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1.背景
未來教室是由蘇州市與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面向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創(chuàng)新試點工程,也是蘇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已建成不同功能的準“未來教室”188間,我校是試點學校之一。
未來教室環(huán)境是一種“能優(yōu)化教學內容呈現、便利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環(huán)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
在未來教室,2塊70寸的多點觸控顯示屏代替了電子白板,學生人手一臺10寸PAD,教室兩邊墻上是裝有6塊55寸的電腦一體機觸控顯示屏。在教室的后面有一間聽課室,教室里的教學完全不受干擾,身在外校的教師也能全程聆聽,并可向現場學生提問。
2.用好未來教室,打造“智慧”課堂
在未來教室上課,教師前期需要做足功課,學習StarC平臺的使用,熟悉文件發(fā)送和作業(yè)提交的操作,練習雙板的點觸操作。在掌握這些操作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熟練地使用PAD和觸摸式一體機,盡可能讓學生多在未來教室上課,以減弱學生對未來教室的“新鮮感”。這些是用好未來教室、打造智慧課堂的必要條件。為了充分發(fā)揮未來教室的優(yōu)勢,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性探索:
2.1靈活布置教學
未來教室的課桌不是傳統的長方形,而是梯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地編排。電影院模式,課桌以講臺為中心,半弧形排列,有效利用投影設備的同時可面向相當多人的教學。宴會廳模式,在物理空間上分組,每組圍繞在一張較大的課桌周圍,必要時可移動座位共同面向講臺,使信息的傳遞是多維的。會議桌模式,是電影院模式和宴會廳模式的折中,對討論合作型教學模式和授導型教學模式的支持差不多,也是我們學校較多教師采用的一種布置模式。培訓室模式,每位學生都面向墻壁,比較適合強調個體獨立學習的場所,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可隨時觀察學生正在進行的任務,并且在必要時可方便地給予指導。
例如,教學《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時,課桌編排可以采用宴會廳模式。將一臺臺式電腦置于大課桌上,每組成員圍著桌子,近距離接觸計算機各個組成部分。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移動座位,面向教師,觀看各組呈現的圖片,聽取各組代表的講解。
2.2合理運用“比較”教學
在未來教室,教師用的是雙板教學,兩塊觸摸屏可以顯示不同的教學內容,老師的手輕輕一指,所有教程就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我們在引入新課的時候,經常會利用已學知識進行知識遷移,或是將教學資源前后對照呈現,或是同時呈現兩個學生的課堂練習進行比較。有了雙板,這些課堂應用都可以輕松解決。不管是以計算機、投影機和幕布組成的多媒體教室,還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都不能很好地開展比較教學。這種把彼此之間具有某種聯系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知識歸納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推理能力。
例如,講到《網絡改變生活》時,教學設計將網絡還沒有走進百姓家的生活畫面與目前網絡生活畫面用雙板呈現。比如,傳統的寄信方式與現在的電子郵件,傳統的購物支付方式與現在的微信支付方式,讓學生一下子真切地感受到網絡的便捷,網絡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視覺沖擊力更強。
2.3適當充實課堂容量
有位教學專家認為課堂容量的取舍應把握“課標是依據,學情是基礎,教材是扶梯,教輔是輔助”的原則,這里的“教輔”是指輔助教學的所有媒體與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節(jié)省了大量的板書和畫圖時間,保持了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的連貫性,把節(jié)省的時間用于學生學習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完成鞏固性、檢測性練習。在未來教室,輔助教學的媒體更多樣,StarC云端一體化學習平臺將多媒體展示功能與板書活動較好地結合,板書不再受白板大小的限制,教學推導過程可以全程保存,課堂小結更系統更全面。在未來教室,信息獲得、資源共享更便捷,課堂生成產生的新問題,學生可以及時利用互聯網進行探究,也可調用校外資源。教師可以適當充實課堂教學的容量,向知識的廣度深度開拓,擴大知識的覆蓋面,從深度上探討,加深學生的理解。跟傳統課堂相比,未來教室能借助的多媒體技術更多,也需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搜集資料備課。
例如,講授《計算機的安全使用》時,用思維導圖呈現計算機病毒的發(fā)展、概念、特征、傳播途徑和防治措施,既節(jié)省了板書的時間,又適當增加了教學內容,知識結構更系統。學生在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大量關于病毒的知識的同時也會遇到一些疑問,可以羅列在白板上,供大家一起探究,不再局限于課本。
2.4駕馭多種互動模式
互動是未來課堂的核心之一,未來課堂的互動除了人際互動外,還包括人、技術、環(huán)境、資源等要素之間的互動。
