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佛教史視閾下康僧會譯經之儒學化及其意義

2016-05-30 10:36張富春
中州學刊 2016年5期
關鍵詞:譯經

張富春 +

摘要:安世高譯經使中國佛學趨于獨立,但仍不離道術;支讖及其再傳弟子支謙譯經奠定了佛學依附玄學的基礎。康僧會譯經兼收眾長,借用儒家話語體系以儒釋佛,使佛教自覺服務于主流思想,有效地遏制了信眾與朝廷走向對立的可能,從而實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的新突破。自此,佛教開始公開、積極地向士大夫階層傳播。

關鍵詞:康僧會;譯經;六度集經

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5-0116-06

康僧會(?-280),三國時吳地名僧,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因父經商移交趾(今越南北部)。僧會生于漢地,“明解三藏,博覽六經”,曾云“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①可見其所治已非純粹佛學。關于康僧會及其譯經,一般佛教史著作均有所介紹,但限于體例難以深入;專題論文或作語言學研究,或作哲學研究,成果不菲。作哲學研究者多闡釋康氏佛學思想,代表性成果有杜繼文《略論康僧會佛教思想的特色》、韓國良《論東吳高僧康僧會的佛學貢獻》等。杜文認為康僧會以正心溝通佛教教義和孟子仁政思想,調和佛儒,變佛道為仁道,為佛教在中國傳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道路。韓文重在考察康僧會對印度佛教的漢化工作,認為康氏積極嘗試自上而下的傳教方式,用中國元氣論改造印度佛教四大成物說,自覺轉換印度佛教人性論為存有論,巧妙化解了儒佛思想矛盾。然而,僅通過闡釋康僧會佛學思想還不足以全面揭示其譯經的地位與影響。在佛教發(fā)展史上,康僧會譯《六度集經》首次大量使用儒家話語,將仁、孝、信等品格融入佛本生故事,著力塑造佛陀的仁君形象,有效地紓緩了佛教與儒家思想的對立,實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的新突破。本文擬基于《六度集經》文本的詳細解讀,以東漢三國佛教發(fā)展史為背景,立足佛教中國化進程,觀照康僧會譯經的儒學化及其佛教史意義。

一、東漢三國佛經翻譯的中國化歷程

兩漢之際,佛教初傳中土,此時業(yè)已成熟的儒道思想居于中國社會的主流地位。作為外來的異質文化,佛教欲立足中土,流布華夏,舍中國化而無他途。

《四十二章經》,是現(xiàn)存最早的漢譯佛經,所以能夠在后世廣泛流傳,原因即在于其高度中國化。首先,體例、內容與《孝經》相似。《歷代三寶記》卷四《譯經》“后漢四十二章經一卷”條引舊錄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十八章?!雹凇端氖陆洝酚卸в嘌?,撮要佛教大部經;《孝經》近二千字,總匯儒家六經典。二經均有導引入門、教化世俗的功用,而且《孝經》是一部流傳極廣的儒家經典,是朝廷以孝治天下的根基。因此,《四十二章經》先天具有了與中土民眾的親和力,而導引入門的性質又使之在后世極受佛教中人重視。其次,翻譯采用了中國式的譯寫。“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四十二章經》的翻譯性質是中國式的譯寫,或是中國式經抄,這種經抄因為有了《老子》和《孝經》的參照,形成了一種精煉宏大簡潔的特征,因而在相當?shù)某潭壬弦簿陀辛似浔旧肀毁x予的經典性?!雹邸端氖陆洝返淖g者借助道家的話語體系強化了佛道本是一家的親切感,消解了中土讀者對外來文化的陌生感以及由此而生的排斥感。這成為此后一段時期內佛經翻譯的不二法門。《四十二章經》初次譯出后,佛經翻譯或許闕如。逮至桓靈時,安世高、支婁迦讖相繼抵達洛陽,譯經的沉寂局面始得改變。

