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吉特·斯泰格
日本人好像不愛睡覺,好像每個日本人自己都這么說。當然,這只是個錯覺。
每天在地鐵車廂里都會發(fā)現(xiàn)有無數(shù)的日本人在打盹,有些人甚至站著就呼呼大睡,沒人會對此大驚小怪。
這些晚上很晚才睡,卻在早晨因為缺乏睡眠而哈欠連天的“工蜂”在日本屬于正面形象,而社會對于“小憩”(日本漢字為“居眠”)——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工作會議、課堂和講座期間打盹的行為普遍持寬容態(tài)度。
日本的歷史文獻里幾乎從未提起過打瞌睡,好像當時的人們對此都習以為常。惟一的例外是在公共場所打瞌睡引起某些趣聞軼事的情形,比如,某人在一場典禮上加入合唱時唱錯了歌曲,因為他們在典禮的大部分時間內(nèi)都在睡覺。另外,人們還喜歡拿不知不覺打瞌睡的朋友開玩笑。
另一方面,在日本清晨早起被譽為是一種美德,至少從儒家和佛家被引入日本后是如此。古代文獻中有人們對于公務員工作時間表感到擔憂的記載,但從中世紀以來,早起就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為有文化品德的人的象征。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父母是否與子女共寢。英國的習慣是,父母讓兒童在單獨臥室里獨睡,即便在嬰兒時期也是如此。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兒童學會獨立入睡,并建立起有規(guī)律的入睡習慣。然而,日本父母和醫(yī)生卻堅決主張父母與子女共寢直到學齡。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不僅會消除兒童的緊張情緒,還有助于塑造獨立和適應社會的成人人格。
可能正是這種文化習慣才讓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無心理負擔地酣然入睡。許多日本人說,他們在有人陪伴時睡眠質(zhì)量比獨處時更好。2011年春天,威力巨大的海嘯襲擊了日本幾座沿海城市。災難發(fā)生后,幸存者們擠住在避難所里,數(shù)十甚至數(shù)百人共處同一片屋檐下。雖然人和人之間也發(fā)生了某些沖突和問題,但幸存者們卻說,和這么多人一起睡覺讓他們更為放松,更易入眠,并且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睡眠節(jié)律。
日本社會高度崇尚謙虛這項美德。因此,沒人會四處吹噓他工作勤奮,此時就需要采取某種巧妙的方法獲得社會認可。由于勞累和疾病往往是由于過去的努力工作所致,這時可以小憩一番,甚至閉上眼睛假裝小憩,從而表明該人一直在努力工作,雖然他現(xiàn)在正在打瞌睡,但卻仍然具有控制自身及情緒的力量和道德。
因此,日本人的小憩習慣不能和懶惰劃等號。恰恰相反,它是日本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非正式行動,目的在于通過暫時“離開”職責而確保日常職責得以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