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我國少有的博學(xué)多才的女詩人,《胡笳十八拍》是她一生的剪影,洋洋灑灑十八拍記錄了童年的悲慘、朝廷的黑暗、生活的艱難,也是她和自己的對話。現(xiàn)代人們經(jīng)常調(diào)侃:因?yàn)橐粋€(gè)人,愛上一座城,而蔡文姬卻因?yàn)樽罹磹鄣母赣H在包頭度過了悲慘的童年,對這顆草原明珠完全沒好感。在《胡笳十八拍》里蔡文姬這樣描寫在包頭度過的艱苦歲月: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慢。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于此。在她眼中雖然有滔滔黃河水,青山綠草地,但沒有了家的感覺,蔡文姬竟然發(fā)出恨居于此的悲痛感嘆。
蔡文姬的父親蔡邑是東漢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下蔡文姬自幼擅長音律和辯才。178年,包頭故地五原發(fā)生地震,陰山劇烈震動。漢靈帝認(rèn)為是不祥之兆,詢問群臣是何原因,議郎蔡邑直言是皇太后干涉朝政,不料此話傳到皇太后耳中,蔡邑被流放發(fā)生地震的五原西安陽(約在今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zhèn))。當(dāng)時(shí)蔡文姬年僅3歲也隨父流放,途中又遭追殺,從此過上了流浪漂泊的日子。父親死后蔡文姬又被匈奴掠去,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后來曹操用千金將蔡文姬贖回,而且那時(shí)她已經(jīng)有了一兒一女,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傳說中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次到月明之夜,就會把蘆葦卷起來吹笳,發(fā)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dāng)?shù)亟?jīng)久不衰的曲調(diào),后來傳到中原,人們以胡琴和古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