在未來教室的課堂上,教學方式較以往有所改變,教師能通過多媒體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教師可以輕點鼠標就把課件、導學案或練習發(fā)送到每個PAD上和六塊觸摸式一體機上,供學生自主學習或鞏固新知。學生也可以方便地提交自己的作業(yè),教學反饋更及時,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tài),呈現部分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分析評講,及時調整教學進度。StarC平臺可以幫助教師編輯題目,學生答題后,教師和學生可以實時了解全班答案的分布狀況和每題的對錯比例,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在答案的呈現上,教師可以采用實名制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匿名制的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利用學生的答案分布引導學生闡述答題理由,進而開展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促進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未來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表現形式是多元的,不再局限于生生互動或師生互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和教師、師生與專家學者、課堂上的師生與課堂外的師生,都可以進行互動。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表現為對學生學習的支持。專家學者可以幫助教師完成教學過程的組織與輔導工作,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幫助教師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師生與教學資源之間在不停地互動,教師和學生可以從系統中調取預設的資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對這些資源進行注解和操作。
2.5強調協作自主學習
未來教室安裝的硬件設備和使用的系統平臺能支持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學習,所以未來課堂更強調學生之間采用協作式、合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協助學生開展學習和相互交流,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們能夠真正自主學習,協同合作開展知識探索和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知識共享。知識只有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共享才能得到發(fā)展,知識共享的范圍越廣,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在未來課堂的學習中,只有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合作,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ICT素養(yǎng)才能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靈活性適應性和合作意識、責任意識才能強化。
3.正確認識未來教室
3.1并非每堂課都適合未來教室
體驗過后,有老師認可這樣的課堂,也有老師提出質疑。有老師認為,100萬元造一所希望工程小學綽綽有余,相比未來教室的功能造價過高。如果未來教室普及到每個教室,就會對學生們的視力造成影響,全電子化后學生的寫字能力也會退化,不具備普遍性。
毋庸置疑,一些化學實驗課、信息技術操作課由于教學設備的限制不能在未來教室上課。那么,是不是其他課程都能在未來教室上?都適合在未來教室上呢?答案是否定的。語文課中的寫作實踐、數學課中的幾何內容、英語課中的聽說課程、物理課中的部分實驗課程、地理課中的地圖課程、信息技術課中的病毒和網絡基礎課程比較“對口”。
3.2重新定義師生角色
未來課堂從設計之初便秉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新型的課堂暗示著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師要展現知識的魅力,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支撐,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協助者、鼓勵者。課外有教師和專家學者與課堂上的師生進行互動,課堂上的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師者。同時,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習潛能,課堂上的學習成果可以在平臺上共享,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造參與者。
4.結語
本文從學校未來教室應用背景入手,闡述了“用好未來教室、做到有效教學”的一些探索和認識。我想,未來教室的理想境界應該是技術與教學真正融為一體,讓技術消融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未來教室才剛剛步入課堂教學中,但只要我們勇于嘗試,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改進,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未來教室就一定能讓“智慧課堂”之路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蘇州市“未來教室”項目建設方案[Z].中國教育信息化網:http://www.ict.edu.cn/html/szedu/weilaijiaoshi/n20140924_ 17886.shtml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