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華文水平測試(HSC)的基本理念

2016-05-30 23:39:30王漢衛(wèi)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基本理念華裔

提 要 華文水平測試是漢考家族的新成員,是為測量海外華裔的祖語水平而設計的測試。在華測的視角下,海外華裔是一個獨特的群體:(1)身份特殊,不同于一般外國人;(2)語言狀況特殊,一是中文水平參差不齊,二是中文水平自移民后呈衰退趨勢;(3)在情感、精神上仍歸屬于中華文化;(4)訴求特殊,他們希望向母語者靠攏,通過比照國內(nèi)母語者水平來定位自己的中文水平。因此,為了能服務于這個特殊的考試群體,華測在總體設計上提出以下五個基本理念:(1)標準加常模的參照體系;(2)認知加語言的等級結(jié)構;(3)聽說和讀寫盡可能嚴格區(qū)分的試題追求;(4)強化對漢字能力的要求;(5)強化中華文化背景的存在。

關鍵詞 華裔;祖語;華測;基本理念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signing principles of Heritage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shortened as HSC. HSC is a new 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test designed for measuring heritage language levels of overseas Chinese people. Compared with other test-takers, overseas Chinese people constitute a special ethnic group in at least four aspects. Firstly, their ethnic identity determines tha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eigners. Secondly, their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varies greatly, and it is on the decline since their immigration. Thirdly, they are still attached to Chinese culture emotionally and spiritually. Lastly, they have a desire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language to a level as high as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In ligh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Chinese, we propose that HSC shall be guided by some special designing principles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this group of test takers. First, the Chinese language standards of native speakers and overseas Chinese speakers should be treated separately. Second, cognition and language us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the proficiency descriptors. Thir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from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in the test. Forth, Chinese literacy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the test. Fifth, Chinese cultural knowledge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se principles can be significant to make HSC an effective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for overseas Chinese speakers.

Key words overseas Chinese people; heritage language; HSC; basic conception

一、引 言

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官方語言,作為崛起中的大國語言,作為世界上人數(shù)最為眾多的海外僑民、移民及其后裔的族裔語言,相比于英語考試,漢語①的標準化考試起步較晚,考試產(chǎn)品的研發(fā)節(jié)奏較為緩慢,還遠未滿足市場的需要。

最早的標準化漢語水平考試始于1981年的“中國語檢定”,是日本開發(fā)的考試?!皺z定”先是在日本國內(nèi)舉辦,后來擴展到跟中國國內(nèi)多家大學聯(lián)合舉辦(陸慶和 2003)。

由中國自己開發(fā)的標準化漢語水平考試(HSK)始于1984年,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在國內(nèi)率先展開了這方面的工作,并于1990年通過專家鑒定,1991年推向海外,1992年國家教委第21號令確定其為國家級考試。經(jīng)過20年左右的發(fā)展,HSK家族發(fā)展成為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漢語水平考試,在HSK(初、中等)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考試產(chǎn)品,完善了考試種類,例如HSK(高等)、HSK(基礎)、C.TEST、HSK(改進版),后來國家漢辦推出的HSK(商務)、HSK(少兒)、HSK(旅游),以及“新HSK”(1—6級),另外還有原國家教委2001年組織研發(fā)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等。幾乎跟HSK系列考試的發(fā)展同步,作為非第一語言的漢語標準化考試在全世界也迎來了一個迅速發(fā)展期,例如美國的SAT-Ⅱ中文考試、AP中文考試、英國的GCSE及A-level中文考試,以及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華語文能力測驗等,也都在2000年前后登上漢語測試的舞臺(王漢衛(wèi) 2012)。

伴隨漢語水平考試的開展,漢考領域涌現(xiàn)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例如張凱(1995)、郭樹軍(1995)、陳宏(1999)、王佶旻(2002)、柴省三(2002,2012)等對漢考信度、效度的研究;謝小慶(1995a,1995b)、劉鐮力(1995,1999)、金名和紅塵(2002)、張凱(2004)等對分數(shù)等級體系的研究;陳宏(1995)、任杰和謝小慶(2002)、鹿士義和余嘉元(2003)、柴省三(2013)等對公平性問題的研究;郭樹軍(1995)、劉鐮力(1997)、任春艷(2000)、王佶旻(2002,2007,2011,2013)、柴省三(2002,2003)、田清源(2007)等對聽、說、讀、寫單項語言能力的研究;鹿士義(2011a,2011b)等對漢語考試跟國際上重要語言能力標準框架的接軌研究;等等。測量的基本理論(經(jīng)典、概化、項目反應)、參照體系(常模、目標)、等值技術、試卷長度等諸多方面也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

