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關鍵詞】 作文教學;素材;挖掘;角度;內涵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122—01
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挖課本內容,積累材料,指導學生借用課本中的材料證明自己文章的觀點,會寫出上乘之作。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幾個材料一個角度考慮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可以從諸多方面提煉運用該文素材。1.從繆賢推薦藺相如的角度考慮, 繆賢有慧眼識才的眼光,他從藺相如勸自己別“亡趙走燕”的事件中,看到藺相如是個人才,便在事關趙國國家尊嚴而君臣又束手無措的情況下,不惜公開“隱私”,挺身而出,推薦藺相如承擔出使重任。藺相如果然有膽有識,不辱使命。2.從藺相如角度考慮,他有遠見卓識,眼光非凡。當繆賢想應燕王之邀棄趙走燕時,藺相如勸導繆賢:勢力小的燕國怕勢力強的趙國,結果只能是燕縛他還趙,不如不去??娰t聽從了藺相如的建議,才免遭殺身之禍。3.在完璧歸趙故事中探尋藺相如無人可比的眼光。他根據趙弱秦強的現(xiàn)實,提出了“寧許之而負秦屈”的主張,并毅然出使。當他將和氏璧呈給秦王時,敏銳地覺察出秦王不會兌現(xiàn)諾言,便設計要回了和氏璧歸趙。4.從藺相如處理與廉頗的關系角度考慮,藺相如是有眼光的。面對廉頗負氣尋釁,貶損自己;他深深地知道“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的道理,知道這樣做與己與國都不利,因而處處忍讓,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從而使廉頗幡然醒悟,負荊請罪,將相合歡,使強秦不敢虎視趙國。
《 報任安書》一文中,司馬遷有參透人生意義價值的眼光。在李陵事件的牽連中,他可以選擇節(jié)氣般的死亡,但他認識到這只會使他的人生“輕于鴻毛”,毫無意義,而他的歷史巨著“草創(chuàng)未定”,他不能死。于是,他選擇了接受奇恥大辱的宮刑,并且沒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于是便發(fā)憤著述,嘔心瀝血,筆耕不輟。終于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巨著 《史記》,他的成就光照日月,他生命的價值‘重于泰山.眼光可謂超群。
《屈原列傳》一文中,屈原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具有民本思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憂心于人民,忠貞于君王,致力于楚國的強大。于是,有革除弊政的提議, 有締交齊國共同抗秦的正確主張,有殺張儀絕后患的呼聲。但昏憒無能的楚懷王卻聽信讒言,疏遠他;子蘭之流,又力勸懷王和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xiāng)。屈原的眼光豈能是群小所能及。他雖被頃襄王罷黜,仍心系楚國,胸懷天下,沉汩羅前還擔憂著“舉世混濁”,“眾人皆醉”。始終堅守自己的心靈操守,一貫超凡脫俗的眼光,使他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幟。
二、一個材料幾個角度挖掘
有些選文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也就探究出了該材料可以用來論證的幾個觀點。比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文中,當寫到:“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它啟示我們:平坦之地只能看到平常之景,想要看到“奇?zhèn)ァ⒐骞址浅V^”,就要到“險遠”處。于是寫“努力”“追求高遠”“眼光”等立意的作文就可以用到該文材料了。其次,文中還提到他與四位朋友去游褒禪山的一個山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本來還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說“不出,火且盡”,結果,大家都退出了。退出之后才發(fā)現(xiàn),“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他十分后悔盲從。盲從則是可悲的行為,要想不盲從,就得有自信。自信是一種良好的素質,它有助于事業(yè)的成功。于是寫“自信”、“盲從”、“追求”“成功”等立意的作文就可以引用該文了。其三,文中還提到王安石在游褒禪山時,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意思是人有遠大的志向,還得有真才實學,最好還獲得某些幫助,或者良好機遇。志、力、物三者,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的三大要素。于是寫成功的要素”“志、力、物”或“成功需要綜合素質” 等話題的作文就可引用本文材料。其四,文中結尾總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言外之意,有調查才有發(fā)言權,不經調查而道聽途說,或瞎指揮,肯定誤事。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命名的來由,“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雖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為就值得贊揚。這樣在寫“調查研究”“科學態(tài)度”等立意的作文就可用到該材料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