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中國十二生肖,雖是動物,卻已然成為吾人之親眷。因之羊年說羊,猴年說猴,循環(huán)往覆,樂此不疲。其情其景,可謂全民參與,其熱其誠,幾乎超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眼下猴年,難免依例議論蜂起,頌聲大作。然則猴子何以加盟吾人生肖?
老友來信,感慨天各一方,雖有電子通訊視頻交談之快,總?cè)贝傧フ勑呐e杯痛飲之樂,要想共剪西窗之燭,不知猴年馬月矣。猴年馬月,表示為時長久遙遠,甚至遙遙無期。猴、馬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十位親眷,為什么不說羊年雞月或者狗年豬月等,而偏以猴年馬月為長久?想來其中必有緣由,古人不我欺也。
古人信猴,長生不老
按照排序,馬月,正在一年盛夏時節(jié),日照時間最長,因而馬月最合為時長久之命題要求。猴年則表示長年,其原因蓋出于猴子頗有仙氣,與人在似與不似之間,有長生不老之說。謂予不信,請看三位名人之證言。
明人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說到美猴王武藝高強,不但“四海千山皆拱伏”,還打到地府,來一個“九幽十類盡除名”。具體的做法是“取濃墨”,將生死簿上猴子們的名字“一概勾銷”,從此,“山猴多有不老者”。正是白紙黑字,有案可稽,言之鑿鑿,不由人不信。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含短篇小說五百篇,多為狐鬼,但也有數(shù)篇講到猴之神異。卷五有《侯靜山》一則,說的是“崇禎年間,有猴仙,號靜山。托神于河間之叟,與人談詩文,決休咎,娓娓不倦……”。所說“決休咎”,非同小可,就是判定人之生死禍福,豈不是神仙?卷十一有《齊天大圣》一則,敘述孫悟空不但能夠托夢與人,還能起死回生,更能以“褐衣人”現(xiàn)形,讓凡人感受一把“云生足下”騰空而起的高峰體驗。
清人曹雪芹有《紅樓夢》傳世。據(jù)紅學家研究,這書里至少有四處講到猴們。把鞍前馬后的仆人稱為“小猴兒”,把剁了尾巴做把戲的猢猻戲稱為“后事難繼”。二十二回史太君自制燈謎“猴子身輕站樹梢”,五十四回史太君講笑話,說巧媳婦因為喝了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尿才變得聰明伶俐,算得上是信奉猴神的記錄。
要之,猴之入選十二生肖,憑的就是似人,且有長生不老的仙氣。猴們在地下有長生不老之奧援,天上有齊天大圣之威靈,按說,應(yīng)該成為皇家標識之首選。
涉猴成語,數(shù)量最少
中國成語中,牽扯動物甚多,尤其是與十二生肖字面有關(guān)的,如:城狐社鼠、多如牛毛、馬不停蹄、龍飛鳳舞、犬牙交錯、狼奔豕突等等,總數(shù)當以千計。有觀察說,成語涉及生肖者,最多的是馬,最少的是猴,前者為后者之十倍有余,不免有些為猴家親眷抱屈。進而細想,這其實正是猴兒高妙之處。
猴兒們的成語少,我以為和猴兒似人的特征有莫大干系。哪怕最大眾化的“猴子撈月”,也是一個形象鮮明,有很多角色的立體故事,很不簡單。與猴兒相關(guān)之成語多與歷史典故相關(guān),系出名門,富有深意。難度大,自然稀少。略舉數(shù)例于后,以質(zhì)高明而示公道自在人心。
其一,朝三暮四:看起來像“早九晚五”的白領(lǐng)故事,現(xiàn)在大家多用它形容用情不專的品性。其實,這是一個“典出名門”、含義豐富得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猴子故事:狙(猴)公告訴他養(yǎng)的一群猴子,明天開始喂食栗子實施計畫經(jīng)濟,早上三粒晚上四粒。猴們大怒鼓噪。狙公說,各位稍安勿躁,或者我們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如何?猴們于是皆大歡喜。故事來自《莊子·齊物論》。
其二,軒鶴冠猴:明朝高人劉基,即劉伯溫,浙江青田人氏,是朱元璋先生造反有理的謀主。此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料事如神,民間傳說他有《推背圖》,可以預(yù)測未來五百年大事。劉基其實嫉惡如仇。后人在劉基詩歌中,找到以猴為喻體的文字,編制出一條成語叫做“軒鶴冠猴”。原來,劉基把戴上一頂烏紗帽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小人比喻為“沐猴”。
