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魚水情”恐怕是魚與水之間一個永恒的情感命題。然而這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也有不在水里生活的魚類。
肺魚分布在澳洲、美洲、非洲,除了鰓的呼吸功能與其他魚沒有什么兩樣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本領,能從大氣中吸進空氣,經它們的腸道進入鰾內。
肺魚的鰾與眾不同——具有肺的構造與功能,鰾的內部血管網絡縱橫交織,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氣體代謝工程就在這肺一樣的魚鰾中進行。
由于肺魚的長住環(huán)境是雜草叢生的池塘,因此,它并不是時時刻刻都用“肺”呼吸,一旦棲息地的水質發(fā)生變化或水塘干涸,它們的“肺”就派上用場了。這種適應環(huán)境不斷變化的應變能力是自然界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客觀反映,而肺魚則正是生存競爭中的強者。
非洲熱帶雨林的氣候具有雨季和旱季涇渭分明的特征。在那里生存的肺魚在旱季到來、水源干枯的時候,就將自身藏匿在淤泥之中。它們巧妙地在淤泥中構筑一間“獨善其身”的“泥屋”,僅在相應的地方開一個呼吸孔。它們就這樣使身體始終保持濕潤,在“泥屋”中養(yǎng)精蓄銳。數月后,雨季來臨,“泥屋”便會在雨水的浸涮下土崩瓦解,肺魚結束了“休眠”狀態(tài),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有人曾在旱季將非洲肺魚連同它的“泥屋”整體遷徙到歐洲大陸。經溫水浸潤后,肺魚居然從“泥屋”的廢墟中復活了,并在一只魚缸里生活了好幾年。
沖涮下土崩瓦解,肺魚結束了“休眠”狀態(tài),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有人曾在旱季將非洲肺魚連同它的“泥屋”整體遷徙到歐洲大陸。經溫水浸潤后,肺魚居然從“泥屋”的廢墟中復活了,并在一只魚缸里生活了好幾年。
攀鱸是在印度、緬甸和菲律賓群島分布的一種魚,遇到干旱季節(jié),它們也能在淤泥中棲息度日,倘若干旱曠日持久,它們不會在泥中耐受煎熬,而會去開辟新的生存領地。
它們借助于自身的胸鰭和鰓蓋上的銳利鉤刺在陸地上艱難地行走。攀鱸的鰓邊長著兩個腔室(動物學上稱之為“迷路”),腔室內部布滿了微血管網絡,吸入的空氣在腔室中分離出來氧氣,通過微血管壁滲入血液中,保證了攀鱸在陸地上的生存供氧。
印尼爪哇島海域里的一種熱帶魚——跳彈涂魚,它們也能在水外尋求生存空間。跳彈涂魚總是眷戀著生長在淺海水域的紅樹灌木。漲潮時,它們與紅樹的根基同在水中休養(yǎng)生息;退潮時,紅樹樹根深露出水面,它們也就離開了水,又跳又蹦地捉食昆蟲和無脊椎動物。
它之所以能長時間在水外生活,是由于它們鰓前的喉部蓄存著一些永不干涸的水,這些水能保持身體潤澤免受干渴之苦。有一種銀色跳彈涂魚還非得周期性到陸地上“度假”,倘若長期強求它們生活在水中的話,倒是會出毛病,甚至會悶悶不樂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