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芳
摘 要:以《姥姥的剪紙》為例,分析了閱讀課如何引導學生側重學習寫作手法,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繼而對學生的寫作也有比較直接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寫作手法;表達能力
竇桂梅老師的《牛郎織女》一課,以“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為線索展開課堂學習,讓無數(shù)語文教師腦洞大開。吳中豪老師對閱讀課的幾點看法正好對此作了注解:“理解內容是基礎”“關注表達是重點”“歸納方法是關鍵”“設計訓練是手段”“學會運用是目的”。
兩位語文教育界英才的實踐和理論,給了我們很好的指點,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文內容的學習上,更要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即寫作手法,而側重于寫法研究的閱讀課,直接打通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對學生產(chǎn)生直接影響。在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教育中,筆者認為閱讀課側重寫法的學習,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極有好處,甚至對學生的寫作也能起到直接的影響作用。
一、從題目入手,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
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每篇課文當成習作的范例,先從題目入手: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會如何來寫這篇課文?你準備確立什么樣的中心?又選取什么樣的材料突出文章中心?……
面對《姥姥的剪紙》這個題目,作為讀者應該想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姥姥?她的剪紙技藝如何?她為什么要剪紙?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這個思考有利于學生學會審題立意,比如學生首先必須思考本文的中心和選材,感悟作者分別運用哪些材料來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是怎樣安排材料的詳略及過渡銜接的,文章的開頭、結尾有什么特點等,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審視一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及寫作方法,從而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師組織學習新課時圍繞課題提問,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閱讀心理,通過審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通過思考體味文章的中心和表達手法,摸索文章謀篇布局的方法。我們教學的每一步,常常緊扣寫作,可以使學生每走一步,都有寫作上的收獲。如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前,教師這樣引導:如果讓你介紹一處風景名勝,你準備怎么寫?交流后就可以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各自說出了自己的寫作思路,非常好,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在游覽了雙龍洞后,作者是怎樣寫的,他在選材上,表達方式上和我們有哪些不同?”這樣,從學習課文一開始,就將閱讀課文與寫作指導緊密結合起來。如果每堂新課都從審題立意入手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寫作文就能把握好中心,在選材上能做到為中心服務。
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帶學生回顧最初審題時產(chǎn)生的疑問,對照課文看看是否把疑問都解決了,從中領會“文題一致”對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那么,學生寫作文取題目時就會懂得“唯一題目”的含義。
二、從內容入手,研究文章的寫作手法
《姥姥的剪紙》寫了三部分內容:剪紙贊人、剪紙寓理和剪紙傳情。
剪紙贊人部分:研究怎么贊美姥姥的心靈手巧。首先是正面描寫:“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里翻來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睆墓ぞ叩暮唵巍⒉牧系暮唵魏蛣趧映晒牟缓唵?,直接寫出了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另外,還從側面進行烘托:“我從小就聽人嘖嘖贊嘆:‘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通過描寫旁人的語言和動作間接贊美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
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手法,最經(jīng)典的要數(shù)《黃河的主人》,這個艄公長什么樣,說過什么驚人的話,沒有半句描寫,但是為什么艄公勇敢智慧、鎮(zhèn)靜機敏的形象卻深深刻在讀者心里?讓學生再次面對這篇課文,去探究這個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側面描寫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你看,咆哮的黃河、小而危險的羊皮筏子、船客們的談笑風生……都在側面烘托艄公的勇敢智慧、鎮(zhèn)靜機敏。聯(lián)系已學課文,把這個知識點學透,如果再配以適當?shù)挠柧殻瑢W生把這個知識點扎根到心里去了,以后一定會開花結果的。
再看剪紙寓理部分。先描寫一個具體場景:“我”捂住姥姥的眼睛讓姥姥摸著剪紙,姥姥居然“工夫不大”便完成了,而且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這段描寫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進行細膩刻畫,將一個心靈手巧、寬容慈祥的姥姥和一個調皮天真的孫子刻畫得栩栩如生,然后,課文概括敘述了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原因,原來姥姥是“數(shù)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傊@部分文字先寫具體事例,然后概括敘述,極富條理地再現(xiàn)了一個心靈手巧的姥姥形象,并讓我們從中悟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聯(lián)系已學課文《梅蘭芳學藝》概括敘述與具體描寫相結合,領悟就更深了。
最精彩的要數(shù)“剪紙傳情”部分。一個“拴”字,將姥姥怕孫子出事而用剪紙吸引孫子的巧妙用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有能耐的姥姥啊。這里一共寫了姥姥的幾幅剪紙呢?“牛馱小兔圖”“牛兔食草圖”以及后來“我”長大后姥姥寄來的“凝望”是具體寫的,但更有無數(shù)的牛兔玩耍游戲圖,這里是詳略得當。而整個部分,從“我”小時候起到上學了,小學、中學、大學……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很有條理地展現(xiàn)了祖孫之間的濃濃情意。
此部分的教學,可以聯(lián)系很多寫人的文章。比如《最后的姿勢》《船長》等,都是通過一個具體事例的敘述來寫人的,而敘述事件一般都按照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以時間為線索有條理地敘述,本段文字也是如此。打通這些學習關節(jié),學生就把知識學通了,心領神會了,那么學生就會把學到的東西自覺或不自覺地遷移到課外閱讀上,甚至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上去了。這就是對現(xiàn)有教材最有效的利用。
三、從文體入手,品得不同的語文味
每一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特點,抓住特點組織教學,學生往往學得更多,印象更深。學了《姥姥的剪紙》,可以和《錢學森》《詹天佑》等寫人的記敘文進行綜合學習,探討寫人文章的一般特點,學生一定可以從中習得通過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并且抓住動情點進行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從而突出人物主流性格;學習《梅蘭芳學藝》這類敘事性的文章,就要讓學生明白敘事的要素(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一定要有序并且有詳略地交代清楚,以突出所敘之事的目的;學習《牛郎織女》,就能知道民間故事想象奇特、情節(jié)曲折、形象鮮明的特點,還明白了民間故事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安排線索、前后照應、對比等手段,以增強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學生從中品到了散文多角度進行生動描寫的特點,更領會了散文托物言志的特點……
學生閱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除了從文字到思想,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還存在一個從思想到文字、從內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維。所以,我們的教學,第一步先感知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反過來,引導孩子來琢磨文章是如何圍繞寫作意圖進行表達的,即文章的寫作技巧。這就像給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一樣,有了依靠,學生自己寫起作文來就做到“胸中有丘壑”了。
總之,雖說教無定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找一些抓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多從作者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也會多多思考圍繞中心謀篇布局,然后突出重點地進行描寫刻畫,這樣離寫出好文章就不遠了。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開闊視野,多讀經(jīng)典作品,以提高審美能力,同時要提倡學生自主寫作,表達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用文字、書籍對社會、自然及人生進行探索與理解,從而不斷構建自身內在的精神涵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