其三,棘刺母猴:春秋戰(zhàn)國,不但亂世英雄起四方,更有學者思想碰撞火花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了一個故事,留下了一條成語,叫做“棘刺母猴”,一時名動朝野。故事說,宋國有個微雕專家,能夠用荊棘的尖刺之尖端,刻出一頭母猴。專家告知,必須齋戒三個月才能看到人猴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跡。燕王將信將疑,畢竟當時沒有放大鏡,更沒有顯微鏡。韓非子用“齋戒三月”表示認識事物真相之難,需要鄭重其事,需要尊重智者,需要禮賢下士,需要承認“高手在民間”。那種說什么帝王天生神目如電能夠洞察一切之類的論調(diào),實在是玄乎其玄的胡言亂語。
其四,猴子搏矢:莊周是“喜歡做自己歡喜的事情”的人,這也是哲學家的特點之一。其《莊子》流傳了兩千多年,擁有蘇東坡、賈寶玉等等大批粉絲。《莊子·徐無鬼》記載了古代一個殘酷的游戲,相當于后世的生死時速實驗?!巴酢睆埞罴浜镒?,不料猴子“敏給搏捷矢”,靈活地一一躲開?!巴酢睙o奈,也不免惱羞,“命相者趨射”,于是可憐的猴哥被急速的齊射擊中,“執(zhí)死”。莊周想用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么,后人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猴子搏矢”就這樣成為世上最耐人尋味的成語之一。
猴家眾多,存在等級
十只手指有長短,猴家內(nèi)部,其實本來就有等級高下之分。不論生物學上如何分類,我們說猴家,指的是一群名字有點夾纏不清的家伙:猴、猿、猩猩、狒狒、狙、猱、山魈、猢猻等等。其間,頗有等級存在。
例如,猩猩就自以為高猴一等。去年去世的英國作家泰瑞·普萊契(1948-2015)被認為是繼莎士比亞之后,四百年來僅有的奇才。他的小說《碟形世界》中,魔法大學的圖書管理員是一只猩猩,每當別人把它當作猴子時,它就會大發(fā)脾氣。最近日本名古屋市召募公務(wù)員,設(shè)計廣告時搬出該市東山動植物園中,憑藉帥氣面孔與迷人眼神,被譽為“型男”、“史上最英俊大猩猩”的沙巴尼拍攝廣告,大聲疾呼:“讓我們一起工作吧!”名古屋市府宣稱,盼召攬到“像沙巴尼一樣強壯、大方、對居民友善”的新同事。
猩猩固然人氣旺,但猴家門中一枝獨秀,地位最高的是猿。在金庸的《碧血劍》中,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的師父、華山派掌門穆人清是當世武功第一高手,名號就是“神劍仙猿”。看到“白猿的故事”,你不必懷疑,這一定是一個神奇,或者正能量的故事。
那些傳誦千古的詩篇中,見不到一個猴字,只有猿獨領(lǐng)風騷:唐代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說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是千古絕唱。梁朝吳均(469-520)《與朱元思書》,說富春江的風光“天下獨絕”:“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北魏酈道元(470-527)《水經(jīng)注·三峽》,也有一段兩岸猿聲的記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最能說明猴家老猿崇高地位的,莫過于成語“猿鶴蟲沙”:杭州西湖之北,有葛嶺,為晉朝葛洪修道煉丹之地。葛洪,人稱葛仙翁,中外科學家皆尊其為化學研究先驅(qū)者。葛洪所作《抱樸子》記載,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也就是全軍覆沒。于是“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軍人死后所化有所不同,化為猿者,待遇最高。后世遂有“猿鶴蟲沙”之遙祭。
人類對猴兒們的感情是挺復(fù)雜的。一個原因是猴子家“先前闊過”,但是現(xiàn)在大大地式微了。《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孫悟空,取經(jīng)到西天以后,更獲封斗戰(zhàn)勝佛。但是,如前所述,近代中國的風俗圖畫中,猴兒地位不高,各地城鄉(xiāng)都耍猴兒取樂,大庭廣眾之下,常常被人牽來扯去甚至呵斥毆打。在粵語中,猴子被稱為“馬騮”,吳語叫猴子為“猢猻”,都有輕狎之意。
印度也一樣。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一只有四張臉和八只手的神猴,卻拯救了阿逾陀國王子羅摩的妻子悉多。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那時候印度人崇拜猴,讓猴住在廟宇里,猴們可以從園里或桌上任意取食水果。但現(xiàn)在,印度人眼的猴子是害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