安世高通習漢語,譯經義理明晰,質文允正,《安般守意經》是其代表。經中屢屢出現(xiàn)的“道人”“行道”“無為”等詞,明示該經傳譯也是借用了道家的話語體系。“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安為清,般為凈,守為無,意名為,是清凈無為也”④等,見出譯者將佛教安般守意等同于道家無為。此經復將佛教經禪定修習而得神通混同中國固有的得道成仙,加之數(shù)息在形式上確與傳統(tǒng)的吐納養(yǎng)氣相類,安般因此成為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法。此外,安世高譯“無我”為“非身”,既便于承認靈魂的存在,使佛教輪回業(yè)報有了一個主體,又因應了中國傳統(tǒng)的鬼神觀念;譯“業(yè)報”為“宿命對”,將中國傳統(tǒng)的宿命論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說相比擬;“知身但氣所作,氣滅為空”⑤之“氣”也為純粹的中土概念。因此,安世高傳譯以《安般守意經》為代表的禪數(shù)學,使得“佛學在我國獨立而為道法之一大宗”⑥。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與安世高一起被梁啟超譽為“實譯業(yè)開山之祖”⑦。支讖譯經幾乎全屬大乘,影響最著者為《般若道行經》。該經也襲用了道家話語體系,如借助“本無”一詞,既迎合了道家思想,又批判了小乘佛教執(zhí)著佛所說法一切實有的觀點,否定其僵化的思想體系,宣講大乘一切皆空的義理。稍后,支謙改譯《大明度經》仍沿襲“本無”,至東晉則形成了般若學六家七宗中的本無宗。此外,支讖又以“自然”指代真如、真性及般若智慧,將大乘般若精神與道家文化相融合。“《道行經》用‘自然來說明‘本無、‘性空,這個概念無疑也是來自《老子》”,“可見這個概念之出現(xiàn)于漢譯佛經,也說明當時的佛教思想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和當時的思潮的烙印”。⑧幾乎與此經流行的同時,“自然”一詞廣泛地出現(xiàn)在時人的哲學著述中,成為魏晉玄學極為重要的概念。支讖及再傳弟子支謙譯經將般若與道家本無、自然相合,與玄學同流,下啟晉世般若學。

支謙,字恭明,月支人,生于河南,內外兼通,所治佛學已全然中國化。支謙繼承支讖所傳大乘般若思想,所譯《佛說慧印三昧經》把大乘宣揚眾生皆有的佛性神化為佛身,使佛教愈加思辨和世俗化;《佛說維摩詰經》則從般若理論與宗教實踐兩方面化解了佛教與世俗的對立,以在家菩薩維摩詰宣揚世間即出世間,抹殺在家與出家的界限,甚至在家高于出家;《太子瑞應本起經》是早期佛傳翻譯中質量較高的一部,也是最為流行的一部,與此經的另一譯本——東漢竺大力和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相較,支謙譯本文學色彩濃郁,譯風尚文尚簡,將佛陀塑造成了一個中國化的神人形象,非常適合中土人閱讀心理。

簡言之,康僧會以前,安世高傳譯小乘禪數(shù),融通佛教坐禪與道家無為養(yǎng)生、方仙道神仙方術,中國佛學因此趨于獨立,但仍依附于道術;支讖及其再傳弟子支謙傳譯大乘般若,以本無、自然溝通佛教般若智慧與老莊玄學,奠定了魏晉佛學擺脫道術轉依玄學的基礎。但是,佛教與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神學化儒家思想的矛盾依然存在。endprint

由老子而至黃老,由孔子而至讖緯,顯示出先秦儒道二家至西漢即與神仙方術混雜。哀帝時已傳入中國的佛教因應此風,屈附鬼神方術,佛陀與黃老一起廁身時人奉祀行列。永平八年(65),朝廷下詔令天下死罪皆可入縑贖罪。楚王劉英聞詔,即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拜見國相。國相上奏朝廷。明帝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絜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雹釀⒂⒁源耸阎疅o恐,遂大力交結方士,造作圖讖謀逆,最終致禍自殺。“楚獄遂至累年,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shù)?!雹馄渲凶圆环⒂⑺唤Y的方士,甚至不乏伊蒲塞、桑門。因為劉英案的慘酷,所以近百年后才又出現(xiàn)桓帝祀浮屠、老子的記載。

桓帝劉志好神仙事,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以祈福佑。雖仍視佛陀為神明,然佛教由此轉盛則實緣于桓帝?!白杂榔揭詠恚济耠m有習浮屠術者,而天子未之好;至帝,始篤好之。常躬自禱祠,由是其法浸盛,故楷言及之?!盉11延熹九年(166),襄楷自家詣闕上疏,云:“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盉12可見時人對佛教與黃老關系的理解,較明帝詔書所言更為顯豁。“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見出佛道一致同源,或為二者并祠的理論基礎。老子化胡說一出,中國人接受佛教的一大障礙遂得冰釋,佛經翻譯借助道家話語體系亦順理成章。佛陀與黃老共享祭祀,雖泯滅了佛教特質,但為其贏得了信徒。