回顧漢語水平考試的發(fā)展歷程,特別引起我們關注的是HSK的定義。按照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的界定,HSK“是專為母語非漢語者設計的標準化語言考試”,所謂“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考生(劉英林1996)。然而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在于這三類人群同質(zhì)性不高,同一個測量工具似乎并不能同時適用于這三個群體。陳宏(1995)注意到這個問題:“近年來HSK(初、中等)考生生源的結(jié)構發(fā)生了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即除了人數(shù)不斷增長的零散的有中國背景的應試個人外,還出現(xiàn)了幾種應試的有中國背景的考生團體。所謂‘中國背景指的是具有此種背景的考生個人的母語或其雙語之一即為漢語或漢語的某種方言。根據(jù)經(jīng)驗,這些考生的整體水平一般大大高于HSK(初、中等)目標總體的平均水平,他們所構成的考生團體很可能在異質(zhì)程度上與HSK(初、中等)目標總體有所不同。”經(jīng)過對自然總體、可疑樣本和目標總體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陳宏認為HSK用于有中國背景的考生團體屬于“常模誤用”,并提出應開發(fā)專為有中國背景的考生團體而設計的考試。

HSK設定的另一個目標群體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考生”,跟海外華裔的情況相仿,考試實踐表明HSK也“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不相適應”(張鳳麟 2004),于是國家教委于2001年組織力量,專門研發(fā)了適用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并于2004年投入使用。遺憾的是,開發(fā)專為有中國背景的考生團體而設的考試并未得到落實,HSK后來的考試發(fā)展以及“新HSK”都仍然沒有將海外華人跟一般外國人區(qū)別對待。

我們認為,將海外華裔從HSK的目標群體中獨立出來,不管是從語言測試的角度,還是從語言測試相關的決策、后效及語言教學的角度,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語言測試是教育心理測量的范疇,而不是一般的物理測量,海外華裔的整體祖語②水平顯著高于一般外國人,族裔上、文化上,乃至社會心理上,海外華裔也顯然不同于一般外國人,這些都是不需要通過測試來驗證的事實。籠統(tǒng)地將海外華裔等同于一般外國人施以相同的測量和評價,不僅僅是“常模誤用”的問題,長此以往,必然會極大地抑制海外華裔的群體祖語水平。

如同MHK施測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一樣,針對海外華裔的祖語能力而設計一個標準化的漢語水平考試——華文水平測試(簡稱“華測”,字母縮寫“HSC”)也勢在必行。本文即是為華測所做的理論準備,探討語言測試視角下海外華裔的特點,以及華測應有的基本理念。

二、華測的對象

“華文水平測試”是針對海外華裔的祖語能力而設計的一個標準化考試。在華測的視角下,海外華裔是一個獨特的語言群體,不同于一般漢語二語者,這個群體至少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身份特點。華人既是國籍上的外國人又是族裔上的中國人,華僑則更是客居海外的中國人,但客居久了,特別是他們的后裔,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國人。

二是語言特點。海外華人的祖語情況總體上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參差復雜,逐漸衰退。所謂“參差”,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每一個年齡段上都存在零基礎到漢語母語者水平的人群;另一方面是聽說和讀寫兩種能力差異懸殊,具有母語者聽說水平的文盲或半文盲眾多。與此同時,就整體情況而言,海外華人的中文水平自移民以后會呈衰退趨勢,但衰退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第二代祖語能力已經(jīng)盡失,慢的如馬來西亞等地,幾百年下來,不少人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祖語水準。

三是文化特點。海外華人就是流著中華文化血液的人,完全意義上的所謂“香蕉人”實不多見。一位自小接受美國教育的華裔女孩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華二代意味著你將不斷游走在兩個世界中,你將永遠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永遠不完全屬于任何一邊。華裔后代總是會在與當?shù)厝说慕涣髋鲎仓校l(fā)現(xiàn)自己的華人血脈永遠流淌在血管之中。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需要找到自己的根,需要從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精神力量及思想武器來保護自己。只有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nèi)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孫少鋒、王瑜 2015)。

