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巧男 鐘美娟
[摘要]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造成了失獨老人的出現。失獨老人不僅在家庭結構和經濟能力方面面臨著困難,而且在精神贍養(yǎng)方面也有很大的缺口,而我國目前針對失獨老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在完善制度、構建長效幫扶機制、建立互助平臺、構建適合失獨老人養(yǎng)老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重建老人的生活,保障失獨老人能夠安享晚年。
[關鍵詞]失獨老人 養(yǎng)老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25-02
一、失獨老人的定義及類別
(一)失獨老人的定義
“失獨老人”指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類人,他們恰逢20世紀80年代國家實施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年的時候遭遇獨子死亡,由于不能生育或領養(yǎng)等條件限制,面臨“老無所依、老無所養(yǎng)”的凄涼局面。
(二)失獨老人的類別
對于失獨老人的分類標準,有學者從戶籍所在地的角度把失獨老人分為城市失獨和農村失獨;從家庭內部的直系親屬遺留角度分為需要承擔隔代撫養(yǎng)教育的失獨家庭和無需承擔隔代撫養(yǎng)的失獨家庭。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劃分標準外,還可以以年齡、受教育程度及其喪子年限對失獨老人進行細致性的劃分。從年齡上劃分為低齡、中齡和高齡,每個年齡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及需求;從教育程度上劃分為教育層次較低和較高,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失獨老人自我調節(jié)的水平;從喪子年限可劃分為年限短、年限長,喪子年限的長短間接程度上可以反映失獨老人的抗逆力水平。對于失獨老人的細致性劃分有助于幫助分析失獨老人的具體問題和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提高服務的有效性。
二、失獨老人的問題及原因
人口學專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表示,根據2013年的人口數據推斷,在中國內地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會有1009萬人或在25歲之前離世,那就是說內地將會有1000萬“失獨”家庭。由此推知,將有2000萬名父母成為失獨老人。雖然目前對于全國失獨老人的具體數量還沒有權威準確的數據。但是隨著數量的日益龐大,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精神贍養(yǎng)不足、家庭支點和經濟能力的缺失等問題將會日顯嚴峻。
(一)制度保障力度不夠
關于失獨家庭的相關制度保障,目前我國主要出臺的是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2007年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各省依據相關法規(guī)制度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的政策實施。但是由于缺乏具體的量化標準,沒有詳細的細則來指導操作,各省在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中存在較大的差異并產生了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第一,幫扶措施沒有形成制度化,還處在零散的摸索階段。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加強對失獨家庭的幫扶。例如:北京市通過“暖心計劃”為失獨老人購買涵蓋養(yǎng)老、人壽、醫(yī)療、女性安康、意外等在內的綜合保險;鄭州提高了幫扶救助標準;石家莊出臺了隨著年齡變化,提高扶助標準的規(guī)定,規(guī)定指出失獨家庭女方年滿49周歲或男方年滿55周歲,每人每年可領取1800元的生活補貼,女方年滿55周歲或男方年滿60周歲后,每人每年可領取6000元的生活補助的規(guī)定。但是上述政府的一些幫扶措施既沒有形成制度,在力度上也不足以滿足失獨老人的生活需求。第二,地方出臺政策缺乏全面性。例如《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三十八條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獎勵與補助若干規(guī)定》第十條、第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必須是獨生子女在16周歲之前意外傷殘或者死亡的,才能獲得補助。這一政策忽視了其實子女16周歲以上死亡的家庭,由于不太可能再生育而面臨著更大的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障和精神匱乏問題。
(二)家庭支點和經濟能力缺失
相比空巢老人,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更多。第一,家庭支點的缺失。由于失獨家庭結構呈現的是三角形,家庭原本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隨著孩子的離開,支點的缺失,家庭結構失去了平衡,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沒有家庭支點的支持,面臨著老無所依的困境。而空巢老人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是家庭結構沒有受損,因此,他們比失獨老人有更多的安全感,情緒也較為穩(wěn)定。第二,經濟來源有限且無法再生產。2007年8月,我國正式出臺了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主要內容是對獨生子女傷、病、殘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yǎng)子女的夫妻,滿49周歲后,按規(guī)定條件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復為止。對于已經退休的失獨老人來說,每月80—100元的扶助金顯得無力。這些失獨老人多為中老年群體,面臨著即將退休,勞動能力喪失的境況。同時,經濟來源有限且原有的資產也無法實現增值,被動地陷入無錢養(yǎng)老的困境。