獻帝時,下邳相笮融所為已具鮮明的佛教特色。笮融聚眾數(shù)百人歸依徐州牧陶謙后,因督漕運便利,截留廣陵、下邳、彭城三郡轉運物資,起佛寺,鑄佛像,課讀佛經?!懊吭》穑嘣O酒飯,布席于路,經數(shù)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盉13曹操攻陶謙時,笮融已匯聚男女萬人,馬三千匹。笮融率眾走廣陵,殺太守趙昱,放兵大掠;過秣陵,殺彭城相薛禮;過江奔豫章,殺郡守朱皓。笮融一路嗜殺成性,審其起佛寺等等行為,僅是招致民眾的手段。

楚王英謀逆,笮融聚眾嗜殺,顯示出在佛教信仰中國化的進程中,其信眾極有可能與官府走向對立??瞪畷g《六度集經》即重在解決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矛盾,紓緩與統(tǒng)治者的緊張關系,通過凸顯佛陀前生的仁孝品格,塑造佛陀的仁君形象,以示好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求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以佛陀仁道達成佛教仁政理想

仁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前云明帝詔書即謂“浮屠之仁祠”;釋迦文、竺大力等在《修行本起經》中譯作能仁,支謙在《太子瑞應本起經》中譯作能儒。不僅如此,支謙還不時地將儒家思想雜糅于所譯佛經中??瞪畷g《六度集經》光大此風,成功地將佛陀塑造為儒家色彩濃郁的仁君形象,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信眾走向與官府對立、沖突的可能?!读燃洝番F(xiàn)存八卷,以六度為綱收錄九十一則佛本生故事。六度中,布施度最能體現(xiàn)佛陀前生的仁?!安际┍娚?,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車馬舟輿,眾寶名珍,妻子國土,索即惠之?!盉14佛教與中土所云布施,區(qū)別在于妻子、國土也可布施?!赌沧永砘笳摗芳丛朴腥素焼柎朔N布施“悖禮”“悖德”“不孝、不仁”B15??瞪畷ㄟ^以儒釋佛,期冀盡可能地緩和佛教與中土傳統(tǒng)觀念的類似沖突。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云佛陀前生為貧窶尤困的菩薩,舍身投海喂大魚以救小魚,魂靈化作身長數(shù)里的鳣魚王。海邊有國大旱,民眾饑餓。鳣魚王自蕩其身游到岸邊,以使舉國民眾食己活命,又擔心命絕身腐不能食,故而忍痛數(shù)月以使其肉猶生。這是佛教特色的布施。大乘菩薩行舍身布施的悲情著實令人震顫!此宗教熱情,施于人,則與儒家舍身成仁相通;施于政,則與儒家仁政理想相通。接下來的情節(jié)便顯現(xiàn)出儒家色彩。鳣魚王的頭被人斫取,死后魂靈轉生為太子。此時國中仍然大旱,太子齋肅退食,頓首悔過,說:“民之不善,咎在我身,愿喪吾命,惠民雨澤。”日日哀慟,猶如至孝子遭遇圣父喪。太子精誠達于遠方,五百辟支佛來到國界。國王五體投地,稽首叩頭,涕泣而曰:“吾心穢行濁,不合三尊四恩之教,苦酷人民,罪當伐己。流被下劣,枯旱累載,黎庶饑饉,怨痛傷情,愿除民災,以禍罪我。”諸辟支佛謂王曰:“爾為仁君,慈惻仁惠,德齊帝釋,諸佛普知。今授汝福,慎無慽也。便疾勅民,皆令種谷?!盉16太子與國王隱然有商湯祈雨之跡:“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B17如此用語,加之故事中至孝、仁君、仁惠等詞的一再提示,顯見康氏雜糅儒佛的用心??瞪畷瓦@樣巧妙地將儒家的仁義觀念糅入佛教大乘的慈悲中,從而在佛本生故事中寄寓自己仁君、仁政的政治理想。

