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有立論和駁論之分。所謂駁論,就是批駁他人的言論或觀點。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邊破邊立,在批駁他人觀點的同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以便徹底駁倒對方。寫這類文章的一般思路是:列舉現(xiàn)象—分析弊端—探究根源—指出方法。
同學們都學過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這就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文中,魯迅從國人繼承文化遺產(chǎn)時的兩種態(tài)度——“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表現(xiàn)入手,揭示了這兩種態(tài)度帶來的危害,再探究了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表達了面對外來文化時應有的態(tài)度:占有、挑選和創(chuàng)造。下面我們來探析下《拿來主義》的行文思路,學習如何寫好駁論文。
第一步,是列舉現(xiàn)象。在文章的開頭,魯迅選取了“送去主義”的典型事例,如學藝上“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等,為下面的批駁樹立“靶子”。
第二步,是分析弊端。主要是對“送去主義”的危害作深入剖析,如“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據(jù)此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質(zhì):資源是有限的,一味地送去必然會造成資源枯竭,貽害子孫,以此提醒人們不能被假象所蒙騙。
第三步,是探究根源。現(xiàn)象擺出來了,弊端也分析了,接下來就要找出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這是議論的深入。“一味地送去”的原因是“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聯(lián)系實際,既分析了現(xiàn)象,也推進深化了議論。
第二、第三步是以“駁”為主,第四步則是指出方法:“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使“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在前幾步議論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結(jié)論水到渠成,既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行文思路如圖1所示。
從圖示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駁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與結(jié)構,這種結(jié)構很適合大家借鑒學習,在同學們的作文中也經(jīng)常見到。當然,這種基本思路也會有一些變式,比如“分析弊端”可以變?yōu)椤胺瘩g觀點”等。
1991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闡述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觀點的看法,在滿分作文《近墨者未必黑》(見本刊第23頁)中,作者先用簡明的語言擺出現(xiàn)象——“古訓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句話在今天仍然被許多人作為交友或處事的標準”,并提出質(zhì)疑——“近墨者就一定會黑嗎?我認為未必是這樣”。
接著,作者用“玲瓏剔透的美玉總是產(chǎn)于亂石之中”“千年稀有的靈芝總是與雜草為伍”“價值不菲的黃金總是藏身于沙礫之中”進行類比,形象地批駁了“近墨者一定黑”的觀點。
之后,作者又運用對比論證來探究“近墨”是否變“黑”的根源因素。將“近墨”而“黑”的李陵與“近墨”未“黑”的蘇武、屈原、吳玉章、??死姿固氐热诉M行對比,指出“近墨”是否“黑”的根源取決于個人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也將“近墨者未必黑”的觀點“立”了起來。
最后在“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無論環(huán)境優(yōu)越或是惡劣,都無法影響自己去發(fā)光、發(fā)熱。因為——近墨者未必黑”的議論中歸結(jié)全文,提出做到“近墨者不黑”的方法,既照應了全文的論證,也樹立了自己的觀點。
全文從現(xiàn)象著手,多方舉證,在分析中探根源、找方法,有力地批駁了“近墨者一定黑”的觀點。從提綱來看,思路一目了然,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