(三)精神贍養(yǎng)不足
失獨老人面臨精神贍養(yǎng)不足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第一,失獨老人自身的情緒容易反復,自我標簽意識強,因此不愿與他人接觸,自我封閉。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獨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當前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相關的志愿人員對失獨老人進行心理救助,幫助他們度過心理上的困頓期。也因這種社會機制的欠缺,導致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對失獨老人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雖然一些社會組織也提供了關于失獨老人的很多服務,但一方面,大多數服務圍繞著生活照料、物質幫扶等,對于精神慰藉較為忽視或者說是服務效果不顯著;另一方面,服務缺乏持續(xù)性,很多失獨老人開始拒絕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是害怕揭開傷疤,承受二次傷害,而且服務缺乏持續(xù)性,也會對老人造成更大的傷害。如何建立一個針對失獨家庭的長效心理救助機制是擺在社會組織及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
三、解決失獨老人養(yǎng)老困境的對策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失獨老人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積極響應政府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一個家庭失去獨生子女,這種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也關涉到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積極應對,承擔起一個支撐家庭延續(xù)的責任。政府要針對失獨老人出臺具有可操作化、可發(fā)展性、較為明確具體的政策,形成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使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有政策可尋,有制度作為保障。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第一,提高扶助標準。通過財政支出、社會計劃生育的罰款定額補入等手段建立失獨老人專項扶助資金,提高失獨老人的扶助標準。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政府給予失獨老人的補助標準不該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避免失獨老人經濟難以為續(xù)。第二,簡化入住養(yǎng)老院、看病等的手續(xù),提高政策的人性化。對于無擔保人的失獨老人在入住養(yǎng)老院、看病時可以考慮政府、單位及其所在社區(qū)的合力介入,并且明確各方的責任與義務,優(yōu)先保障失獨老人的就醫(yī)和養(yǎng)老,從而促使多方力量共同幫扶失獨老人能安心養(yǎng)老。第三,要規(guī)范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相關制度,支持社會組織發(fā)展,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在養(yǎng)老方面的力量。由于失獨老人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各地區(qū)的社區(qū)組織可以摸清本地區(qū)失獨老人的具體困難,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政府應該重視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失獨老人問題解決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加強對社區(qū)工作者的培訓,形成“社區(qū)+機構”的長效幫扶機制
“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獨老人所面臨的問題具有特殊性,且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家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不同。為了能為失獨老人提供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有必要為失獨老人建立檔案,并進行分類管理。例如:在2012年,江西省進行了一項面對全省11000多失獨家庭的調查,該項調查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失獨家庭檔案,不僅對失獨家庭進行了安撫,同時對適齡生育家庭做了生育指導。而對社區(qū)工作者加強專業(yè)培訓,尤其是計生專干,能為社區(qū)中的失獨老人提供專業(yè)化、人性化的服務,除此以外,還應該加強社區(qū)與社會組織機構的合作,形成以社區(qū)為依托, 社會組織為支撐的幫扶模式。對不同需求的失獨老人可以制訂“套餐服務”,例如:針對腿腳不便的失獨老人可以整合社區(qū)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力量,提供生活送餐、定點打掃、定期慰問、愛心義診等服務;對于精神需求較大的老人,應該建立一個長效的心理救助機制,避免人員的不穩(wěn)定和服務的中斷所帶來的“二次傷害”。
