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
2011年元旦,南京女白領(lǐng)陳怡姍逛街時,路過南京大學(xué)的西門,看到有很多人在擺地攤。前來“掃攤”的多是大學(xué)生、住在附近或在附近工作的白領(lǐng)。陳怡姍靈機一動:不如自己也趁晚上和周末來擺地攤吧?
初次練攤
初次練攤,沒有膽量叫賣,陳怡姍只賣出兩件小飾品,進賬才30元錢。次日,她再接再厲再次擺攤。令她不解的是,有幾個買家在付款時,都會將錢塞進她的手心,要她仔細摸摸。后來來了一對情侶。女孩看中了一個手鏈但嫌貴,男孩小聲對女孩說:“貴就貴點吧,就當(dāng)獻愛心了!”陳怡姍才恍然大悟,她戴著墨鏡,顧客把她當(dāng)盲人了!這晚回到家,陳怡姍一盤算,進賬100多元錢。她心想,照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她的庫存就會售罄。
擺地攤也有生意經(jīng)
慢慢地,陳怡姍悟出了一些生意經(jīng)。比如:地攤競爭也很激烈,要想吸引顧客,就得有獨特的商品。陳怡姍想到曾去云南旅游時,留過一位傣族飾品小店店主阿強的電話,于是便與他聯(lián)系,訂購了50件傣族飾品。沒想到,這些造型獨特、個性鮮明的傣族飾品,一擺上地攤,就受到不少女孩的追捧,不到一個星期就銷售一空。
細心的陳怡姍發(fā)現(xiàn),來買這些飾品的都是年輕一族,他們追求個性、熱愛新鮮、崇拜時尚,于是她決定投其所好做生意。
此后,陳怡姍每天下班出攤時,都要換上衛(wèi)衣、仔褲和板鞋,戴上一頂棒球帽。她這副90后的裝扮,拉近了與顧客的距離。休息時間,她買來大量時尚雜志,捕捉當(dāng)季最流行風(fēng)向,根據(jù)時尚雜志的“指點”去進貨。比如,《昕薇》雜志介紹流行鉛筆褲時,她就會出售與之相配的腰帶和背帶。陳怡姍緊跟潮流風(fēng)向擺地攤,使她的生意越發(fā)紅火。
開“分店”也有技巧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陳怡姍發(fā)現(xiàn)地攤?cè)萘坑邢?,許多貨品擺放在一起,既不方便展示,又容易“自相殘殺”。于是,她開始尋思開“地攤分店”。
2012年1月,陳怡姍把地攤分為飾品、包包和衣服3個攤位,并請了兩個在校女大學(xué)生兼職。除去人工和其他費用,每個地攤每月可獲利4000多元。
然而,很快陳怡姍就郁悶地發(fā)現(xiàn),每當(dāng)她利用自己掌握的時尚資訊引進新貨時,其他攤位便會紛紛模仿。正在她為此焦慮時,公司組織了一場營銷講座,講座中談到的“防御性進攻”案例對她產(chǎn)生了啟發(fā)。
陳怡姍仿照案例,將生意最好的飾品攤位在街頭、街中和街尾各開一家。街頭那家,故意將價格開得比中間高20%,顧客詢問價格后覺得貴,通常會走開。等她們走到第二家時,發(fā)現(xiàn)價格比第一家便宜很多,便會亳不猶豫地購買。即使錯過了第二家的顧客,陳怡姍在街尾的第三家攤位也能將她們“一網(wǎng)打盡”。
在這種策略下,陳怡姍發(fā)現(xiàn)收入比原來的一個攤位的3倍還要高。加上包包和衣服這兩個攤位,陳怡姍一個月凈賺超過15000元錢。
陳怡姍獨特的經(jīng)營方式,逐漸使她在地攤市場“殺出一條血路”,贏得了固定的顧客群。見此,陳怡姍決定建立個人品牌。2012年4月,在大學(xué)同學(xué)的介紹下,陳怡姍認識了一位在廣告公司專畫手繪漫畫的小鋒。陳怡姍與小鋒簽訂合同,小鋒則為她獨家提供個性化的手繪T恤。這些個性獨特的手繪T恤,拿到地攤上出售,再次引發(fā)購買狂潮。陳怡姍趁熱打鐵,又與一個85后小伙子簽訂合同,獨家訂制他的個性手鏈……
獨特的商品總能成為搶手貨。到2013年初,陳怡姍的地攤已經(jīng)“裂變”為8個,分別分布在南京大學(xué)西門、鼓樓、莫愁湖等地,每個月能為她帶來近5萬元的純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