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顏 Yu Yan
?
對抗虛無的悟道之旅
◎郁顏 Yu Yan
在浙西南的山旮旯里,有一個小鎮(zhèn),小鎮(zhèn)的名字秀氣又拙樸——玉巖。
約莫是初中畢業(yè)時,我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郁顏,和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小鎮(zhèn)有著同樣的讀音。
很多年后,“生于浙西南一個叫‘玉巖’的小鎮(zhèn)”,在我的創(chuàng)作簡介里都是無法省去的。
我是從2004年上大學時開始寫詩的。
高考失利,上不了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學校,上的是本市一所地方院校,離老家玉巖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在當時,可謂是異常失落。在入學不久的一個周末,百無聊賴的我,加入了文學社團——露路詩社。這仿佛是我和詩歌的一種巧遇,而因內(nèi)斂的性格使然,這似乎又是一種必然。
那真是一段騷動而又充滿激情的青春期寫詩時光!上課寫、下課寫,大半夜還寫。多的一天,甚至可以寫上十多首。和很多同年代的大學生詩人一樣,那時也深受北島、海子、顧城等詩人的影響。詩歌寫得朦朦朧朧,有的連自己也看不懂。那時的學業(yè),自然是被擱置在一邊了。好在大學,還算是包容的。寫詩、發(fā)表、獲獎,編詩、搞活動,玩得是不亦樂乎。
“純情的姿態(tài)、華美的言辭,平緩中略帶幾分憂傷的語調(diào),他是那樣沉溺于自己制造的語言游戲中……到底是僅僅學會了這一招,還是階段性的個人偏好?這個問題,就不是我能說得上來了,還是讓他在今后的作品中自己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吧。”大學期間,詩人柯平在給我寫的一篇評論里這樣寫道。他給了我寫作最初的鼓勵和期待。
2007年10月,也就是大四上學期,我在《星星》詩刊首次發(fā)表了習作。2008年3月,在大學臨近畢業(yè)時,又非常意外地獲得了《星星》詩刊頒發(fā)的全國年度大學生詩人獎,為大學的寫詩生涯畫上了一個也算圓滿的句號。當時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對心靈的關(guān)注和探求,使郁顏的詩具有一種沉思冥想的美。他善于以輕靈的語言勾勒出好幻的情景,而包裹其中的是詩人沉甸甸的內(nèi)心?!?/p>
2008年7月,我大學畢業(yè),留在當?shù)匾患覉笊缱隽艘幻侣動浾?,工作、生存的壓力,讓我無暇顧及詩歌寫作。在社會現(xiàn)實與詩歌理想之間錯位、游移、徘徊,詩歌“產(chǎn)量”急劇下降。
告別了青春年少的莽撞,開始自覺寫作后,我也在有意地找尋更加個人化、更加自我的表達方式。
我工作、生活的小城麗水,有條母親河,名叫甌江。每當我身心疲憊時,總喜歡到江邊走走,吹吹風、發(fā)發(fā)呆。水面的漣漪、兩岸的蘆葦,給了我遼闊而流淌的詩意享受。我開始靜下心來,專注于對一條江的抒寫。2009年7月,我第一次如愿以償?shù)卦凇对娍钒l(fā)表《冷暖自知》(組詩5首)。
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偏居于浙西南一隅的我,從寫甌江,到寫一草一木,再到寫山水,完成了與自然的一次次對話。漫步山野,親近草木,讓我獲得了一份寧靜的力量。
我承認,我是個胸無大志之人。然而,什么又是大志呢?
山水讓我沉醉,讓我敬畏,讓我懂得慈悲。同時,也給我以樸素的情懷,和無限的詩意——這,何嘗不是一種相遇?
在寫好“人”這首更大的“詩”的過程中,我甚至夢想學古人——“植松柏”“筑木屋”“打鐵”“做木”“翻閱線裝書”“著長衫”“捋須吟詠”“醉臥山水間”……跟隨他們觀天象,與他們談理想。
古人生活里的山水,讓人心向往之——在山水間,無論是枯坐,還是打坐,都適合抒情、懷古。
2013年,我以一組山水詩參加了詩刊社第29屆“青春詩會”,用老詩評家謝冕的話說,就是“正式向詩壇報到”。
從習詩到向詩壇報到,我用了差不多十年時間。這十年,不短也不長。在很多人眼里,我可能還是個幸運兒。
如今,回頭一看,其實是應該值得警惕的。我不愿就此,被貼上“山水詩人”這樣的標簽。那些情真意切之時寫就的所謂山水詩,又是如此的虛弱和不真實。
詩人、詩評家霍俊明在一篇評論文章里說:“郁顏沉浸于‘新山水詩’的寫作沖動和歡欣之中。他的那些詩有靈氣,有想法,當然對于他的山水詩我也有過不小的疑慮。如何在一個灰霾滾滾的時代寫作那些看起來已是恍如隔世的‘自然’詩篇?”