(三)建立失獨群體的抱團取暖互助平臺
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滿足并更能適應社會。因此,失獨老人應用新的社會角色取代因失去獨生子女或喪偶而失去的社會角色,可以把自我與社會的距離降低到最低限度,再社會化,重建社會生活。雖然目前很多失獨者們都有屬于自己的qq群、飛信群,但是建立一個實體性質的互助體系,對于失獨老人有更加積極的意義??梢砸詤^(qū)域、年齡等標準進行分類,選取平臺組織及領導者,規(guī)范平臺規(guī)則,通過社會力量的支持,促進失獨老人自我組織活動,提高他們的活動水平,達到抱團取暖的互助效果。
(四)構建適合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模式
目前適合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模式主要有兩種可以參考的途徑。一方面,有調查發(fā)現,失獨老人相較于普通的養(yǎng)老機構,更喜歡抱團取暖,渴望同類居住,希望社會能為失獨老人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機構。針對目前老人入住養(yǎng)老院需要監(jiān)護人的簽字,失獨老人面臨入住普通養(yǎng)老院缺少監(jiān)護人簽字而無處養(yǎng)老的尷尬局面,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持等手段鼓勵建立專門針對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機構。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機構可以降低失獨老人入住養(yǎng)老院的門檻,并對失獨老人入住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補貼,減輕其經濟壓力,同時也有利于失獨老人加強溝通,減輕自卑情緒,讓老人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另一方面,還有一些老人不愿意入住任何養(yǎng)老院,本著傳統(tǒng)的“落葉歸根”的思想更青睞居家養(yǎng)老。針對這部分群體,可以把家庭養(yǎng)老與社區(qū)照顧相結合,提供生活照料、節(jié)日慰問、臨終關懷等服務,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引入第三方監(jiān)督,確保老人的權益,幫助老人過有意義的生活。
(五)提高社會關注,改善生活環(huán)境
當前很多失獨老人都存在自我標簽意識過重,自卑情緒讓他們感到痛苦,通過營造互助友愛的氛圍,提高社會關注失獨老人的力度,努力幫助失獨老人正視自身情況,對此我們的主流媒體應該在日常報道中多提供正面積極的形象,減少曝光那些消極的負面形象;另一方面,學術界也應該加強對失獨老人的關注和研究,學術的關注能提高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失獨老人采取積極的措施。我們應該注意引導失獨老人轉變負面性認知,鼓勵他們多參與社會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塑造新的社會形象,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
四、結語
21世紀,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面對老齡化,養(yǎng)老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而在養(yǎng)老群體中,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更加讓人關注,他們年輕的時候為國家計劃生育做出了很大貢獻,而臨近中年,獨生子女離世,他們成了“受害者”,成了“弱勢群體”。為了讓失獨老人能夠安心養(yǎng)老,應該積極發(fā)揮政府、社會組織及社會的力量,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降低失獨老人晚年的養(yǎng)老風險,讓每個曾受傷害的失獨之心能得到溫暖!
【參考文獻】
[1]宋強玲.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
2013(05).
[2]金瓏嘉.失獨家庭現狀及其養(yǎng)老問題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9(04):75-77.
[3]港媒.中國將有千萬“失獨”家庭 養(yǎng)老問題堪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8/25/c_128162
002.htm.
[4]邊嘉銘.關注失獨老人養(yǎng)老問題[N].家庭保健報,2012,
10(25):3.
[5]陳協平,丁芳.失獨老人社會保障機制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06):118.
[6]張艷丹.構建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9):31-32.
[7]周云.榮如靜.我國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的問題及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4(03):162.
[8]王丹.失獨老人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4
(04):175.
[9]中國“失獨家庭”超百萬 各地出臺政策探索幫助[EB/OL].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5169813/1.html,2012-09-11.
[10]方曙光.社會政策視閾下失獨老人社會生活的重新建構.社會科學輯刊[J].社會保障輯刊,2013(05):56.
[11]武威.“失獨”之痛[N].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2012,
7(20).