《忍辱度無極章第三》云菩薩為大國王,曰:“吾為人君,民饑者吾自饑,寒者即衣單?!盉18此處人君對民眾饑寒感同身受,實即孟子所謂人人皆有的惻隱之心?!恫际┒葻o極章第一》復云菩薩為大國王,每睹貧民就自責:“君貧德,民窮矣;君富德,民家足。今民貧,則吾貧矣。”B19則直接將君主德行與民眾貧富相關聯(lián)。和墨王本生故事說和墨國王,“王行仁平,愛民若子,正法治國,民無怨心”。和墨聞聽國內有貧人不勝窮困,一念之差而行盜竊,喟然長嘆,曰:“民之饑者即吾餓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庇衷唬骸拔釀菽芰顕鵁o貧者,民之苦樂在我而已?!盉20遂大赦其國,拿出所藏珍寶布施困乏,饑寒者給予衣食,疾病者給予藥物。此即孟子所謂“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B2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B22。國君由惻隱之心而自責德貧,由不忍人之心而致不忍人之政,佛教仁政愿景因此達成。如此這般,康僧會得以溝通孟子仁政思想與佛教慈悲濟世的教義,并在經中三致志焉。

為君之道在仁?!恫际┒葻o極章第一》長壽王本生故事說國王長壽生性仁惻,臣民無怨。鄰國貪王來犯,長壽曰:“若與之戰(zhàn),必傷民命,利己殘民,貪而不仁,吾不為也?!比撼脊陶?,復曰:“彼兵、吾民,皆天生育,重身惜命,誰不然哉?全己害民,賢者不為也。”群臣出曰:“斯天仁之君,不可失也。”欲違君命率兵拒賊。長壽謂太子長生曰:“彼貪吾國,懷毒而來。群臣以吾一人之身,欲殘民命。今吾委國,庶全天民。其義可乎?”于是父子棄國出城。與長壽相似,波耶王本生故事中的國王波耶以仁治國,“路無呼嗟,群生得所,國豐民熾,諸天嘆仁。”面對鄰國來犯,波耶亦曰:“吾寧去一世之命,不去大志。恕己安群生,蓋天之仁也?!币彩亲罱K選擇乘夜逾城入山。B23《忍辱度無極章第三》國王本生故事說菩薩為國王心懷仁惠,如同天地。其舅為異國國王,性情貪鄙無恥,興兵欲奪菩薩之國。菩薩群僚誓曰:“寧為天仁賤,不為豺狼貴也。”民曰:“寧為有道之畜,不為無道民矣?!逼兴_登臺觀軍,流淚涕泣,曰:“以吾一躬毀兆民之命,國亡難復,人身難獲,吾之遁邁,國境咸康,將誰有患乎?”遂與王后棄國逃亡。B24在這三個本生故事中,佛陀前生為人君即天仁,寧愿舍棄王位,也不忍陷民眾于戰(zhàn)火;群臣寧愿處天仁國君的賤位,也不愿做豺狼國君的高官;民眾寧愿做有道國君的畜牲,也不愿做無道國君的子民??瞪畷θ示?、仁政的追求,可謂強烈而鮮明。《戒度無極章第二》國王本生故事又明言:“殺彼全己,非佛仁道,吾不為也?!薄爸T佛以仁為三界上寶,吾寧殞軀命,不去仁道也?!盉25儒佛因此交融,仁政思想也因此有了以下獨特而深刻的佛教式表達。endprint