四是考試訴求。他們——特別是華文水平較高者——并不滿足于跟一般外國人比較,而是很想知道自己的華文水平“相當于哪一級水平的以漢語為母語者”(陳宏 1996;王漢衛(wèi)等 2014)。這個訴求既是基于理性的,也是基于情感的,是華人身份在測試需求上的生動體現(xiàn)。

較新的數(shù)據(jù)認為全球有6000萬華人(郭熙 2015)。這其中,華測最關注的是兩類人:一類是有較好華文水平的老輩移民及其后裔;一類是新僑民、移民及其后裔。兩類合成一類:即有較好華文水平的人群。這個人群是影響海外華語文走向的最重要的海外因素之一,因此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對象。這樣的基本考試格局是服從于測量需要的。從測量學的專業(yè)角度,任何一個測量工具都難以滿足全距十分巨大的測量對象,而在語言測試的視角下,海外華裔的同質(zhì)性差異足夠大,從完全的零基礎,到完全等同于一般中國人,等同于漢語母語者。為保證測量的精度,華測在目標對象上不能不有所側(cè)重,有所取舍。就漢語水平考試的現(xiàn)有實踐看,較低水平的人群已被現(xiàn)有不少考試所關注,例如新HSK1—4級的詞匯量分別是150、300、600、1200,再如臺灣地區(qū)的華語文能力測試以及外國所開發(fā)的相關漢語考試,多是以完全的二語理念所設計的考試,祖語水平較低的華人被試可以選擇這些測試。

總之,華測的直接對象非但不是一般外國人,甚至也不是所有海外華人,而是其中具有較好祖語水平的人群。但它的目標是為了影響和提升所有海外華僑華人的祖語水平,而且邏輯上也不排除影響到一般外國人。

三、華測的參照

(一)常模和標準的關系

常模和標準的關系可以做下面的理解:在任何測量領域內(nèi),一個不夠大的常模是常模,而一個足夠大的常模就是標準。今天所有的所謂標準——假如這個標準還算合理的話——都必然是一個足夠大的常模水平,這兩個參照之間并沒有鴻溝。真正的問題是:什么是“足夠大”的常模?

現(xiàn)有的漢語二語考試都是以目標群體為常模參照的考試(張凱 2002)。對于面向一般外國人的考試來說,有一個常模成績,這個成績能夠帶來某種價值,這也許就足夠了。而對華測來說,我們既不可能在海外找到一個可以作為參照的常模點——各國情況不同,水平差異懸殊,誰都沒有資格作為他人的標準;也不可能以多個點組成一個常模樣組,然后再以這個樣組的成績來解釋其他被試——這跟取一個常模點的做法并無本質(zhì)不同,而且仍然無法滿足“相當于哪一級水平的以漢語為母語者”的訴求。

否定了完全依據(jù)海外常模的思路,能否以國內(nèi)漢語母語者作為常模呢?如果拿國內(nèi)漢語母語者作為常模,華測是否仍然是一個常模參照測試呢?我們認為:仍然是,但不只是。

在漢語水平上,“足夠大”當然不能停留于二語者或華語者,而是漢語母語者。這個常模囊括了所有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人,“漢語母語者水平”就是這個常模的平均水平——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普通的常模水平,而已升華為標準,是所有想知道自己漢語水平的人都可以參考的標準。

(二)關于“常模誤用”

如果拿二語者常模去評判母語者水平,就如同拿市場上賣菜的桿秤去稱大象,這必然是常模誤用,因為基于賣菜的常模而設計的桿秤根本無法稱量大象,基于二語者的常模而設計的試卷也根本無法度量母語者水平。而如果拿母語者常模去度量華語者,這算不算常模誤用呢?我們認為:也算,也不算。這涉及測量工具的精確性問題。