責任編輯:張麗
徐巧男 鐘美娟
[摘要]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造成了失獨老人的出現。失獨老人不僅在家庭結構和經濟能力方面面臨著困難,而且在精神贍養(yǎng)方面也有很大的缺口,而我國目前針對失獨老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在完善制度、構建長效幫扶機制、建立互助平臺、構建適合失獨老人養(yǎng)老模式等方面做出努力,重建老人的生活,保障失獨老人能夠安享晚年。
[關鍵詞]失獨老人 養(yǎng)老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25-02
一、失獨老人的定義及類別
(一)失獨老人的定義
“失獨老人”指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類人,他們恰逢20世紀80年代國家實施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年的時候遭遇獨子死亡,由于不能生育或領養(yǎng)等條件限制,面臨“老無所依、老無所養(yǎng)”的凄涼局面。
(二)失獨老人的類別
對于失獨老人的分類標準,有學者從戶籍所在地的角度把失獨老人分為城市失獨和農村失獨;從家庭內部的直系親屬遺留角度分為需要承擔隔代撫養(yǎng)教育的失獨家庭和無需承擔隔代撫養(yǎng)的失獨家庭。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劃分標準外,還可以以年齡、受教育程度及其喪子年限對失獨老人進行細致性的劃分。從年齡上劃分為低齡、中齡和高齡,每個年齡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及需求;從教育程度上劃分為教育層次較低和較高,教育水平的高低影響失獨老人自我調節(jié)的水平;從喪子年限可劃分為年限短、年限長,喪子年限的長短間接程度上可以反映失獨老人的抗逆力水平。對于失獨老人的細致性劃分有助于幫助分析失獨老人的具體問題和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提高服務的有效性。
二、失獨老人的問題及原因
人口學專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表示,根據2013年的人口數據推斷,在中國內地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會有1009萬人或在25歲之前離世,那就是說內地將會有1000萬“失獨”家庭。由此推知,將有2000萬名父母成為失獨老人。雖然目前對于全國失獨老人的具體數量還沒有權威準確的數據。但是隨著數量的日益龐大,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精神贍養(yǎng)不足、家庭支點和經濟能力的缺失等問題將會日顯嚴峻。
(一)制度保障力度不夠
關于失獨家庭的相關制度保障,目前我國主要出臺的是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2007年的“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各省依據相關法規(guī)制度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的政策實施。但是由于缺乏具體的量化標準,沒有詳細的細則來指導操作,各省在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中存在較大的差異并產生了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第一,幫扶措施沒有形成制度化,還處在零散的摸索階段。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加強對失獨家庭的幫扶。例如:北京市通過“暖心計劃”為失獨老人購買涵蓋養(yǎng)老、人壽、醫(yī)療、女性安康、意外等在內的綜合保險;鄭州提高了幫扶救助標準;石家莊出臺了隨著年齡變化,提高扶助標準的規(guī)定,規(guī)定指出失獨家庭女方年滿49周歲或男方年滿55周歲,每人每年可領取1800元的生活補貼,女方年滿55周歲或男方年滿60周歲后,每人每年可領取6000元的生活補助的規(guī)定。但是上述政府的一些幫扶措施既沒有形成制度,在力度上也不足以滿足失獨老人的生活需求。第二,地方出臺政策缺乏全面性。例如《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三十八條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獎勵與補助若干規(guī)定》第十條、第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必須是獨生子女在16周歲之前意外傷殘或者死亡的,才能獲得補助。這一政策忽視了其實子女16周歲以上死亡的家庭,由于不太可能再生育而面臨著更大的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障和精神匱乏問題。
(二)家庭支點和經濟能力缺失
相比空巢老人,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更多。第一,家庭支點的缺失。由于失獨家庭結構呈現的是三角形,家庭原本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隨著孩子的離開,支點的缺失,家庭結構失去了平衡,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沒有家庭支點的支持,面臨著老無所依的困境。而空巢老人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是家庭結構沒有受損,因此,他們比失獨老人有更多的安全感,情緒也較為穩(wěn)定。第二,經濟來源有限且無法再生產。2007年8月,我國正式出臺了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主要內容是對獨生子女傷、病、殘或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yǎng)子女的夫妻,滿49周歲后,按規(guī)定條件由政府給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復為止。對于已經退休的失獨老人來說,每月80—100元的扶助金顯得無力。這些失獨老人多為中老年群體,面臨著即將退休,勞動能力喪失的境況。同時,經濟來源有限且原有的資產也無法實現增值,被動地陷入無錢養(yǎng)老的困境。