人獸之分在于心性仁慈與兇虐。因獸王是佛陀前身,故心懷仁慈如同古時圣賢;因人王為舍利弗、阿難等,故心尚豺狼之行。《布施度無極章第一》鹿王本生故事云菩薩為鹿王,目睹群鹿遭遇國王圍獵死傷甚多,徑自入國見國王,說鹿群愿每天推選一鹿供應王宮。后來有鹿應去王宮,但已身懷重胎,乞求鹿王分娩后再去。其次應去的那只鹿卻泣涕著說,自己還能活命片刻,現(xiàn)在還沒輪到自己去,如果輪到了雖死不恨。次日,鹿王到王宮去見掌管膳食的太官。廚人認出鹿王,上報國王。見到國王,鹿王如實回答,國王聽后愴然流淚,曰:“豈有畜獸懷天地之仁,殺身濟眾,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為人君,日殺眾生之命,肥澤己體。吾好兇虐,尚豺狼之行乎?獸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盉26與此相似,《精進度無極章第四》獼猴王本生故事中的國王,在聽完獼猴王愿舍命救眾獼猴的自陳后,也是仰天而嘆,曰:“蟲獸之長,殺身濟眾,有古賢之弘仁。吾為人君,豈能如乎?”B27此下另一鹿王本生故事則云,人王聽鹿王陳其本末后惻然流淚,曰:“爾為畜生,含乾坤之弘仁,毀命以濟眾;吾為人君,茍貪好殺,殘?zhí)焖??!笨匆娙郝固蝮侣雇鮿?chuàng)傷并到處采藥嚼碎敷在傷口上,再次為之抹淚,曰:“君以子愛育其眾,眾以親恩慕其君,為君之道可不仁乎?”B28這就不僅僅是感喟人君性好兇虐遠不如獸王殺身濟眾,而且感喟為君之道在仁。有了前面的反復鋪陳渲染,如此感嘆也是水到渠成?!睹鞫葻o極章第六》又借遮羅國太子之口明謂:“喻以佛教,為天牧民當行仁道?!盉29凸顯為君當行仁道乃佛所教誨。對于不仁國君即謂之豺狼。《戒度無極章第二》普明王經云:“(國君)若違仁從殘,即是犲狼之類矣。”又云:“犲狼不可育,無道不可君?!盉30

仁政目標是臣民無怨。前云長壽治國臣民無怨,波耶治國以仁路無呼嗟,和墨以佛教正法治國民無怨心,經中又有國王濕隨“治國以正,黎庶無怨”B31,圣王摩調“典四天下,心正行平,民無竊怨”B32等。仁政無怨也緣自儒家。《孝經》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盉33至此,康僧會的佛教仁政理想得以全面而完美的表述。

三、以孝道紓緩儒佛沖突

東漢魏晉乃至南北朝,沙門剃發(fā)、不娶妻的教規(guī)一直為中土人士所詬病??瞪畷ㄟ^把奉佛與孝道等相關聯(lián),有效緩和了此種沖突。

上文提到的圣王摩調,舍棄天上的生活,以魂神下世,為飛行皇帝,號曰南。南王志在教化,以佛明法正心治國,明勅宮中皇后貴人,令其奉八戒每月六齋,“一當慈惻,愛活眾生;二慎無盜,富者濟貧;三當執(zhí)貞,清凈守真;四當守信,言以佛教;五當盡孝,酒無歷口”。勅令群臣引領國中英杰之士以及黎民百姓:“人無尊卑,令奉六齋,玩讀八戒,帶之著身,日三諷誦;孝順父母,敬奉耆年,尊戴息心,令詣受經?!薄坝胁豁樆?,重徭役之,以其一家處于賢者五家之間,令五化一家,先順者賞,輔臣以賢不以貴族?!盉34南王治國可謂佛道儒交融:八戒六齋、沙門佛經,此為佛;執(zhí)貞、清凈、守真,此為道;正心、守信、盡孝,此為儒。較之此前譯經,守信、盡孝無疑是《六度集經》的特色所在,當然也是康僧會個人思想的反映。正心治國,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來;五化一家,與什伍鄉(xiāng)里制有關;輔臣以賢不以貴族,則是儒家“選賢與能”B35之意。此等教化法實具鮮明的中國特色?!毒M度無極章第四》殺龍濟一國經借菩薩伯叔之口明示治國的理想境地:“吾之本土,三尊化行,人懷十善,君仁臣忠,父義子孝,夫信婦貞,比門有賢,吾等將復誰化乎?”B36此上殺身濟賈人經亦云:“其國王服菩薩德,詣稟清化,君仁臣忠,率土持戒,家有孝子,國豐毒歇,黎庶欣欣,壽終生天,長離眾苦?!盉37康僧會以仁道貫通儒釋,使佛教三尊、十善與儒家仁義忠孝貞信融而為一,勾畫出佛化亦即仁道的理想境地。因此,仁之外,《六度集經》還著力彰揚忠孝、守信。

