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新春
一
《第八交響曲》是布魯克納成熟時期的作品,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作曲家已經(jīng)到了耳順之年。他歷經(jīng)三年的時間,在1884年夏天開始構(gòu)思,最終在1887年秋天完成這部作品。
布魯克納在創(chuàng)作《第八交響曲》期間,迎來了人生的兩大盛事,即《第七交響曲》與《感恩贊》的首演成功及其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它們?yōu)樽髑規(guī)砹耸澜缧缘穆曌u,也將作曲家的職業(yè)生涯推向頂峰。作曲家的下一部作品《第八交響曲》自然而然受到很多人的期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第八交響曲》一定能夠獲得眾人的理解與喜愛,事實上,它的首演與布魯克納早期交響曲一樣,遭遇了困難與挫折。
布魯克納首先將《第八交響曲》呈獻給他所尊敬的指揮家赫爾曼·萊維(Hermann Levi,他們都是瓦格納的信徒)。萊維曾在慕尼黑成功指揮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的演出活動,因此,他最初對《第八交響曲》也興趣滿滿,作曲家也希望他能指揮作品的首演,然而當他看完總譜之后,內(nèi)心充滿著疑問與困惑,他覺得自己完全無法理解這部作品,因此最終拒絕了布魯克納的請求。萊維后來將作品推薦給青年指揮家費利克斯·魏因加特納(FelixWeingartner),后者最后同樣婉拒了這項要求。究其原因,可能更由于作品過于現(xiàn)代的語言、困難的演奏技術(shù)、遭受質(zhì)疑的風格、較低的觀眾接受度等諸多因素,使得一些指揮家望而卻步。
幾經(jīng)挫折的《第八交響曲》在完成后的第六年。即1892年12月18日獲得了首演,首演樂隊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擔任指揮的是當時著名的指揮家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這場演出也成為一場盛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目光,勃拉姆斯和漢斯利克都來到現(xiàn)場觀看了演出,布魯克納也拖著病體出席了作品的首演,他依然謙遜與平和,然而暮年的印記已經(jīng)無可避免地出現(xiàn)在他的頭腦和身體上。在演出現(xiàn)場,反對者與支持者集聚一堂,反對方因為對作品不滿而紛紛中途離場,漢斯利克也在第四樂童開演之前離場,支持者們則對他發(fā)出一片掌聲。作品的首演盡管反響不錯,但它沒有獲得持續(xù)的影響力,音樂界普遍對它缺乏興趣,這一狀況與歐洲及美國各地對《第七交響曲》的持續(xù)關(guān)注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八交響曲》有四個不同的發(fā)行版本,它們分別是1892年的第一版,哈斯(Robert Haas)版本(基于1890年手稿,1939年出版),諾瓦克(Leopold Nowak)的兩個版本(基于1890年手稿,1955年出版;基于1887年手稿,1972年出版)。學者們普遍采用的是諾瓦克的兩個版本,因為它們更為忠實地反映了作曲家的原稿。
二
《第八交響曲》(WAB 108,c小調(diào))采用四樂章的形式。第一樂童具有悲劇性特質(zhì),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某些痕跡。這一樂章采用奏鳴曲式,它與終樂章一樣由三個主題構(gòu)成,這些主題擁有不同的性格與調(diào)性特征。音樂遵循布魯克納的慣例,小提琴以震音的形式先奏出F音,后G音緊隨其后,中提琴與大提琴在此氛圍中在B大調(diào)、隨后在c小調(diào)上奏出主部主題動機,這是一個偉岸的英雄形象,雖然有嘆息,有疑問,有不安,但更有豪情。這一動機旋律非常有特點,充斥著外音的旋律線條、半音化的下行音調(diào)、附點音符的節(jié)奏型與不穩(wěn)定的和聲,都令音樂充滿不安與掙扎,小提琴聲部的震音與木管樂器的呼應(yīng)動機更增添了緊張不安的氛圍,呈現(xiàn)出陰暗的色調(diào)。隨后,主題動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逐漸將音樂推向樂隊全奏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這段音樂開始的調(diào)性非常模糊,處于游離狀態(tài),由于音樂極度的半音化,直到這一段落的最后結(jié)尾部分,c小調(diào)的調(diào)性才逐漸清晰,音樂才趨于平和。
緊接著的是副部主題,它是在明朗的G大調(diào)上。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一段吟唱性的抒情旋律,上行級進的旋律線條、布魯克納節(jié)奏型與半音化的低聲部,一同形成敘事性的音調(diào),它在調(diào)性、情緒與風格上都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這一音調(diào)在不斷演變過程中,匯集了力量,最終形成樂隊全奏的悲壯的氣勢,將音樂推向高潮。之后音樂逐漸低沉散去,引出第三主題。第三主題是先在e小調(diào),后在E大調(diào)上的一段先由圓號、后由木管奏出的相互呼應(yīng)的主題旋律,似乎是英雄在不斷地吶喊著,隨著力度的增強.逐漸形成慷慨激昂的氣勢。最后音樂在對主部主題動機片段不斷重復(fù)與模進過程中引入了展開部。