(三)精神贍養(yǎng)不足
失獨老人面臨精神贍養(yǎng)不足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第一,失獨老人自身的情緒容易反復,自我標簽意識強,因此不愿與他人接觸,自我封閉。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獨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當前的社會心理救助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相關的志愿人員對失獨老人進行心理救助,幫助他們度過心理上的困頓期。也因這種社會機制的欠缺,導致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對失獨老人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雖然一些社會組織也提供了關于失獨老人的很多服務,但一方面,大多數服務圍繞著生活照料、物質幫扶等,對于精神慰藉較為忽視或者說是服務效果不顯著;另一方面,服務缺乏持續(xù)性,很多失獨老人開始拒絕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是害怕揭開傷疤,承受二次傷害,而且服務缺乏持續(xù)性,也會對老人造成更大的傷害。如何建立一個針對失獨家庭的長效心理救助機制是擺在社會組織及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
三、解決失獨老人養(yǎng)老困境的對策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失獨老人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積極響應政府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一個家庭失去獨生子女,這種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也關涉到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那么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積極應對,承擔起一個支撐家庭延續(xù)的責任。政府要針對失獨老人出臺具有可操作化、可發(fā)展性、較為明確具體的政策,形成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使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有政策可尋,有制度作為保障。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第一,提高扶助標準。通過財政支出、社會計劃生育的罰款定額補入等手段建立失獨老人專項扶助資金,提高失獨老人的扶助標準。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政府給予失獨老人的補助標準不該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而逐步增加,避免失獨老人經濟難以為續(xù)。第二,簡化入住養(yǎng)老院、看病等的手續(xù),提高政策的人性化。對于無擔保人的失獨老人在入住養(yǎng)老院、看病時可以考慮政府、單位及其所在社區(qū)的合力介入,并且明確各方的責任與義務,優(yōu)先保障失獨老人的就醫(yī)和養(yǎng)老,從而促使多方力量共同幫扶失獨老人能安心養(yǎng)老。第三,要規(guī)范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相關制度,支持社會組織發(fā)展,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在養(yǎng)老方面的力量。由于失獨老人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各地區(qū)的社區(qū)組織可以摸清本地區(qū)失獨老人的具體困難,并提供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政府應該重視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失獨老人問題解決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加強對社區(qū)工作者的培訓,形成“社區(qū)+機構”的長效幫扶機制
“幸福的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獨老人所面臨的問題具有特殊性,且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家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不同。為了能為失獨老人提供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有必要為失獨老人建立檔案,并進行分類管理。例如:在2012年,江西省進行了一項面對全省11000多失獨家庭的調查,該項調查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失獨家庭檔案,不僅對失獨家庭進行了安撫,同時對適齡生育家庭做了生育指導。而對社區(qū)工作者加強專業(yè)培訓,尤其是計生專干,能為社區(qū)中的失獨老人提供專業(yè)化、人性化的服務,除此以外,還應該加強社區(qū)與社會組織機構的合作,形成以社區(qū)為依托, 社會組織為支撐的幫扶模式。對不同需求的失獨老人可以制訂“套餐服務”,例如:針對腿腳不便的失獨老人可以整合社區(qū)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力量,提供生活送餐、定點打掃、定期慰問、愛心義診等服務;對于精神需求較大的老人,應該建立一個長效的心理救助機制,避免人員的不穩(wěn)定和服務的中斷所帶來的“二次傷害”。
