社會服務中增加收入、積累資金,有條件的學??梢园l(fā)展產業(yè);第五,建立董事會、基金會;第六,收取學雜費,改變學校包下來的狀況?!彼岢龅倪@些對策和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1996年,楊先生基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刻認識,更是大膽提出了大學要與市場接軌以化解辦學經費緊張的難題。他在《大學校長既要找市長,也要找市場》一文中指出:“現在高教經費嚴重不足,但在目前情況下,提高高教經費不能全部靠國家增加財政撥款,大學校長既要找市長,更要找市場,只有堅持多渠道籌措經費,努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教育投入機制,才能發(fā)展高等教育。”[17]先生不僅提出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并且還在其治校過程中付諸實踐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yè)績。在1998年的高校擴招過程中,當時上海市教委要求上海師范大學多承擔一些擴招任務并開發(fā)奉賢校區(qū),但辦學資金并沒有增加。作為一校之長,楊先生對政府的決策表示理解和支持。面對各種困難,他提出了“有困難要找市場,不能只找市長”的應對之策。于是,他走出了一條發(fā)展改革之路,在他建議下,經上級批準,學校成立了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各種運作共籌集了3億多元資金,奉賢校區(qū)的開發(fā)建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贏得了時任教育部周濟部長的高度評價。
(三)基于實踐,構建與完善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
假如說以上還是對高等教育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問題的解決,那么對建立現代高等教育學的思考及成就則是以宏觀的視角科學地解決了高等教育學學科發(fā)展的問題。1996年,先生發(fā)表了《關于建立現代高等教育學的探討》一文。他將之前已有的五部《高等教育學》稱為傳統的《高等教育學》,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和世界知識與技術革命,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在很多方面已無法解釋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和問題,建立新的現代高等教育學已是迫在眉睫。楊先生分析了傳統高等教育的三個特點,進而提出要建立現代高等教育學,一方面要吸收傳統高等教育學的精華,另一方面要克服傳統高等教育學中的弊端。他認為現代高等教育有九個基本特點,分別是“方向性、適應性、自主性、多樣性、開放性、競爭性、特色性、產業(yè)性與先進性”。在此基礎上,他構建了現代高等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緒論、大學原理論、大學學生論、大學教師論、大學教學論、大學德育論、大學體育論、大學科研論、大學產業(yè)論、大學裝備論、大學制度論和大學管理論”[18]。2009年,楊先生主編的新《高等教育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標志著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得到了階段性解決。
楊先生說他在初中時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了他一生的志向。今讀《文選》,讓我領悟了一位農民的兒子是怎樣成長為大學校長的。前30年為人生命運而抗爭,此后一直為我國教育事業(yè)而奮斗,這就是楊德廣先生平凡而又傳奇的教育人生。
參考文獻:
[1][2][3][4][9][10][11][14][15][16] 楊德廣.楊德廣教育文選(第一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序)3,(自序)4,(序)3,104,25,26,229-233,2-3,127-136,177.
[5][6][7][12][13][18]楊德廣.楊德廣教育文選(第二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72,291-292,429,188-190,226-227,306-308.
[8] 楊德廣.楊德廣教育文選(第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4-109.
[17] 楊德廣.從農民兒子到大學校長:我的教育人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387.
(責任編輯劉第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