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 郭長文
摘 要:著眼于力學課程的系統(tǒng)學習,分析了現(xiàn)行受力分析教學的弊端,在此基礎上,適當調(diào)整某些知識點的教學順序,加深薄弱知識點的認識,同時在實例教學中講清楚與中學、與大學物理中受力分析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講清楚“分布力”,并講清楚現(xiàn)在能解決的注意點和今后才能解決的注意點。
關(guān)鍵詞:受力分析 分布力 摩擦力 簡化 教學注意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c)-0090-02
受力分析是深入學習力學課程的基礎。它看似簡單,但卻很難不出錯誤,學生完全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究其原因有以下3條:首先,學生從中學開始接觸簡單的受力分析,直至大學物理仍繼續(xù)學習,如果仍作為新內(nèi)容出現(xiàn)在理論力學中,學生往往認為是以往知識點的重復學習,會忽略課程之間的區(qū)別,采用以往的學習方式處理問題,學習效率很低;其次,受力分析不僅與靜力學內(nèi)容相關(guān),與運動學、動力學也有密切聯(lián)系,涉及面甚廣,僅在一個章節(jié)介紹,總感覺講不透徹;最后,現(xiàn)有的教材先講受力分析,后引入“力偶”“分布力簡化”概念,學生很容易在受力圖中忽略掉“力偶”,也容易造成所受的力都是“集中力”的錯覺。
受力分析沒有掌握好,會影響摩擦力和摩擦角的深入理解、對動力學的分析,甚至會影響到材料力學中的內(nèi)力和應力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有必要提高此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率。
1 理論力學課程的定位
受力分析貫穿整個力學課程的學習,前期有中學和大學物理課程,后有材料力學等其他后續(xù)課程,理論力學處于“中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先前的力學知識為基礎,又有區(qū)別于物理課的新內(nèi)容。物理課研究對象為質(zhì)點或做平動的剛體,不考慮物體的形狀與尺寸。而理論力學研究對象是需要考慮形狀和尺寸的剛體。因此,理論力學中的“力”一般是分布力,但這些分布力在一定條件下等效為一個“集中力”。
2 小范圍調(diào)整教學順序
筆者在教學伊始,先介紹“力”,緊接著引入“力偶”,在課程一開始就植入“力偶”這一重要元素;在靜力學公理后,隨即介紹“力的平移定理”,掌握等效簡化的基礎知識,達到 “先入為主”的效果。
3 具體案例,突出教學注意點
重量為的均質(zhì)物體放置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并用柔繩系在中心處,繩的另一端繞過滑輪系一重量為的重物,如圖1所示,不計繩子與滑輪的質(zhì)量,試分析各物體的受力。
解:首先,將重物從約束中分離出來,使它成為隔離體,在質(zhì)心受到重力的作用,在懸掛點處受到繩子的拉力作用,受力如圖2(a)所示。這里的教學注意點是:這個重物的受力分析與物理課沒有區(qū)別,因為它做平動,可以看成質(zhì)點。
其次,將滑輪和與其接觸的一段繩子作為一個整體,從約束中分離出來成為隔離體,滑輪的輪心受到銷釘?shù)募s束力作用,其約束反力可分解為水平和垂直的兩個分力和,繩子的拉力分別為和,受力如圖2(b)所示。這里需要講清楚的注意點是:和,和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系統(tǒng)的運動狀況不清楚,這里的和一般是不相等的,只有輪做勻速運動時,兩力才相等,在動力學中就可以理解原因了。
再次,研究滑輪,輪心處有約束反力和,繩子對滑輪的約束力應該是壓力和摩擦力,但繩子與滑輪連續(xù)接觸,因此它們都是分布力,其中分布摩擦力沿著滑輪的切線,分布壓力的方向指向輪心,受力如圖2(c)所示。這里的教學注意點是:摩擦力的作用方向,需要根據(jù)系統(tǒng)的實際運動情況確定,在此題中,因沒有說明系統(tǒng)是如何運動的,所以摩擦力畫成哪個方向都算是正確的;滑輪在輪心受到銷釘處約束力也是分布力,類似于圖2(c)中的分布壓力,可以用力的平移定理簡化為一個力,可以用一個大小和方向都未知的力表示,也可以用兩個正交分力表示,如圖2(b)所示。
最后,研究物塊,將它從周圍約束中分離出來,使它成為隔離體。在物體的中心點處受到重力和繩子的拉力作用,因考慮尺寸,物體與地面接觸面的受力是分布力,如圖3(a)所示,根據(jù)力的等效可簡化為平行于接觸面的和垂直于接觸面,如圖3(b)所示。這里的教學注意點是:是摩擦力,因系統(tǒng)的運動狀況沒有說明,所以摩擦力畫成哪個方向都算是正確的;是支持力,其作用線并非一定通過質(zhì)心,作用線的具體位置還要取決于系統(tǒng)的運動狀況,學完動力學就可處理了。
4 結(jié)語
通過此例題,旨在重點說明理論力學中的力為“分布力”,這樣在理解摩擦力和摩擦角時就不會有誤區(qū),更容易掌握材料力學中的應力分布規(guī)律;同時通過物理知識得知重力過重心,說明分布力在一定條件下可簡化為“集中力”。同時,受力分析貫穿整個力學課程,可根據(jù)學習情況,先講清楚一些問題,再提出一些今后要講清楚的問題,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理論力學教研組.理論力學[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俊峰.我怎樣講受力分析[J].力學與實踐,2005(25):68-69.
[3] 蘇振超,薛艷霞.論理論力學中摩擦力和摩擦角的引入[J].力學與實踐,2012(3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