(三)建立失獨群體的抱團取暖互助平臺
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滿足并更能適應社會。因此,失獨老人應用新的社會角色取代因失去獨生子女或喪偶而失去的社會角色,可以把自我與社會的距離降低到最低限度,再社會化,重建社會生活。雖然目前很多失獨者們都有屬于自己的qq群、飛信群,但是建立一個實體性質的互助體系,對于失獨老人有更加積極的意義??梢砸詤^(qū)域、年齡等標準進行分類,選取平臺組織及領導者,規(guī)范平臺規(guī)則,通過社會力量的支持,促進失獨老人自我組織活動,提高他們的活動水平,達到抱團取暖的互助效果。
(四)構建適合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模式
目前適合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模式主要有兩種可以參考的途徑。一方面,有調查發(fā)現,失獨老人相較于普通的養(yǎng)老機構,更喜歡抱團取暖,渴望同類居住,希望社會能為失獨老人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機構。針對目前老人入住養(yǎng)老院需要監(jiān)護人的簽字,失獨老人面臨入住普通養(yǎng)老院缺少監(jiān)護人簽字而無處養(yǎng)老的尷尬局面,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持等手段鼓勵建立專門針對失獨老人的養(yǎng)老機構。建立專門的養(yǎng)老機構可以降低失獨老人入住養(yǎng)老院的門檻,并對失獨老人入住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補貼,減輕其經濟壓力,同時也有利于失獨老人加強溝通,減輕自卑情緒,讓老人感受到更多的關懷。另一方面,還有一些老人不愿意入住任何養(yǎng)老院,本著傳統(tǒng)的“落葉歸根”的思想更青睞居家養(yǎng)老。針對這部分群體,可以把家庭養(yǎng)老與社區(qū)照顧相結合,提供生活照料、節(jié)日慰問、臨終關懷等服務,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引入第三方監(jiān)督,確保老人的權益,幫助老人過有意義的生活。
(五)提高社會關注,改善生活環(huán)境
當前很多失獨老人都存在自我標簽意識過重,自卑情緒讓他們感到痛苦,通過營造互助友愛的氛圍,提高社會關注失獨老人的力度,努力幫助失獨老人正視自身情況,對此我們的主流媒體應該在日常報道中多提供正面積極的形象,減少曝光那些消極的負面形象;另一方面,學術界也應該加強對失獨老人的關注和研究,學術的關注能提高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失獨老人采取積極的措施。我們應該注意引導失獨老人轉變負面性認知,鼓勵他們多參與社會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塑造新的社會形象,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
四、結語
21世紀,我國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面對老齡化,養(yǎng)老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而在養(yǎng)老群體中,失獨老人所面臨的養(yǎng)老困境更加讓人關注,他們年輕的時候為國家計劃生育做出了很大貢獻,而臨近中年,獨生子女離世,他們成了“受害者”,成了“弱勢群體”。為了讓失獨老人能夠安心養(yǎng)老,應該積極發(fā)揮政府、社會組織及社會的力量,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氛圍,降低失獨老人晚年的養(yǎng)老風險,讓每個曾受傷害的失獨之心能得到溫暖!
【參考文獻】
[1]宋強玲.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
2013(05).
[2]金瓏嘉.失獨家庭現狀及其養(yǎng)老問題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9(04):75-77.
[3]港媒.中國將有千萬“失獨”家庭 養(yǎng)老問題堪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5-08/25/c_128162
002.htm.
[4]邊嘉銘.關注失獨老人養(yǎng)老問題[N].家庭保健報,2012,
10(25):3.
[5]陳協平,丁芳.失獨老人社會保障機制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06):118.
[6]張艷丹.構建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9):31-32.
[7]周云.榮如靜.我國失獨老人養(yǎng)老保障的問題及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2014(03):162.
[8]王丹.失獨老人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4
(04):175.
[9]中國“失獨家庭”超百萬 各地出臺政策探索幫助[EB/OL].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5169813/1.html,2012-09-11.
[10]方曙光.社會政策視閾下失獨老人社會生活的重新建構.社會科學輯刊[J].社會保障輯刊,2013(05):56.
[11]武威.“失獨”之痛[N].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2012,
7(2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