我們這個時代,正被崛地而起的高樓,冰冷的機器,一種失去溫度的節(jié)奏所充斥。將自然的“根”,連根拔起。當我們再次走進山水,這個山水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山水了。
這些年來,我生活的這座南方小城,也加快了它的城市化進程。故鄉(xiāng)、故土,正在時刻萎縮。這個過程,也曾讓我感到恍惚、惶恐與失落。
我們終要妥協(xié)、隱忍,或者自欺欺人。
告別純粹的山水詩寫作,這兩年來,我的寫作沉陷在對于個體的“我”的確認——懷疑——確認之中,期間還夾雜著對命、命運的一些體驗和詰問。
在《異鄉(xiāng)記》里,我這樣寫道:“我是我的反動派/和一切苦痛的源頭//我是一個卑賤者/和命運的執(zhí)行者/我悲傷,是為了/獲得喜悅的意義//我寫作,以對抗虛無/以忘卻生活給我的一次又一次羞辱”。
我在《詩刊》2016年2月上半月“每月詩星”欄目刊發(fā)的《身體里的故鄉(xiāng)》(組詩)里這樣寫道:“身體有它的過錯、隱秘與局促/每一處傷疤,都是它的故鄉(xiāng)//它們替你喊疼,替你埋葬悔恨/隱瞞你,包容你,忍耐你,又無聲地陪伴你”。
這組詩被評論家趙思運認為是“轉(zhuǎn)型之作”,并被看作是“從文化標本的描摹到生命體驗的掘進”。他說:“當初郁顏在痛苦中“懷著對山水的熱愛,寫下了這些不合時宜的所謂的‘山水詩’”,而今將會在山水詩與現(xiàn)實世界的兩極張力中,將更加復雜的人性生存面貌與生命體驗的分裂感充分表達出來?!?/p>
誠如斯言。
寫詩,就是一場對抗虛無的悟道之旅。
惟愿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能打開更多幽閉的意境和詩思,重新回到當下日常,在現(xiàn)實與幻境的不斷錯位、糾結(jié)與抽離中,打開身體與記憶之門,刷新慣有的認知與體驗,寫作出更多無愧于心的生命之詩。
紫氣東來
主持人語:
甘肅郭曉琦是個融合南北血液的詩人,他的作品兼具南北不同的氣息,目光獨到,既有北方的粗獷,又有南方細致的感受。而久居浙江的流泉面對大好河山,卻只是輕輕說一聲:“祖國太大/贊美只來自一滴水,或/一聲淺的問候”。這兩位的詩歌就像是對唱,很有意味。謝笠知默默寫作多年,卻一直沒有很好的展示,但就像她詩中寫的:“這聲音攜帶的一切/在白晝中變老了。而那回音/仍會直立著從地里涌出來”。而會打太極拳的詩人盛華厚的詩歌就像太極拳本身的形態(tài),前后照應,循環(huán)往來,因果相契。趙佳的作品中有她喜愛的貝克特的印痕,一種與身俱來的孤獨,一種張望人類卻永遠在張望路上的感受濃郁的孤獨彌漫在她那句式短促的詩歌里。(梁曉明)
詩人葉延濱說:“寫山水詩使郁顏得到了詩壇的認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同時又找到了自己一些新的可能的發(fā)展空間?!?/p>
詩人梁平說:“郁顏的詩不隨波逐流,不故弄玄虛,寫得結(jié)實而富于想象。他筆下的山水、草木與人世,可以聽見呼吸和血脈的流動,皆有冷暖。因而,在他的詩里,無論悟道、修身還是養(yǎng)性,我們能夠讀到一種樸素、一種開闊??梢哉f,在80后詩人群體寫作中,郁顏無疑有極高的辨析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