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熙凱
摘要:“美”是人類文明的主體,知“美”不易,得到“美”更難。如何應帶學生尊重生活,關注深入生活,積極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傳播“美”則貫穿整個美術課教學過程。教學的宗旨是要培養(yǎng)學生既扎實的美術基礎知識,又富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熱愛生活,身心健康。素質教育恰恰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美術課教學不可忽視。
關鍵詞:美術;美育;德育
一、美術課教學在智育、德育上的優(yōu)勢。
板起面孔做學問或許是對科學態(tài)度的嚴肅與認真,但板起面孔教學卻讓學生感到知識的遙不可及而乏味。美術課教學就是力求在一個寬松而愉快的氛圍內完成教學目標,因為“美”來自生活,學生有一定生活感悟時自然對“美”流露出一種向往和渴求,也正是這種自覺的學習態(tài)度拉近了與知識之間的距離,隨之滲入德育教育毫不牽強,費力。所以說美術課教學在德育,智育上占有優(yōu)勢。
例如:透視課是對學生進行繪畫技能訓練的起始課,突出強調透視規(guī)律的運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繪畫能力。若單純從透視學的理論講起學生不易接受,可日常生活中透視現(xiàn)象是學生熟悉的。放眼看去,同樣寬的馬路,近處寬遠處窄,同樣高的電線桿,近處高遠處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這種近高遠低,近大遠小的現(xiàn)象并指出這就是透視現(xiàn)象,學生從被動聽到主動參與,一些透視學的基本概念:視點,視域,心點……在這種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下識記起來也顯得游刃有余。
再如:人人都有愛美之心,對服裝學生往往很敏感,所以在服裝設計課中表現(xiàn)出極大地熱情。服裝是一種文化,因此在設計時要考慮諸多因素,其中服裝設計符合著裝人身份很重要。學生的校服設計能體現(xiàn)出這一優(yōu)勢嗎?校服在學生的衣柜和心理到底有多重?帶著疑問上課可展開討論。馬上有學生提出校服設計應大方簡潔,輕便舒適,但統(tǒng)一的款式、顏色卻抹煞了青年學生的個性。抓住這個問題可以引出校服的穿著是集體精神的體現(xiàn),時時提醒個體是集體中的一員。美國許多州的學校同樣要求學生穿校服,它不僅有實用性還是集體、民族、國家團結一致、榮辱與共精神的體現(xiàn)。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對服裝有了新的認識,對個體與集體也有了新的認識。
二、美術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勞動技能提高身體素質。
美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chǎn)品,其創(chuàng)造過程的魅力并不遜色于作品本身。學生能在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親自感受制作的愉快,創(chuàng)造地神奇,即便是一副平凡的學生習作,它背后的努力與付出也該值得驕傲,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鍛煉了身心,增長了勞動技能,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美的。
在篆刻課中學生從構思、印稿設計,到最后“以刀代筆”,“以石當紙”,把所有創(chuàng)作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要有毅力有恒心。篆刻本身就是一種勞動,是一種腦力與體力緊密結合的勞動。學生在篆刻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勞動技能,又培養(yǎng)了細心謹慎的工作作風,不怕艱苦,認真負責的優(yōu)秀品質。
工藝美術課、室外寫生課、雕塑課……同樣鍛煉了腦與手,體力與智慧,藝能,技能,體能的結合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鼓勵,肯定,扶植學生認真地態(tài)度和吃苦地作風同樣重要,因為作品中包含了學生的智慧和汗水,這種精神、體魄與技能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三、美術課教學陶冶美的情操,追求美的生活。
高爾基說:“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完善”。美術課猶如一把鑰匙,幫我們打開藝術殿堂的大門,帶我們進去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美術課是一門必修課,在學校整體教育環(huán)境中,以其特殊的教學內容,承擔著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務。它為學生完備美術知識,塑造優(yōu)秀的品格,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打下了基礎。
例如美術欣賞中,美丑的分辨力,藝術的鑒賞力,藝術美的理解力,感受力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未來的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人的整體素質中,審美文化素質無疑不可忽視,美術欣賞課不僅提高人的藝術修養(yǎng)而且在審美愉悅中對性情的陶冶,情感的豐富以及高尚趣味的養(yǎng)成,都具有其他課程無法起到的作用。
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以圣經(jīng)中耶穌與猶大之間的沖突,來體現(xiàn)人類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表現(xiàn)特定的人文主題,高揚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學生通過了解作品和時代背景贊頌人間真、善、美并崇尚自由與真理,也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熱切希望。好的美術作品有很高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能達到預定欣賞意義,讓學生更貼近生活,珍惜擁有,追尋美好明天。
現(xiàn)今大家都在談論“美育”,美者,育之資也;育者,美之師也。作為精神文化建設的有力手段,“美育”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不間斷的努力。不受教育懂“美”,是有限的,“真”不一定美,“善”也不同于美,“美”卻是真、善的結合,“美”稱得上是人類文明的主體。開展“美育”的最佳方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教學相長。用“美”來教育人應該是有教無類,人人都可為師,人人又都是學生,只有潛心于生活才會聆聽到美的真諦。美術課教學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認識,它不該僅局限于課上繪畫,還要豐富學生的美術視野,讓學生打開創(chuàng)造美的思路,成功的教學反饋往往是學生主動參與的結果,切實做到學為所用而不是做樣子。反之,學生對美的感悟也會積極地感染著老師推薦與接受是相輔相成地,推薦美是需要,接受美就是必須。
通過美術課教學學生能了解一定美術知識,鍛煉繪畫能力,掌握多種工藝美術技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講解中西方繪畫的特色,評價中外名畫……,美術課教學不是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畫家與美術評論家而是在課堂中營造良好地認識美的氛圍,普及美術觀念,讓學生調節(jié)自己的情趣,陶冶情操,美化周圍生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美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經(jīng)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展望未來“美”的道路會越走越寬,“美”的生活會越來越甜。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