前面說國王長壽父子為保全民眾而棄國出城。其后,貪王以黃金千斤、錢千萬懸賞緝拿長壽。為救濟因窮困前來歸依自己的遠方國家的梵志,長壽返國以使梵志獲賞。貪王下令在四通八達的路口燒殺長壽,太子長生佯作賣柴站立父前。長壽仰天相囑:“違父遺誨,含兇懷毒,蘊于重怨,連禍萬載,非孝子矣。”“不替吾言,可謂孝矣?!遍L生違背父親臨終教誡,先為貪王臣子種菜,復為貪王廚監(jiān),再為貪王近臣,后陪貪王出獵。二人馳馬逐獸,與眾走失,在山中獨處三日。貪王饑困難耐,解下佩劍交給長生,枕著他的腿很快入睡。長生拔劍欲斬殺貪王,忽然憶起父親臨終遺訓,曰:“違父之教,為不孝矣。”如此三思父誡三釋劍,長生遂投劍,為仁父教誨而原諒了貪王。貪王也幡然悔過,說:“子之先君,高行純備,亡國不亡行,可謂上圣乎!子存親全行,可謂孝乎。”B38國王長壽舍國、舍身以求仁,長生終能遵守父親遺誨而成就孝行,可謂父仁子孝!

《六度集經》極力宣揚孝就有好報,睒子即因奉佛至孝死而復生?!度倘瓒葻o極章第三》云睒子在山澤中奉養(yǎng)年邁且雙目失明的父母。迦夷國王入山田獵,誤射死為二親汲水的睒子。國王痛悼不已,尋找到睒子父母,親自牽引他們來到睒子尸體處。其父母悲痛,仰頭哭喊:“天神地神,樹神水神,吾子睒者,奉佛信法,尊賢孝親,懷無外之弘仁,潤逮草木。”又說:“若子審奉佛至孝之誠,上聞天者,箭當拔出,重毒消滅,子獲生存,卒其至孝之行;子行不然,吾言不誠,遂當終沒,俱為灰土。”帝釋感動,從天而降對二人說:“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蹦慷帽樧訌突?,迦夷國王說:“奉佛至孝之德,乃至于斯。”遂命令從今以后,率土人民皆奉佛十德之善,修睒子至孝之行。B41故事反復渲染睒子所以死而復生,在于奉佛,在于至孝。

相反,不孝則有惡報。《布施度無極章第一》云:“夫逆之大,其有三矣:不遠群邪,招二世咎,斯一也;生不識親,而逆孝行,斯二也;恃勢殺親,毒向三尊,斯三也。懷斯三逆,其惡無蓋?!盉42有此三逆,惡報無盡?!督涠葻o極章第二》云智者彌蘭隨五百商人入海求寶,船被摩竭神魚撞壞,彌蘭騎著木板隨風漂到鼻摩地,登岸后依次見銀城、金城、水精城,彌蘭貪心不止,期望獲得更多的享樂、財寶,不成想最后來到鐵城。“即見其鬼,鬼名俱引,鐵輪烔然,走其頭上。守罪人鬼,取彼頭輪,著彌蘭頭上,腦流身燋?!盉43彌蘭即佛陀前身,因其奉佛以前,在母親沐浴后穿著新衣躺臥時,腳踩到了母親頭上,以此過失就遭受了在鐵城中火輪著頭六億歲的報應,若是三逆,報應之重自可想見;因四月八日持八關齋奉佛,而獲在三寶城中壽命巨億的福報;因出鐵城后孝順父母,親奉佛法僧,以守戒成就德行而最終成佛。如此說教,對于信眾自然有著極強的懲勸作用。endprint

仁孝之外,《六度集經》也宣揚守信。葉波國王濕隨太子須大拏,慈孝圣仁,誓愿普施,因將國寶白象施給仇國而為父王屏逐。出宮前,懇求施舍私財,用整整七天時間來救濟困乏之人;出宮路上,施馬、施車、施衣;入山修行,施子、施妻。由此一系列布施及經中所謂“吐言必信”、“當卒弘誓,慎無倦矣”、“欲成其弘誓之重任”、“終不恐懼而違弘誓矣”B45云云,可見須大拏布施也是既緣自仁心,又出于守信。《戒度無極章第二》云普明王“不懼喪身,恨毀吾信耳”B46,《精進度無極章第六》云九色鹿王“兇訛保國,不若守信之喪矣”、“王真信矣”B47。寧可喪身、喪國也不失信,更可見出佛陀前身守信的品格。