展開部非常短,銅管與木管樂器主要采用模仿對位的手法,對主題素材(原位與倒影等形式)進行發(fā)展。再現(xiàn)部具有戲劇性,它將音樂推向一個個高潮,矛盾與斗爭成為此時的主題,最終音樂沒有像以往一樣結(jié)束于勝利的輝煌中,而是以PP的力度宣告暫時的失敗。
第二樂章是諧謔曲樂章。諧謔曲樂童原本處于第三樂童,此處,布魯克納將諧謔曲提前,將它視為連接戲劇性的第一樂章與沉思的柔板樂童之間的緩沖。作曲家自己曾經(jīng)就諧謔曲樂章進行過闡釋,有學者認為這個闡釋是作曲家開的玩笑,也有人認為這個言論是作曲家認真嚴肅的狀態(tài)下提出的。無論如伺,它可以為我們的理解提供一個參考,即諧謔曲可以理解為對傳奇人物“德國的米歇爾”的肖像素描。這一人物在19世紀具有政治寓意,他的原型是st.Michael,一個不晚于17世紀的英雄,他被視為德意志民族的守護神。st.Michael的形象后來演變成德國的米歇爾,成為了擁有高尚品格的英雄的化身。
第二樂章遵循慣例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主題由兩個縱向的對比動機構(gòu)成:一個是夢幻般的下行平行六和弦,一個是代表世俗世界的琶音動機,前者是由小提琴以震音的形式輕柔地奏出,猶如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所揭示的那個夢幻世界,后者則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此時可以理解為米歇爾笨拙的舞蹈腳踏聲。后來,銅管和低音鼓加入進來,音樂變得更加緊張與熱烈。
中部主題是一段隉速的抒情旋律,它與之前的音樂段落形成鮮明的對比。布魯克納在此處首次采用豎琴奏出悠緩舒展的琶音,非常唯美。值得一提的是,這段音樂運用的調(diào)性是E大調(diào),這是一個距離主調(diào)C大調(diào)相當遠的調(diào)性,它雖然沒有在第一樂章出現(xiàn),但在第二樂章、以及隨后的兩個樂章有相當大的分量,顯示出樂曲調(diào)性運動的幅度與廣度。
第三樂章是柔板樂章,這是一個大尺度的慢板,一種巨大而莊嚴的宣告。這一樂章的長度大大超過第一樂童,成為整部作品的中心,在這里,作曲家展現(xiàn)了一個深邃宏大的精神世界,深沉、莊嚴、熱情與溫暖,它似乎在與上帝對話,又似乎在贊頌心目中的上帝。
這一樂童采用布魯克納常用的ABABA形式。樂章由兩個個性鮮明的主題構(gòu)成,它們在旋律、調(diào)性、性格等多方面都形成對比。第一主題先是小提琴在D大調(diào)上奏出的抑格動機,它重復(fù)兩遍,似乎在緩慢地訴說著英雄的故事,隨后小提琴與木管奏出高亢的下行旋律動機,猶如英雄在吶喊。莊嚴、悲壯、嘆息、不安與希望等多種復(fù)雜的情緒在此交織在一起。之后,一段由豎琴奏出舒緩的琶音,引出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由大提琴奏出的描繪英雄形象的抒情旋律,這是一段充斥著大跳音程的半音化的下行旋律線條,猶如英雄在思索,又如他在訴說著理想與希望。此后兩個主題交替出現(xiàn),展示了英雄從不安與陰郁中逐漸走向光明和勝利的過程,最后音樂結(jié)束在一片安寧與平和中。
第四樂章是終樂章。這一樂章與第一樂章一樣,采用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擁有三個性格各異的主題,只是主題設(shè)計和調(diào)性發(fā)展則更自由。主部主題是在b小調(diào)和D大調(diào)上、由銅管樂器奏出的鏗鏘有力的進行曲風格的旋律;附點音符的節(jié)奏、上升的旋律線條彰顯出英雄威武的形象與豪邁的姿態(tài),可謂號角齊鳴;而弦樂擔任伴奏,不斷演奏同一個帶倚音的四分音符(先是F音,后是B、D等音,持續(xù)了60多個小節(jié)),它在最初的兩小節(jié)內(nèi)將力度從p提升到ff,營造一種奮勇前進的緊張氛圍。隨后音樂在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之后,逐漸趨于平靜,在一個長時間的停頓之后,引出了副部主題。副部主題是主要在A大調(diào)和f小調(diào)上(中途幾經(jīng)轉(zhuǎn)調(diào))、由圓號與弦樂奏出的一段圣詠風格的旋律,音樂嚴肅而深沉,似乎在敘述著即將發(fā)生的事情。第三主題是先在e小調(diào),后在E大調(diào)上的一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由木管與弦樂奏出。隨后進入展開部,音樂在斗爭中不斷積聚著力量,并在再現(xiàn)部進入全曲的高潮。在最后的尾聲中,作曲家回顧了前三樂章的主題,將所有樂章的主題用對位手法融合在一起,最終音樂結(jié)束于勝利的狂歡中。
結(jié)語
《第八交響曲》是一部規(guī)模龐大的交響樂作品,首先它的篇幅是布魯克納交響曲中最大的,多數(shù)指揮家指揮這部作品的時候,用時在1個半小時左右,用時最長的應(yīng)該屬切利比達奇,他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的一場演出1小時40多分鐘。其次,它的樂隊編配也非常龐大,作曲家不僅采用三管編制,而且增添了四把圓號與四把瓦格納大號、以及豎琴、鈸、三角鐵等色彩性樂器,為作品的音響增添了獨特的色彩。同時《第八交響曲》也是布魯克納最戲劇性的作品,作品擁有深刻的哲理性,生與死、黑暗與光明之間的斗爭作為作品的主題,時刻蘊含在音樂的發(fā)展邏輯中,更有人賦予這部作品“悲劇”這一名稱。因此,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