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孫秦
作為教師,難免有過這樣的困惑:我們精心設計和用心打造的教育有時收獲甚少,甚至背道而馳。林格先生用平白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卓越的思想在《教育是沒有用的——回歸教育的本質》一書中,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另一種美德 —— “柔弱”。
老子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p>
意思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渾身是軟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著的時候,非常細膩,死了才干枯。所以說,堅硬的東西往往是死了的東西,活著的,反而是柔弱的東西。同樣教育也是如此,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教育,應該是“柔弱”的。
正如林格先生在書中所說:“要孩子的心靈樂于依靠,教育者應有一個美德——讓自己變得柔弱起來。只有自己的內心變得柔弱,才能縮短孩子的心靈與你的心靈之間的距離,才能把話說到孩子的心里去?!?/p>
這里的“柔弱”有兩層含義,一是柔軟,即作為教育者,放下自我,使自己的內心變得柔軟,讓孩子的心靈愿意靠近;二是示弱,敢于“裝傻”,勇于做“后知后覺者”,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非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才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上前及時制止,同時讓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了解情況后,他回到辦公室,發(fā)現(xiàn)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于是,陶行知便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苯又?,又掏出一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經(jīng)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么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這時,陶行知掏出了第四顆糖,說道:“你已經(jīng)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p>
“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溫暖,在心靈的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碧障壬且匀彳浀男貞?,輕而易舉地感化了學生的心,圓滿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讓每一個教育者都受益匪淺:想要教育一個人,首先要樹立平等的心態(tài),寬容的胸懷。凌駕他人之上,對立斥責只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成效,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柔和的氣息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
諸如用酒精消毒,濃度太高,反而會形成屏障阻止后續(xù)的酒精滲入,消毒效果不佳。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酒精的濃度調得柔和些,使之滲透進去,方能達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教育也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錯誤,不妨柔和處理,也許效果會更佳。
不僅如此,適時的示弱有時也會使教育事半功倍。一次研討活動,兩位老師執(zhí)教同一篇課文,教學思路大致相同。
第一個上課的是位語言素養(yǎng)極高的年輕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辭藻華美,文采飛揚,尤其那抑揚頓挫的配樂朗讀,更是贏得聽課師生的掌聲一片,可是課堂上學生卻表現(xiàn)平平,主動參與極少。智者形象的老師極大地壓制了學生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讓我們始料未及。
另一位老師稍許年長,普通話里夾雜些地方方言,課堂上惜字如金,遇到難點,就把問題推給學生。學生讀文、提問、交流,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此朴掴g卻十分智慧的引導,極大地凸顯了學習的主體,整節(jié)課該老師言簡意賅,四兩撥千斤,卻能極好地突破教學難點。
好問、好說是孩子的天性,縱觀這兩位老師,第一位老師過多的自我表現(xiàn)無情地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第二位老師說得少,卻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嘴巴的品質是耳朵培養(yǎng)出來的。教育專家蘭海曾說過:“當孩子面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的時候,他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學習這個無所不能的人,追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另一個選擇就是什么都不做,因為這個人什么都能做!”
因此,課堂中的師者形象不宜過于凸顯放大,而應適度柔弱,適時退隱,不與學生“搶風頭”,不與學生“爭鏡頭”,把“舞臺”留給學生,把煥發(fā)精彩的機會讓給學生。而事實也往往證明,適度示弱,低調地與學生合作探討,不僅不會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望,反而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把話真正說到孩子的心里去。
教育之道,道在心靈。林格先生認為:“要讓孩子敞開心靈,教育者自己必須變得柔弱起來?!闭嬲慕逃粌H僅是講道理、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能承擔后果、應對變故、改善自身和環(huán)境的人。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打開教育的另一種視野——以柔軟的胸懷、示弱的美德,傳遞尊重與信任,彼此感應心靈,讓教育真正地發(fā)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