另外,在家庭倫理上,《六度集經》也明顯儒化。《明度無極章第六》云遮羅國國王王后無嗣,國王非常傷心,命令王后說:“爾歸女宗,以求有嗣之術,還吾不尤也?!盉48這顯然屬于“婦有七去”之“無子去”B49。天帝釋因為王后是自己前世的姐姐,就下臨人間,用器皿盛著果子遞給王后,說:“姊,爾吞斯果,必有圣嗣,將為世雄。若王有疑,以器示之。斯天王神器,明證之上者?!盉50夫妻異處,妻子懷孕,丈夫自然生疑?!度倘瓒葻o極章第三》云:“婦離所天,只行一宿,眾有疑望,豈況旬朔乎?還于爾宗,事合古儀。”B51此古儀或即中國的古儀。班昭《女誡》云:“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盉52妻子離開丈夫一宿就會讓人生疑,更何況是懷孕,故而此處特別強調王后可用天王神器作為吞果懷孕的明證。這自然也是在迎合中土民眾的心理。王后生下一男孩,即為太子。太子長大后娶鄰國女月光為妻,因太子貌丑陋,月光嚇得逃回娘家,月光父王責備月光說:“爾為人妃,若婿明愚、吉兇、好丑,厥由宿命,孰能禳之?”B53此意與班固《白虎通》卷十《嫁娶·妻不得去夫》所謂“夫有惡行,妻不得去者,地無去天之義也”B54相同,也就是俗語所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意。

毋庸置疑,以儒釋佛實為康僧會傳譯佛經的權變之法,其主旨終歸是以儒弘佛?!恫际┒葻o極章第一》所云“仙嘆不奉佛者,豈有斯仁乎”B55,睒子死而復生亦是緣自奉佛至孝,凡此種種,都是以奉佛為第一要義。因奉佛而有仁德、孝道,因奉佛而得福報。如上所言,康氏在經中屢屢強調這一點?!恫际┒葻o極經》云:“盡仁不殺,守清不盜,執(zhí)貞不犯他妻,奉信不欺,孝順不醉,持五戒,月六齋,其福巍巍,勝維藍布施萬種名物及飯賢圣,甚為難算矣?!盉56康僧會將儒家仁、貞、信、孝融入佛教五戒中,以神道設教,使佛教自覺地服務于中國社會上層建筑,為其向上層社會傳播奠定了基礎,促成了兩晉南北朝佛教的大發(fā)展。同時,康僧會以儒釋佛對其后陶謙之等改革道教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注釋

①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中華書局,1992年,第15頁、第17頁。

②高楠順次郎等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卷,(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34年,第49頁。

③傅惠生:《論〈四十二章經〉譯文的歷史經典性》,《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6期。

④⑤高楠順次郎等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卷,(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34年,第164、169頁。

⑥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67頁。

⑦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翻譯文學與佛典》,中華書局,1989年,第155頁。

⑧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356頁。

⑨⑩范曄撰:《后漢書》卷四十二《楚王英》,中華書局,1965年,第1428—1429、1430頁。

B1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五十五《孝桓皇帝中》,中華書局,1956年,第1793頁。

B12范曄撰:《后漢書》卷三十下《襄楷》,中華書局,1965年,第1082—1083頁。

B13陳壽撰:《三國志》卷四十九《劉繇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1185頁。

B14B15B16B18B19B20B23B24B25B26B27B28B29B30B31B32B34B36B37B38B39B41B42B43B44B45B46B47B48B50B51B53B55B56高楠順次郎等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卷,(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34年,第1、3—4、2、30、2、11、5—6、26、18、12、32、32—33、47、22、7、48、48—49、37、36、5—6、18、24—25、14、21、1、8—11、22、33、46、46、27、47、4、12頁。

B17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第122—123頁。

B21《孟子·離婁章句下》,阮元??蹋骸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第2731頁。

B22《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腥A書局,1980年,第2690頁。

B33《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阮元??蹋骸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第2545頁。

B35《禮記·禮運第九》,阮元??蹋骸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第1414頁。

B40《孝經·諫諍章第十五》,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558頁。

B49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卷十三《本命第八十》,中華書局,1983年,第255頁。

B52范曄撰:《后漢書》卷八十四《班昭》,中華書局,1965年,第2790頁。

B54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第467頁。

責任編輯:王軻endprint

猜你喜歡
譯經
東漢譯經中復音虛詞的研究
中古漢語口語化程度差異的雙音化表現(xiàn)
——以《拾遺記》和竺曇無蘭譯經為例
譯經用字與譯經詞語新釋
譯經與元魏齊周隋佛學演進之關系探析
魏晉南北朝佛經譯師分布考
佛經翻譯之階段性及其特點
重估施護譯經的價值與意義*
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