拿母語者標準開發(fā)的試卷來評價華語者,為什么說“不算”常模誤用呢?“相當于哪一級水平的以漢語為母語者”想得到的正是這個標準體系下的評價。為什么又說“算”呢?作為一個測量工具,以母語者為對象的試卷用于華語者,其精確性必然堪憂,因為事實上海外華裔的華語文水平群體差異巨大,從完全沒有任何中文能力到完全的母語者水平都有。對于某些被試來說,學習一年甚至多年,拿母語者為對象的試卷一測,結(jié)果可能是零分,譬如拿稱卡車的地磅稱蟲草,即便價值已經(jīng)不菲的一撮蟲草,恐怕也不會得到準確測量,甚至有可能顯示不出來。

總之,拿二語者標準測量母語者水平,是完全無法測量的問題,是常模誤用;拿母語者標準評價二語者水平,本質(zhì)上沒什么大錯誤,精度上卻必然有問題——“精確程度”上的問題也不是小問題。

(三)華測等級體系的參照建立

要保證海外華人社會祖語水平跟祖籍國中國的鏈接,首先必須保證測量體系的鏈接,而要保證測量體系的鏈接,就必須參照共同的標準;要保證測量工具的精度(有效性),保證測試實踐和測試結(jié)果對海外華人社會的祖語保持和發(fā)展有良好的后效,華測又不能僅參照母語者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華測就必須采用“標準參照加常模參照”的模式,此處的“標準加常模”并不簡單等同于以往的有些考試,具體解釋如下:

鑒于海外存在與國內(nèi)漢語母語者并無顯著差異的人群(例如馬來西亞、例如部分新移民),華測的高級水平測試參照國內(nèi)母語者標準?!澳刚Z者標準”并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標準,而是要適當區(qū)分出幾個年齡段,并確定該年齡段的母語者標準,這些標準可以大體參考國內(nèi)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課標以及其他現(xiàn)有相關研究成果,并依據(jù)社會語言學的理論以及試測的情況進行微調(diào)。就是說,高級基本屬于標準參照。

定了每個年齡段的高級(母語級)之后,再定初、中級——初、中級水平的確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最初我們顯然不可能確定什么是海外華裔的初、中級水平,而只能確定求取初、中級水平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步:參考母語者標準,并參考現(xiàn)有漢語水平考試的標準,對母語者標準進行大幅度的降低,暫定出初步的初、中級標準。

第二步:根據(jù)暫定的初、中級標準,編寫初、中級試卷。

第三步:進行大規(guī)模試測,盡可能遍及主要海外華人社會。

第四步:根據(jù)試測數(shù)據(jù)調(diào)整并確定初、中級標準。

初、中級基本屬于常模參照。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初、中級的“常模參照”只是暫時性的,盡管“暫時”仍可能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隨著華測考試實踐的積累,隨著常模人數(shù)和質(zhì)量的逐漸增加和提高,“常?!睂⒅饾u晉升為“標準”——盡管這個標準可能仍然是變動的。

總體上,華測的等級參照是以“標準”為追求的。至于分數(shù)的解釋,按照標準參照還是常模參照,可以靈活處理,甚至同時給出兩種解釋。總之這屬于決策的范疇,是另外的話題。

四、華測的等級結(jié)構

(一)語言與認知的關系

在語言和認知的關系上,以下兩點是華測的基礎:

第一,一定程度上,認知依賴于語言,但不依賴于任何一種特定的語言,以不同的母語接受普通教育的普通人,相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大體是相當?shù)摹?/p>

第二,一定程度上,語言依賴于認知,認知范圍之外,語言能力無從體現(xiàn)。

(二)關于“母語水平”

除了“認知”這個關鍵詞,我們還需要關注“母語水平”這個概念。

通常而言,“母語水平”是成年人的語言水平,也即認知范圍和能力發(fā)展較為成熟時期的語言水平。我們夸外國人的中文水平“跟中國人似的”,顯然,這個“中國人”一般指的是成年人。

然而每個認知階段(年齡段)都有該年齡段的“母語者水平”,3歲、6歲、12歲、18歲都有自己的“母語者水平”,只不過認知范圍和語言能力有不同,在一定年齡范圍內(nèi),語言能力是隨著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

(三)華測的層次和等級

華測是為了引導海外華人社會祖語能力的保持和提升,測試對象不僅是成人,成人階段的考試不是華測的全部,甚至也不是華測的重點。恰恰相反,考慮到少年兒童是認知范圍和語言能力迅速發(fā)展的階段,為了有效影響、引導和提升海外華人社會的祖語能力,華測應該關注到認知發(fā)展的各個層次,對應不同年齡段,以適齡性的原則定位和開發(fā)相對獨立的系列測試,這是確定華測結(jié)構的基本考慮。

