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民
問題先行就是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是以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問題為中心,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并從中學習知識,同時使得學生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更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fā)展,以學生個人為中心進行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局限于對知識的掌握。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是以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問題為中心,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并從中學習知識,同時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相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更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一、進行問題先行教學的必要性
1.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問題先行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運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讓他們有一種團隊意識,他們就是課堂的主體,讓他們在討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在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中用”或在“用中學”構建新知,獲取隱藏在問題背后的相關知識。這種方式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解決一個問題,更此在過程中得到樂趣和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問題先行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chuàng)建良好的平臺。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的功能之一是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興趣與好奇心,就是引起注意的“刺激物”。問題先行教學中,教師在提問時要利用學生的注意心理,用新穎的問題和不同策略進行提問,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高中美術課程中實施問題先行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問題的學習和討論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這比學會教材上固定的少量的知識更重要,最終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終生受益。
3.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問題先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線索,并不需要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同時學生需要根據(jù)老師的任務讓自己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習知識,從而解決學習中產(chǎn)生的各種問題,問題應該貫穿學習全過程。由于問題先行教學中問題的啟發(fā)性,解決起來往往需要應用多學科知識,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提高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這種方式使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不斷增強,在共同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再解決問題,相當于有了自主學習的技能。學生在合作探究問題時提高自學能力,最終培養(yǎng)終身學習能力。
4.塑造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衡量合格公民的重要標志,因為科學精神在今天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價值。問題先行教學可讓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好奇心將激發(fā)學生大腦白由遐想,沖破或避開常態(tài)思維,盡可能地開闊學生的思維通路。此時,學生可通過問題先行教學中老師提出的問題讓自己的思維處于發(fā)散狀態(tài),帶有各種明顯的試探性以解決老師提出的各種“為什么”。同時,問題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探索,培養(yǎng)學生不斷思考、追求真理的創(chuàng)新精神。
5.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
在接受PBL教學法之后,學生的交流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升。PBL教學法是否順利實施,其小組合作是關鍵,通過小組合理,達到問題先行的目的。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五六人,在小組之內(nèi)建立良好的合作溝通關系,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要懂得團結,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齊心協(xié)力的努力,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偟膩碚f,小組成員要有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學會成員之間高效合作,通過解決問題,使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對問題先行教學模式的反思
1.把握問題數(shù)量
教師在設問時,問題數(shù)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因為太多不利于學生思考,太少則不利于師生之間信息的交流反饋,影響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難以實現(xiàn)課堂提問的目標。
2.問題難度要適當
設計合適的學習問題非常不易。設計出相關、有效的問題是絕大多數(shù)問題先行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問題先行教學中學生通過對教師設計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成為學習的主體。由于學生在問題先行教學中是主動地、深刻地加工信息的,可以更好地學習識的學習,也可以通過問題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如果所設計的問題無法成功地引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背后的概念和理論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等實用性技能,那么,問題先行教學效果將無法體現(xiàn),甚至阻礙學生能力發(fā)展。
3.正確處理學生對問題回答的結果
美術欣賞課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美術作品欣賞,給學生的是一種視覺效果,很多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都只停留在最出的感性層面,缺少理性判斷。另外學生已經(jīng)習慣被動學習,都有惰性,遇到問題找老師,這樣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過程中大膽放手,學生小組能解決的就不用指導,只有遇到較困難的問題時教師才能進行畫龍點睛式的指導。學生通常所要回答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明確的知識性內(nèi)容,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表達感受性的內(nèi)容。這種內(nèi)容往往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學生思考整理、建構。因此許多時候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并不是因為智力不足,而是因為所受訓練不足,不懂得表達的方式。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多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多做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懂得正確的思維方式,這樣學生才能更積極、更好地回答問題,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要使每道問題都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要比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稍微高一些。
參考文獻:
[1]畢有余,趙曉杰.葆有天性:真諦、特點與途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18.
[2]畢有余,趙曉杰.升學準備:促進中學生學校適應的重要途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34.
[3]楊青,王玲.創(chuàng)新教育的途徑——“問題”式教學方法的角度[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