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妮
緬甸(Myanmar)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接壤泰國與老撾。作為一個佛教之國,緬甸8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保存有許多歷代建筑的佛塔,宏偉壯麗、金光閃爍的佛塔到處可見。佛教圣地蒲甘(Pugam)現(xiàn)有佛塔5000多座,相傳這里最鼎盛時期佛塔多達44867.33座,號稱“四百萬座寶塔城”,比該城的人口還要多幾倍。據(jù)統(tǒng)計,緬甸全國擁有佛塔10萬多座,故而有“萬塔之國”之稱。
由于地理因素,緬甸音樂受到鄰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影響,形成自己特有的音樂文化。早在9世紀時,緬甸的驃國王就曾派遣了30多名藝術(shù)家來到中國進行過文化交流?!杜f唐書·本紀》載:唐“貞元十八年(802年)春正月乙丑,驃國王遣使悉利移來朝賀,并獻其國樂十二曲與樂工三十五人?!彼麄儙砹?0多種樂器,十幾種樂曲,在唐朝的首都長安舉行了成功的演出,著名詩人白屆易用他的詩句對“驃國樂”進行了這樣描寫:“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zhuǎn)星宿搖,花鬢斗藪龍蛇動?!?/p>
桑高(Saung-gauk)是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與又譯作彎琴,是緬甸獨有的弓型豎琴。我國唐代稱為鳳首箜篌,存《大清會典圖》中譯為“總稿機”。桑高的外形優(yōu)雅,用木頭雕成的船形共鳴箱上蒙紅色的鹿皮或桐木面板,上開音孔稱為仙女孔,共鳴箱四周飾以鎏金的波浪形花紋。琴弦下端系于共鳴箱皮面中央的條形木板上,上端不用弦軫而直接縛于琴頸上,桑高的琴頸如同蝎子的尾部高高地翹起,象征著菩提樹葉頂端的金葉配以縛弦的紅色流蘇,使這件樂器雍容華貴,精致典雅。
關(guān)于緬甸桑高的起源,一般認為與西亞以及古埃及地區(qū)的角形豎琴和弓形豎琴有關(guān)。經(jīng)由阿拉伯、伊朗、印度傳入緬甸,得以保存并發(fā)展,這是古代西亞的豎琴類樂器沿絲綢之路往東流傳的一個印證。不只在緬甸。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從西域傳來的豎琴類樂器,稱為箜篌,鳳首箜篌是其一,另外還有豎箜篌和臥箜篌,在古籍文獻、繪畫、浮雕作品中有大量的記載。至今,在日本的正倉院還保留著中國唐代豎箜篌的實物。在古印度的浮雕及壁畫中出現(xiàn)大量與彎琴極其相似的“鳳首箜篌”圖像,故有觀點認為彎琴是古代印度維納(vina)在緬甸的遺存。。
現(xiàn)代桑高一般為13-16根弦,在早期緬甸佛教寺廟的壁畫上曾出現(xiàn)11弦彎琴的造型。彎琴以五聲音階定弦,演奏者盤腿而坐,將琴置于腿上抱在胸前,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撥弦。左手拇指按弦調(diào)節(jié)琴弦張力以改變音高。彎琴常用來獨奏,也為歌唱伴奏或與其它樂器合奏。其音色晶瑩剔透,清新雅致,娓娓動聽。
緬甸人崇尚自然、純樸,在歌曲的演唱中不重視音量、氣勢以及音域的寬度。而注重于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柔聲婉轉(zhuǎn)的吟唱是緬甸音樂的重要特點,桑高音樂正好符合緬甸人的這一音樂審美特點。桑高的這一音色及音樂風格甚至對整個緬甸的器樂風格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緬甸人對桑高的崇拜、敬畏,使得桑高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被認為是“神仙之物”,演奏彎琴的大師也被冠以“天上的音樂家”的稱號。歷史上,桑高曾不止一次作為緬甸的國寶贈予中國。據(jù)了解,桑高這件樂器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樂器陳列室和上海音樂學院的樂器博物館都有收藏。如今在緬甸。演奏彎琴的不僅是音樂家,廣大的知識分子紛紛投入到學習桑高的群體中,他們視會演奏、欣賞桑高音樂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養(yǎng),這一點與中國的古琴音樂有共通之處。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