娃娃是華測的起點;少年承上啟下;成年(18歲左右即成年人了)當然也是華測家族的一個成員。進一步,每一個相對獨立的測試,都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nèi)對語言能力做出初、中、高的區(qū)分。按照以上認識,華測的宏觀結(jié)構如表2。

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童年、少年、成年,還是初級、中級、高級,都只是邏輯上的簡要表達,測試實踐上可根據(jù)需要增減層次和等級。童年和少年階段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迅速,因此也可以根據(jù)社會需要及研發(fā)能力的許可,盡可能增加低年齡段的考試。至于語言能力的等級,童年的語言能力還比較基礎,而且這個年齡的考試風險不高,宜以鼓勵為主,可以把考試等級設置粗一些,而成年階段,語言能力的全距大,而且這個年齡的考試是高風險測試,可以把考試等級設置細一些。

五、華測的“特別”追求

(一)聽說和讀寫能力嚴格區(qū)分的試題追求

現(xiàn)有語言考試,不管是英語考試還是漢語考試,都沒有嚴格區(qū)分聽說和讀寫,聽力考試普遍要“閱讀”選項,口語考試也有依賴文字的“朗讀”題型。這樣的考試設計具有明顯的理論缺陷:

第一,不管是一語還是二語,聽說跟讀寫顯然是相對獨立的兩種能力,文盲的存在以及所謂“啞巴英語”便是證明。

第二,聽說測試卻依賴文字,測試結(jié)果很難說是客觀的,因為根本無從分曉是聽不懂還是看不懂,是不會說還是不會認。

但現(xiàn)有漢語考試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因為它們的對象多為正規(guī)的在校生,聽、說、讀、寫基本是平行發(fā)展的。海外華人社會的情況則大不相同,聽、說、讀、寫能力嚴重不均衡。例如在印尼的棉蘭、坤甸、實拉班讓等很多地方的學生都有方言基礎以及華語基礎,閩南話、客家話等是日常使用語言,而當?shù)匾话闳A人的書面能力嚴重滯后,甚至根本就是文盲。在由新移民構成的新華人社區(qū),例如歐美澳等地,這種“語”“文”的嚴重脫節(jié)也廣泛存在。而且,大家對聽說和讀寫能力的需要也不一致,我們對此已有初步的調(diào)查和認識(王漢衛(wèi)等 2014)。

所以,華測應該理論上明確區(qū)分聽說和讀寫,技術上致力于實現(xiàn)聽說測試不依賴于文字,以使測試更加精確,解釋更加合理。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測試實踐上并不容易完全做到嚴格區(qū)分聽說和讀寫,但這必須是華測的追求。

(二)強化漢字能力的追求

漢字難幾乎是學界的共識,有調(diào)查顯示,留學生四年的平均識字量僅為1600個左右(王又民 2002;李大遂 2003)。漢字難不僅是對一般外國人而言的,對海外華人亦然,不管是老的還是新的華人社區(qū),讀寫能力的嚴重下降都是普遍現(xiàn)象(溫曉虹 2011;曹賢文 2014)。王漢衛(wèi)(2012)認為,“民俗文化可算是相對最持久的祖籍國特征,比文化難于保持的是語言,比語言更難于保持的是文字。反過來,華人身份的流失,首先是從漢字開始的”。陳松岑等(1999)面對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如果只推廣華語而不提倡華文,不但用華語來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會落空,華語的使用價值將進一步下降而逐漸被英語所取代,新加坡將變成完全西化的社會,新加坡的華族事實上也將不再是真正的‘華族了”。

可以說,漢字一方面難,一方面對海外華人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面對這種情況,開發(fā)對促進漢字學習有強力反撥作用的測試,正是華測的特征和使命。

對漢字的重視,體現(xiàn)在測試上,主要有如下一些技術上的手段:

第一,在大綱上,明確各級別層次的漢字要求,包括認讀和認寫的要求。

第二,在測試上,不論認知層次和語言層次的高低,都設計讀寫的測試。

第三,在寫作試卷上,除了傳統(tǒng)的題型,努力嘗試從形、音、義三個方面強化對漢字的考查,與此同時也努力把對漢字的考查跟語言能力的考查協(xié)調(diào)起來。

