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記勇
【摘要】:一六四四年,延續(xù)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迎來了自己的末日,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自縊而死,南明建立,清軍入關,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三股勢力逐鹿中原。南明占據半壁江山,大順和大西也有幾十萬軍民,而清朝只有八旗軍士,最后卻是明亡清興。為什么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勝于對手,以及占據長江天險的情況下,南明政權在短短數十年間就滅亡了?而清朝為何戰(zhàn)勝了比自己強大的對手?
【關鍵詞】: 南明;滅亡;士人;軍事將領;清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城,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自縊煤山 ,延續(xù)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接著弘光(1644-1645)、隆武(1645-1646)、紹武(1646)、永歷(1644-1683)四個小朝廷先后建立并消亡。
翻閱南明的歷史,不僅讓人扼腕嘆息而且困惑不已。自清兵入關以來,抗清斗爭遍及全國、持續(xù)二十多年。初期,全國的抗清力量遠遠超過清軍:軍事上,大順軍四五十萬人,大西軍一二十萬人,南明有上百萬人。而清軍不過二十余萬人;經濟上,北方遠遠不及南方富庶;更何況這場斗爭的初期帶著濃厚的反抗民族侵略色彩,不愿受壓迫的人們在全國各地自發(fā)地、分散地或集結地進行著殊死的斗爭。對比這樣鮮明,力量如此懸殊,可是抗清斗爭最后卻失敗了,本文從南明和清軍的對比中淺析南明速亡的原因。
一、南明自身原因
1、君主昏庸,無力抗清。南明的各個皇帝,除了隆武帝稍微有心作為外,其他諸帝完全不能擔當起抗清的重擔。從平時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他們昏庸無能,驕奢淫逸,所以只能任由權臣擺布。福王,其“性暗弱,耽于酒色聲伎”⑴,只能“委任士英及士英黨阮大鋮,擢至兵部尚書,巡閱江防。二人以鬻官爵,報私憾為事”⑵。任由這幫人把持朝政,只能越來越腐敗。這些權臣借抗清之名大肆搜刮,又修宮殿、選秀女,引弘光帝走上驕奢淫逸之路,而自己卻結黨營私,把朝廷高得烏煙瘴氣。紹武帝也是生活在紙醉金迷中,只知道爭帝統(tǒng)和粉飾太平。永歷帝每天奔波于逃亡途中,無暇顧及抗清大業(yè)。隆武帝雖然有心作為,但是,軍政大權在朝臣手里,他不能擺脫朝臣的束縛,自然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2、權臣結黨,互相傾軋。南明個朝延續(xù)了明末黨爭惡習互相傾軋?!俺撁髦鲆玻加谂簏h,成于閹豎,終于盜賊,南渡繼之”。弘光政權剛建立分別以史可法和馬士英為首的東林黨與閹黨就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以至于“朝堂與外鎮(zhèn)不和,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zhèn)與外鎮(zhèn)不和。朋黨勢成,門戶大起,虜寇之事,置之蔑聞”⑶。馬士英以擁立之功深得福王信任,他整天不思朝政,專門結黨營私。閹黨成員阮大鋮立誓“必欲盡殺東林、復社諸人”⑷,為了排斥異己、打擊東林黨,他們將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史可法派到揚州鎮(zhèn)守,并且在清軍圍攻揚州、史可法求救的時候,不發(fā)一兵一卒導致?lián)P州失守史可法被害。永歷政權也是如此,將相不和,互相傾軋,致使清軍有可乘之機,各個擊破。
3、貪污成風,賄賂公行。南明官僚完全承襲了明末“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的惡習。當時人們盛傳著“中書隨地有,都督滿地走,監(jiān)紀多如羊,職方賤似狗。蔭起千年塵,撥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文官愛錢不怕死,武官愛錢有怕死”的歌謠。南明各朝賣官鬻爵成風,甚至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然明碼標價。崇禎十七年,弘光吏部尚書徐石麒推薦朱大典、王永吉當官,這兩人開始沒有向馬士英行賄,馬士英上書阻撓。待兩人行賄之后,馬士英一改原先的態(tài)度,立馬同意。
