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自1940年3月國民黨決議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至今,孫中山的“國父”身份,在臺灣,經(jīng)歷了怎樣的浮沉?背后,又折射著怎樣的時代變遷?
國民黨的中山痕跡
孫中山生前關(guān)注臺灣,認為臺灣屬于中國,臺灣人是中國人,臺灣是很好的革命基地。但因長期在日本活動,孫的這些觀點,多只在私下談及。
1900年、1913年、1918年,孫中山曾三次赴臺發(fā)展革命力量。興中會、同盟會中臺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吳文秀、連橫、羅福星、蔣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jù)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志性人物,其實,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孫也時常關(guān)照臺灣革命黨人要“學習國語”。
1925年孫中山去世。大陸輿論兩極分化,褒贊者雖略占優(yōu)勢,但指責孫是“國之罪人”者,也“不為絕對少數(shù)”——其指責集中于:孫為對付惡政治不擇手段;急功近利,于民智啟蒙方面輕舉妄動;革命理論東牽西扯,政策策略優(yōu)柔寡斷;……等。相比之下,臺灣輿論對孫的感情更為整齊劃一。民眾不顧日本當局反對,組織了許多悼念活動。在臺北,一個僅能容納2000人的會場,有5000多人前來默哀。生于臺灣的作家張我軍,在悼詞中說,“唉!大星一墜,東亞的天地忽然黯淡無光了……消息傳來,我島人五內(nèi)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西望中原,禁不住淚浪滔滔!”1929年,孫中山靈柩遷往南京中山陵。蔣渭水不僅讓“臺灣民眾黨”代表參加了奉安大典,還刊文稱贊孫中山為“民國的國父”,遠早于國民黨正式尊孫為“國父”。
略言之,在日據(jù)時代,孫中山被臺灣民眾視作“中國的象征”,并自發(fā)賦予了其“國父”的榮譽。至于孫在革命生涯中的諸多可議之處,主要是大陸知識界在討論,臺灣輿論很少言及。
兩蔣時代,由官方推動,孫中山的印記在臺灣隨處可見。當年臺灣舉行受降典禮的臺北公會堂改名為中山堂,通往臺北神社的馬路原名敕使街道改為中山北路、第三女子高中改為中山女中。而其它城鎮(zhèn)以中山為名的道路、建筑更是不可勝數(shù)。
在臺灣,軍隊中的室內(nèi)集合場地叫做中山室,以往到了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或者3月12日的逝世紀念日,機關(guān)學校必定要舉行紀念會,高唱“國父紀念歌”。
在1990年代之前,作文寫到“國父孫中山”,前面必須空一格表示尊敬,聽到的時候,站著要立正、坐著就立刻端正挺胸。
數(shù)十年來,臺灣都奉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在大小典禮上,與會者朝著孫先生遺像鞠躬,早已成為慣例,很少有人提出質(zhì)疑。
時光荏苒,時代的巨輪前進,臺灣政治氛圍的改變,孫中山不再享有當年的尊崇。
一度在臺灣,因為鈔票上印了孫中山的頭像,所以孫中山是鈔票的代名詞,如今卻是“四個小朋友”。不但新臺幣的鈔票上不再有他的肖像,紀念他的銅像也一座座從街頭和校園消失。
在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zhí)政前,臺灣每逢孫中山先生的誕辰和忌日都要舉行紀念活動,高唱《國父紀念歌》。后來這些紀念活動規(guī)模漸小,變成國民黨黨內(nèi)活動,媒體也漠不關(guān)心。但今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忌日卻成了媒體焦點,馬英九、宋楚瑜等政治人物向?qū)O中山先生獻花及市民自發(fā)到“國父紀念館”行禮等都被大篇幅報道,孫中山先生因民進黨的政治蠻橫而重回臺灣的視線。
當天,馬英九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長文,披露自己每天進辦公樓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向?qū)O中山銅像鞠躬致敬,稱自己是孫中山的“鐵粉”。他還在文中爆料,他2008年上任后,發(fā)現(xiàn)辦公樓大廳擺放了五十年的孫中山半身銅像不見了,被松樹盆景所取代,一查之下才知道陳水扁任上把銅像拆除扔到了倉庫里,他立即指示迎回銅像并舉行了復位儀式,并于2015年將辦公樓內(nèi)的敞廳正式命名為“中山廳”。馬英九在文中回顧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跡后發(fā)問:“如果一位推翻帝制的偉人被視為‘封建,我們總該先修改所有辭典中‘封建一詞的定義吧?一百多年來四代臺灣人如此敬重懷念的人,今天的我們可以這樣對待他嗎?”