(三)強化中華文化背景的追求

關于測試中的文化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以下四點:

第一,文化是認知的一部分。

第二,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最大載體。

第三,語言教學(包括測試)根本就不應該,也不可能回避文化(但應該而且可以回避某些文化,例如負面的文化內(nèi)容)。

第四,漢語測試,必須在適合的認知范圍內(nèi),在跟語言測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去承載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

簡單說,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類:普世文化和民族文化。普世文化存在于民族文化中,是各民族文化的共有部分;而民族文化則是普世文化的沃土和延伸。普世文化是一般認知的一部分,以體現(xiàn)普世文化價值的材料作為一般外語考試的材料,非但無妨測試的公平性,也是語料選擇應有的“偏好”。

而中華文化有所不同,中華文化是打上了華族印記的認知,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了華族跟非華族的區(qū)別。

面向所有“外國人”的考試,如過多呈現(xiàn)中華文化,等于是抹平了這兩類人群的差異,會帶來公平性問題。華測單獨針對華族,不存在公平性的問題,也可以完全把文化侵略、文化沙文之類的顧慮拋開。因此,在認知的前提下,將中華文化作為語料選擇的一個重要的和優(yōu)先的考量,這也是華測必須有的根本屬性之一。

有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可以在考試上加強中華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語料的選擇。例如“信”,作為人類共同的最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文化內(nèi)涵之一,如果選用西方的故事(例如《華盛頓與櫻桃樹》)來表達,就沒有了中華文化的影子,而選用《郭伋亭候》則彰顯了中華文化。詞匯中的實詞性成分,特別是名詞——哪怕是普通名詞,里面也常常有文化的影子,例如牛排、沙拉,西方味道十足,而鳳爪、豆腐,中國味撲面而來。

作為測試的背景信息,中華文化的氣息可以無處不在,除了語料的選擇,排版、裝幀、題型等,都可以承載和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元素。這些都非常值得研究,我們將另文展開。

六、華測的意義

當前的漢語測試按“被試”一般分為三大類: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漢族人群,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群,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外國人群。華測是對被試人群進一步細化的結(jié)果,不管從語言、種族、文化哪一個方面,或者說綜合考慮這三個方面,華測都應該獨立出來,“華測”的位置在下圖可以得到更加明確的表達:

考試跟教學息息相關,一如HSK對教師、教材、教法的影響,華測的意義不限于測試,也不限于“三教”問題,而將對漢語教學的整體格局、對海外華人社會的祖語能力的保持和傳承、對維系海外華人社會與祖籍國的關系都會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

近年來,服務于漢語國際教育,國家漢辦(2007,2009,2015)推出了一系列的大綱、標準及考試。面對海外華裔及海外華校,國務院僑辦出臺相應的大綱標準,舉辦相應的考試也勢在必行。本文提出的華測理念僅僅是一些基礎思考,華測是一臺大戲,這臺戲要唱好,從理念到方法,從大綱標準到試題試卷,從組織實施到證書決策,都應該在宏觀設計和細節(jié)實施上下更多的功夫。

注 釋

①“漢語”跟“中文、普通話、華語、華文、華語文”等概念在內(nèi)涵上有很大程度的重疊,有時異名同指,有時又有不同的側(cè)重,本文視行文的需要靈活使用這些概念。

②“祖語”這個概念系由郭熙先生2015年在《論漢語教學的三大分野》一文中首次使用,對應heritage language。

參考文獻

曹賢文 2014 《“繼承語”理論視角下的海外華文教學再考察》,《華文教學與研究》第4期。

柴省三 2002 《關于HSK(初、中等)平行信度的實證研究》,《漢語學習》第2期。

柴省三 2003 《漢語水平口試信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柴省三 2012 《關于HSK閱讀理解測驗構想效度的實證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柴省三 2013 《漢語水平考試(HSK)閱讀理解測驗公平性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4期。

陳 宏 1995 《關于考生團體異質(zhì)程度對HSK(初中等)信度的影響》,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漢語水平考試研究論文選》,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

