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中國東北寒冷的冬天里,羊毛制的車座墊總能為司機帶來奢侈的溫暖感。然而,盡管上月氣溫大幅下降,這種搶手貨卻滯銷了。在遼寧省會沈陽市的一個批發(fā)市場里,李曉莉(音譯)審視著她堆滿各式座墊的店鋪:厚的,薄的;紅的,白的;有圖案的,素色的?!叭藗儝赍X越來越難,花起錢來也不再隨心所欲?!彼f。
這些李曉莉賣不掉的座墊恰好反映了東北的經濟痼疾。她的煩惱其實源于乘用車銷售放緩,車市又為不景氣的樓市所累。2014年前10個月,沈陽的房屋銷售同比下降26%,這顯示出作為區(qū)域經濟支柱的重工業(yè)的頹態(tài)。
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區(qū)市中位居最后五位,其6%的增速較全國水平落后1.4個百分點。更糟的是,2015年10月三省工業(yè)產出同比僅增長0.5%,遠低于全國7.7%的平均水平。
這對被稱為中國“銹帶”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來說是棘手的退化。東北有1.1億居民,過去二十年間經濟一直步履蹣跚,近些年才顯示出復蘇的跡象。目前的問題是,經濟失速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鑒于東北正尋求從重工業(yè)基地向當代制造業(yè)中心和東北亞貿易中心發(fā)展,經濟放緩也許僅是必經階段。但若是經濟發(fā)展仍受制于中央計劃時代的遺留傳統,那便將是長期問題。
上世紀30年代,擁有豐富煤油資源的東北地區(qū)在日本軍隊控制下走向工業(yè)化之路,在毛澤東時代成為重工業(yè)中心。但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起,東北的光環(huán)開始褪色,政府為主導的傳統變?yōu)榘l(fā)展的包袱,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qū)成了企業(yè)家的樂土。1990年代末,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實施國有企業(yè)改革,3000萬下崗職工中約有四分之一在東北,導致失業(yè)率飆升,抗議不斷。
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于2003年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計劃。僅從數字增長來看,效果立竿見影。東北三省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經濟增速為12.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3個百分點,成為發(fā)展最快的區(qū)域。
21世紀初,東北國有企業(yè)占到了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經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國30%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東北的經濟結構惡化,更為依賴投資和制造業(yè),更易受到房地產放緩影響。國有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都涌入采礦業(yè)、重型設備和房地產行業(yè)。
中國其他地區(qū)的經濟正趨于平衡,服務業(yè)占GDP的比重超過制造業(yè),東北卻背道而馳。2013年,制造業(yè)在地區(qū)經濟總量的占比從10年前的47%升至50%,服務業(yè)的比重下降——這違背了振興方案的初衷。
不過,前景并非一片昏暗。近年來的某些投資大有裨益。例如,沈陽正在將其機場建為北亞樞紐。擁有800萬人口的沈陽在2010年以前沒有地下交通系統,導致路面交通擁堵?,F有的兩條地鐵線路在高峰時段擁擠不堪,所幸9條新線路終將開通。
此外,東北深厚的工業(yè)傳統也有望由劣勢變?yōu)閮?yōu)勢,沈陽機床廠的蛻變即為一例。作為毛澤東時代的工廠,它就像封閉的小社會,為工人及其子女提供住宿、學校,甚至劇院。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令這個“安樂窩”分崩離析,企業(yè)合并,工人下崗。
與此同時,沈陽機床廠走上現代化之路,上市,收購德國工廠,建設現代化廠區(qū)。2002年,它在全球機床廠家銷售榜中位居第36位,9年后升至榜首。不過,經歷了如日中天的2011年,沈陽機床廠的銷售額伴隨東北經濟放緩開始下降,外國廠商進一步占據中國市場。
中央政府十分擔憂,于2015年7月調派人馬到東北調研。不久后,國務院出臺35條措施振興東北,承諾加快鐵路、機場和保障房建設,支持包括機器人和集成電路在內的高科技行業(yè)。
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說,新一輪改革的主旨是“放手”。他說,政府必須放松對經濟的管控,促使企業(yè)為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他相信東北能夠重獲中國經濟引擎的地位。不過,近年來的經驗表明,在中國的老工業(yè)基地,放手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