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秋紅
[摘 要] 為了探討體驗式心理健康課的實效性,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比較體驗式教學和傳統(tǒng)式教學對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結(jié)果表明,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比傳統(tǒng)心理教學課更有效,以活動體驗為主的心理健康教學能顯著降低高職新生心理健康量表軀體化、焦慮、自卑、抑郁、社交退縮、社交攻擊、依賴、偏執(zhí)、沖動、精神病傾向十個因子,提高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guān) 鍵 詞] 高職新生;體驗式教學;心理健康水平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1-0011-03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技術(shù)技能型人才,而心理健康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主要途徑。但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仍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重灌輸、輕體驗,忽略了目前教育對象主要為“95后”的大學生,他們更樂于表達,更有主見,對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感到厭倦。另外高職學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學生的特點,即尚未從應試教育的“失敗陰影”中走出來,自信心不足,大部分學生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探索一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為了探討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以我院2016級電氣工程與信息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比較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和傳統(tǒng)式教學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探索和完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為將來順利走上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對象與方法
(一)被試
2015年9月~2016年12月,選取2016級電氣工程與信息系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90份進行前測,篩選無效問卷和心理異常的問卷14份。對照班和實驗班干預人數(shù)各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信效度較高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由鄭日昌等人于2005年編制,由104個項目組成,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偏執(zhí)、自卑、強迫、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依賴、沖動、精神病、說謊13個分量表,專門用于評估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三)研究方法
采用實驗的方法對實驗組成員采用體驗式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教學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角色扮演、視頻教學、心理游戲等,對照組則按傳統(tǒng)理論講授為主的形式教學。兩組學生均接受前測、后測兩次測驗。為了控制額外變量,結(jié)合高職學生特點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照組和實驗組均采用同樣主題內(nèi)容進行干預,涉及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與挫折應對、戀愛與性心理、人格塑造、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等十二個主題,并且授課學時一致,均為24課時。
(四)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9.0作統(tǒng)計分析:運用T檢驗處理和分析樣本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研究結(jié)果
對兩組在體驗式教學前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變化進行T檢驗,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9個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焦慮、偏執(zhí)、社交攻擊3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的心理健康程度上基本上是同質(zhì)。教學后T檢驗表明,兩組在軀體化、自卑、抑郁、社交退縮、偏執(zhí)、沖動、依賴、精神病傾向8個因子上實驗組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具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焦慮、社交攻擊這兩個因子得分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沒有達到顯著的兩個因子上,實驗組的均值也比對照組要低,這表明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后心理健康狀況比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也就是說以活動體驗為主的心理健康課比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課更有效。
對兩組各自前后測T檢驗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在經(jīng)過體驗式心理課堂教學后,在性心理障礙和強迫兩個因子上,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P<0.01),在其他因子上,差異極其顯著(P<0.05),這說明干預有效,三個月的體驗式心理健康課短期內(nèi)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照組前后測的量表得分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在進行以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健康課后,對照組在12個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性心理障礙、沖動、強迫這3個因子上有所改善,但是改善還達不到統(tǒng)計學水平,說明對照組即以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健康課程在一個學期的上課后并沒有達到明顯效果??梢?,以活動體驗為主的心理健康課能提高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的水平,體驗式心理健康課比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健康課程更有效。
三、討論
(一)體驗式心理健康課能提高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從實驗組的前后測對比結(jié)果來看,經(jīng)體驗式心理健康課干預后,實驗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軀體化、焦慮、自卑、抑郁、社交退縮、社交攻擊、依賴、偏執(zhí)、沖動、精神病傾向這十個因子上有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在性心理障礙和強迫兩個因子上有顯著效果。在實驗前,實驗組除了在強迫、沖動、精神病傾向這三個因子上分數(shù)低于全國常模水平外,其余九個因子分數(shù)都高于常模,在實驗后,十二個因子分數(shù)都低于常模水平。這表明體驗式心理健康課能在短期內(nèi)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無關(guān)緊要的課程,部分老師也照本宣科,再加上師資力量良莠不齊,課時及教學資源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都只開設了心理健康的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不能保證讓每一名大學生都能得到心理健康課程的輔導,更別提對課程改革融入體驗式教學了。所以在高職院校開展體驗式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很有必要,不但能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更能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與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健康課程比較,體驗式心理健康課更有效
從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后測結(jié)果來看,實驗組后測在十二個因子上都顯著高于前測,對照組的前后測在十二個因子上差異都不顯著。盡管前測中,實驗組均值高于對照組,且三個因子差異顯著,但在后測中發(fā)現(xiàn),實驗組十二個因子都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在三個月的教學里,傳統(tǒng)教學的心理健康課程并沒有達到顯著的效果,而體驗式心理健康課明顯很有效。經(jīng)過對湘潭幾所高職院校的實際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大部分沒有設置心理健康教研室,以大班教學,教師講授灌輸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并不受大多學生的喜歡,大多學生都是抱著拿學分的態(tài)度來上課。實驗組采取的是體驗式心理健康課,其優(yōu)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具有活動性、趣味性、體驗性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加活動體驗、感悟分享、整合運用,認識自己,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也更喜歡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模式。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與傳統(tǒng)的心理課程相比,以活動體驗為主的心理健康課更有效,不但關(guān)注知識獲得,更關(guān)注學生的感受,能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踐于行,更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課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不斷提升授課教師的個人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
在開展體驗式教學中,需授課教師不斷學習與提升。改變教師為主講的方式,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并設計不同的體驗式教學情境,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將知識傳授、活動體驗、行為訓練融為一體,充當活動的引導者,促進師生與生生互動。
2.重視體驗的分享、討論和總結(jié)
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要明確主題活動的意義所在,注重體驗的分享、討論和總結(jié),教師在學生的分享中也可以適當表露自己的一些感受,使教學氣氛更加活躍,最后針對學生分享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解釋和總結(jié),將感性的內(nèi)容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使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內(nèi)化、整合、提升。一般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是最難忘的,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中使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師生積極互動,不但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
四、結(jié)論
本研究表明,在高職院校開設以活動體驗為主的心理健康必修課能提高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體驗式心理健康課比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課更有效,教學效果更好,應在今后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鄧麗芳.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
[2]閆蕾,吳佳男,丁慶如.體驗式心理健康課對高職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6,16(1).
[3]高曉露.心理輔導活動課對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干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