陳 宏 1996 《第二語言能力結(jié)構研究回顧》,《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陳 宏 1999 《語言能力測驗的結(jié)構效度檢驗》,《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陳松岑、徐大明、譚慧敏 1999 《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和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報告》,李如龍主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郭樹軍 1995 《漢語水平考試(HSK)項目內(nèi)部結(jié)構效度檢驗》,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漢語水平考試研究論文選》,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

郭 熙 2015 《論漢語教學的三大分野》,《中國語文》第5期。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 2009 《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HSK一級、HSK二級、HSK三級、HSK四級、HSK五級、HSK六級,北京:商務印書館。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7 《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金 名、紅 塵 2002 《漢語水平考試(HSK)等級結(jié)構中的幾個系統(tǒng)理論問題》,《漢語學習》第2期。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 2015 《HSK考試大綱》(一—六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大遂 2003 《中高級留學生識字量抽樣測試報告》,《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2期。

劉鐮力 1995 《高等漢語水平考試的性質(zhì)和等級分數(shù)的劃分》,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漢語水平考試研究論文選》,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

劉鐮力 1997 《HSK(高等)口試探索》,《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劉鐮力 1999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的等級體制》,《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劉英林 1996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十年(一)》,《漢語學習》第4期。

陸慶和 2003 《關于“中國語檢定”》,《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鹿士義 2011a 《商務漢語考試(BCT)與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的等級標準關系研究》,《華文教學與研究》第2期

鹿士義 2011b 《商務漢語考試(BCT)閱讀能力與歐盟框架的匹配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鹿士義、余嘉元 2003 《當前HSK中若干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探討》,《漢語學習》第4期。

任春艷 2000 《HSK作文評分客觀化探討》,《漢語學習》第6期。

任 杰、謝小慶 2002 《中國少數(shù)民族考生與外國考生HSK成績的公平性分析》,《心理學探新》第2期。

孫少鋒、王 瑜 2015 《新移民家庭之憂:文化夾縫中的華二代》,《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2日。

田清源 2007 《HSK主觀考試評分的Rasch實驗分析》,《心理學探新》第1期。

王漢衛(wèi) 2012 《華測中的閱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漢衛(wèi)、邵明明、凡細珍、王延苓、吳笑瑩 2014 《華文水平測試總體設計再認識——基于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的調(diào)查分析》,《華文教學與研究》第3期。

王佶旻 2002 《三類口語考試題型的評分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王佶旻 2007 《初級階段留學生個體背景因素與口語測驗表現(xiàn)的關系》,《漢語學習》第5期。

王佶旻 2011 《初級漢語口語測驗題型研究》,《考試研究》第5期。

王佶旻 2013 《漢語能力標準的描述語任務難度研究——以中級口語能力量表為例》,《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王又民 2002 《中外學生詞匯和漢字學習對比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溫曉虹 2011 《美國中文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應策略》,《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謝小慶 1995a 《高等漢語水平考試[HSK(高等)]的分數(shù)體系》,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漢語水平考試研究論文選》,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

謝小慶 1995b 《漢語水平考試的分數(shù)體系》,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首屆漢語考試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鳳麟 2004 《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簡介》,《延邊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張 凱 1995 《漢語水平考試結(jié)構效度初探》,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首屆漢語考試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 凱 2002 《標準參照測驗理論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 凱 2004 《HSK等級分數(shù)的問題》,《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責任編輯:戴軍明

猜你喜歡
基本理念華裔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4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yè)家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18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58
華裔夫婦的奧斯卡紀錄片
海峽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2
華裔學生閱讀狀況調(diào)查
淺析《Go for it!》教材中體現(xiàn)的新課標(2011)基本理念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1:30:39
預設開放促成教學生成
淺析高中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
小學語文新課改探析
未來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0:17:33
高要市| 区。| 镇江市| 益阳市| 乐清市| 务川| 莱阳市| 双辽市| 当雄县| 平远县| 满城县| 龙川县| 临猗县| 海丰县| 靖西县| 岐山县| 武威市| 故城县| 太湖县| 绍兴市| 宁波市| 东山县| 九江县| 隆尧县| 保山市| 大余县| 乳源| 湘潭县| 闻喜县| 乐都县| 炎陵县| 洛浦县| 苍山县| 凤山市| 横峰县| 江达县| 石楼县| 牡丹江市| 平乐县| 梁平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