現(xiàn)實的尷尬
2月28日,臺灣“二二八”事件紀念日,臺灣宜蘭市中山公園的孫中山銅像、蔣介石銅像遭潑紅漆,并噴上“臺灣希特勒”“228元兇”等字樣。
當?shù)鼐綉岩墒翘囟▓F體所為,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對于過去的歷史抱著尊重、包容的心態(tài),不打算對肇事者提告。
同樣是在2月,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指出,孫文被稱為國父,是國民黨在1940年決議通過:“擬請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國民政府才正式發(fā)出訓令,尊稱孫文為“國父”,但孫文到底是不是“臺灣2300萬人”的“國父”,是否仍應(yīng)沿用“未行憲前”行政命令的必要,就有待討論。高志鵬說,轉(zhuǎn)型正義的第一步是追求真相,向“國父”行禮是蔣介石為鞏固統(tǒng)治正當性的工具。高志鵬說,這個法案在上個會期就提出,遭到藍軍的阻擋,現(xiàn)在繼續(xù)推動。
孫中山,被所謂的民進黨普遍質(zhì)疑。
臺灣的泛藍陣營這幾年來一直試圖加強連接臺灣和孫中山的關(guān)系,例如臺灣的“中央銀行”也要發(fā)行紀念銀幣,但是距離上次發(fā)行“國父誕辰紀念銀幣”已經(jīng)隔了30年。
在國民黨黨內(nèi)都聽不到“國父遺教”“建國方略”,政治人物再也不提“孫文學說”甚至“三民主義”的時候,孫中山在臺灣還代表了什么呢?
“不要孫中山”的主張在臺灣雖招致批評,但也有市場。臺灣一知名主持人就網(wǎng)絡(luò)發(fā)文呼應(yīng)高志鵬:我上小學時就覺得掛陌生人的遺照很奇怪,看著很邪門。還有人開始向?qū)O中山雕像潑漆。支持民進黨的名嘴們也在電視節(jié)目上奇談怪論:領(lǐng)袖崇拜是封建余毒,掛遺像就是封建主義。誰看見過美國人向政治人物鞠躬?“廢除遺像就是標志從威權(quán)統(tǒng)治邁向民主政治,掃除威權(quán)時代貽害,還原真切歷史?!?/p>
高志鵬更是在行使自己的“質(zhì)詢權(quán)”時在“立法院”的孫中山遺像下?lián)P言:哪條法律規(guī)定要掛像?哪條規(guī)定孫中山是“國父”?尊崇孫中山是1940年國民黨中常會的決議,代表國民黨的認同,不代表國家認同,孫中山不適合作為偶像被崇拜。
高志鵬的邏輯代表民進黨的思維,即:“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孫中山,和臺灣2300萬人沒有關(guān)系,用不著崇敬。”民進黨籍的“立法院院長”蘇嘉全稱“這種討論”很健康,很有必要;同黨的“副院長”蔡其昌也表態(tài)支持。國民黨籍的一名女“立委”上臺質(zhì)詢時,邀請?zhí)K嘉全和她一起向議場懸掛的孫中山遺像鞠躬,被蘇拒絕。
但是,最關(guān)鍵的人物蔡英文一直沉默,眼見風波已引起社會反感,蔡英文拍板收網(wǎng),在2月底的內(nèi)部會議上指示“對于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zhàn)略思維”。其后,高志鵬的提案在“立法院”被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