4、財政入不敷出,經濟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抗清大業(yè)。南明不僅不吸取崇禎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賦稅,反而變本加厲的搜刮百姓,以滿足自己的享受。比如弘光帝登基后曾經宣布:“新加練餉及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后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5)。且不說這項政令能否真正實行,就內容來分析,能得出兩點結論、;第一,在正賦之外,仍然保留了“遼餉”、“剿餉”的加派。第二,保留了崇禎十二年以前的一切雜派。盡管如此,財政仍然入不敷出。弘光朝“統(tǒng)計一年經費,須千余萬,今所入僅八百萬”赤字二百余萬。隆武、永歷等朝基本延續(xù)了弘光朝的經濟政策,也延續(xù)了弘光朝的財政赤字。這樣的經濟是不足以支撐長期抗清大業(yè)的。
二、清朝的優(yōu)勢
當時與南明爭奪天下的主要是清朝,相比而言,清朝的政策比南明高明不少。
1、用人政治標準較寬。清軍入關后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廣泛搜羅當時的各種人才。如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十八日,清順天巡按柳寅東上書:“近見陛除各官,凡前朝除名、流賊偽官,一概錄用,雖云寬大為治,然流品不清,奸欺得受,非慎加選擇之道,其為民害,不可勝言,是所當亟清其源也?!倍酄栃柣卮鹚骸敖浘]方始,治理需人,凡歸順官員,既經推用,不必苛求?!保?)從這里可以看出清朝統(tǒng)治者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流賊還是明朝官員,只要投降了,清朝就會錄用。這種政策為清朝帶來了很多人才,為涿鹿中原打下了勝利的基礎??梢姡谌魏螘r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2、吏治比較清明。清朝很注意吏治的治理,對貪污受賄處罰嚴厲。比如順治元年五月三日,即清軍入關初期,多爾袞內外官民人等,“各官宜痛改故明陋習,其砥忠廉,毋夋民自利。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治重典”(7)。為了打擊貪污行賄,清朝規(guī)定了嚴厲的制裁措施。如順治二年四月十五日在對陜西等處頒布的詔書中宣布:“官吏貪賊,最為民害,自本年二月初一日以后,該省撫按司道、各府州縣、鎮(zhèn)協(xié)營路軍衛(wèi)等官,并書吏等役,但有貪贓枉法、剝削小民者,具治以死罪。”為了贏得民心,清朝統(tǒng)治者也會進行一些特赦,但是貪污受賄不在特赦行列。
3、減免賦稅,減輕農民負擔。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賦稅過高,正賦之外還有很多雜賦,例如著名的“三餉”,即“遼餉”、“剿餉”、“練餉”。每年數十萬兩的重擔壓在任命的肩上,人民不堪重負,遂揭竿而起,參加反對明王朝的農民起義。清朝吸取了明亡的教訓,在1644年入關后,很注意減免賦稅,使農民的負擔比明末有所減輕,從而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例如轄區(qū)內凡是原明朝征發(fā)而在民者,一律赦免;廢除“三餉”加派;歸順清朝的地方免除其當年三分之一的賦稅等。
清朝的這些政策為他們成功贏得了民心,使原來傾向于南明政權、大順政權、或者大西政權的農民和士大夫轉而投入清朝的懷抱,進而在其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充當急先鋒。比如先降清后叛變的“三藩”(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清軍進攻農民起義和南明政權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滅亡后,南明本應是正統(tǒng)的延續(xù),然而,南明既沒有中興之主,也沒有將相之才,并且政策頻頻失誤;而其對手清朝卻剛好相反,在入關初期受到漢人集體反對的情況下,通過高明的政策瓦解對手,吸引人才,化阻力為助力,在短短二十年間,橫掃中原大地、平定反清勢力,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清王朝,取得最終勝利。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2]張廷玉,[明史][M],中華書局,1974
[3]井維增 ,[〈桃花扇〉主題思想略說][J],齊魯學刊,1987(5)
[4]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M],卷上《安宗皇帝記》.中華民國十八年
[5]溫睿臨,[南疆繹史堪本][M],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6][7][清實錄·順治朝實錄][M],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