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化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必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素養(yǎng),放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宋心琦教授認為,真正使學生受益的化學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具有化學特點的解決問題的認知論和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化學專業(yè)知識。建構性學習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性的學習,它倡導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能主動建構成新的知識體系,而教師是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用建構主義思想設計化學教學顯得意義非凡。如何進行建構主義化學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三點切入:一是課前對學生特征和教學內容的細致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三是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
一、學生特征與化學教學
學生的特征分析與研究是中學教師組織教學順利開展的必需活動,是教學準備的首要工作??鬃釉唬褐腥艘陨希梢哉Z上;中人以下,不可與上。學生的差異、身體條件、家庭背景、教育經歷、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都會影響對新知識接受,故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培養(yǎng)個性化的學生,所以學情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分析學生的已有經驗為下一步選擇什么樣的素材、采取什么樣的活動及情境教學中設問的梯度均提出了必要條件。例如,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重要部分,它屬于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其內涵和外延的解釋與領會?;A好的同學一點即通,而基礎相對弱一些的同學理解起來就有些難度,鑒于此,可以對基礎較差的同學做一些針對性的課前輔導,以便課上順利進行學習。通過對學生的特征分析,就可以確定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與將要建構的新知識的關系,確定要建構的起點和相應的教學模式。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二、學生主動性與化學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者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刻苦地鉆研、學習。事實證明,當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后,就會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和探索。興趣是成功的起點和求知的動力,故教師在課堂設計時應以“趣”為指導,抓住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活躍學生的“思”,培養(yǎng)學生的“智”。教師應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令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牢固知識、拓展知識。對學生最具吸引力的莫過于生活中實例,比如在鐵的化合物部分,聯(lián)系補血補鐵劑與VC、食品中的防氧化劑還原鐵粉、生活中如何保護鐵制品等這些實例都會極大地提升化學的魅力。在講授《幾種重要的金屬-鈉》的性質時,先將2015年“8·12天津塘沽大爆炸”的相關視頻展示給同學們,同學們瞬間被現(xiàn)場的震撼吸引,有的竊竊私語,均顯驚恐之色;之后的報導更將同學們的好奇心提升到另一高度:毀滅性的爆炸發(fā)生在消防官兵常規(guī)噴水之后。水不是能滅火嗎?怎么反而會助紂為孽呢?是現(xiàn)場集裝箱內的大量化學危險品,這些危險品遇水即發(fā)生劇烈爆炸。隨后引出課題——《鈉》。此時教師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產生共振,能夠聽見學生快樂成長的聲音。
三、情境設計—建構體系形成的關鍵
學生的學習與學習情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少教師認為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用與新知識有關的故事、問題等引出課題、激起學生興趣,實則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維果斯基認為,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原有的能力可能會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在教師幫助下學習者能夠消除這種差異。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消除這種差異,自己促進知識建構,向“鄰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進而達到升華。情境設計的關鍵是要呈現(xiàn)給學生合適的刺激性材料信息,這些刺激性信息要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發(fā)現(xiàn)欲,又能誘發(fā)學生猜想質疑,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只有真實、可信、能引發(fā)問題的學習情境才能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才能促進對自身的認知框架做出調整與建構。
例如:在必修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時,教師提示學生:
同學們自然聯(lián)想到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最外層七個電子,以強氧化性為主,自然能搭建一個以氧化性為主框、分支是一類類具有還原性的物質的知識體系。而常見的金屬比如鈉、鐵、銅自然在其氧化范圍之內,H2、一些還原性的鹽如:KI也必然能與之反應?;瘜W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果再配加實驗印象就會更深刻,但考慮到氯氣的毒性和實驗室的局限性,可以以多媒體和Internet為依托,將這些實驗形象地展示給同學們,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整個過程教師做到了: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做到了“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特征教學。
從實際生活入手設計學習情境也不失為一良策,生活離不開化學,環(huán)境與化學更是密不可分,以生活實例為例不但易于激發(fā)求知欲,而且能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用“臭氧空洞和臭氧層保護”、“溫室效應”、“化學電源在生活中的應用”、現(xiàn)在的焦點問題“霾”的成因及解決對策均可設計成非常好的素材,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于學生了解化學在社會中的關鍵作用,最終實現(xiàn)化學教學的三維目標。
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教師不是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凸顯出來。
參考文獻:
[1]何成剛,夏輝輝.歷史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聶幼犁.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山東教育》.2014(Z2).
[4]齊健.走進高中教學現(xiàn)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趙亞夫.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劉淑萍.化學觀念教學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