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霞
摘 要: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美術教育的內涵日漸豐富。以審美教育為主線貫徹始終,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礎。在美術教育中,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應以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來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小學美術 審美能力 能力培養(yǎng)
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真實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考試能力的培養(yǎng)。考試只是手段,但長期以來卻被很多教育工作者當成了目的。比如數(shù)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而不只是看數(shù)學成績,盡管成績確實能部分反映出一些問題。
如果說數(shù)學的考試還相對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參考的話,那么測評美術教育的成果的確是個難題,沒有一個絕對的參考標準能衡量一幅繪畫比另一副好,因為審美首先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盡管如此,審美也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且需要培養(yǎng)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成了美術教育中的重要目標之一。
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并重,著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說,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中的一項基礎工程。
審美是沒有對錯的,只是人與人之間喜好不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像教數(shù)學這樣的科目一樣,首先就給出結論,也就是不能給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特別是在小學生心目中,老師的話往往是權威?;谶@種情況,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進一步引導,引導的同時是在釋放學生的想象力。
當我們要學生畫一個蘋果的時候,可以拿一幅逼真的蘋果畫像讓學生參照著畫;同時我們可以放一個蘋果在講臺上讓他們畫。毫無疑問,從繪畫的結果看,第一種情況大部分學生繪畫的蘋果“更像一個蘋果”,然而,每幅畫之間的差別不大,因為有了“標準答案”作為參照。而第二種情況下每個學生繪畫的蘋果就有無限的可能,有些可能看起來根本就不像蘋果,但在教學過程中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想象力可以得到釋放,教師也可以從繪畫結果中得到一些反饋。之后就可以加以解釋,比如說,用每人都耳熟能詳?shù)倪_·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就是一個不同的蘋果。這其實就是一個帶動學生思考的過程。
審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這個過程顯然是無法在小學這個階段就可以實現(xiàn)的。但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首先就要有這樣的意識。小學生往往正是處在好奇心特別旺盛的階段、想象力無拘無束的階段。盡管很弱,但是孩子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比如強烈的色彩更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吸引注意力,這些都是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沒興趣,一切都是無稽之談,任何形式的被動學習的效率都是很低的。為了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可以試著鼓勵大家回去提前預習,并作為一項作業(yè)交代學生主動收集與課程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在接下來課程欣賞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讓學生表達各自的欣賞意見,并尊重學生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能代替他們的回答。自由討論是非常好的互動手段,因此,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就各自的看法,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討論的形式在無意中讓學生知道,審美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審美教育的確是小學生美術教育的核心。然而,學會欣賞美只是課程的一部分。動手繪畫是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直接外在體現(xiàn)。所有在校的學生都有動手繪畫的課程,問題是美術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所應起到的作用。
讓學生動手繪畫的目的絕不是要讓他們學會畫畫,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對繪畫感興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出色的畫家。但是讓學生動手畫除了讓學生釋放想象力之外,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繪畫給了學生一個自我表達的平臺。
小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吸收知識、不斷開闊眼界,一旦有想法之后,他們是需要表達的。在表達的方式上可以是日常對話,可以是開始嘗試的作文,也可以是繪畫。每種表達方式之間沒有那種更好之說,而是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同時是向學生提供一個發(fā)現(xiàn)自己長處的機會。
繪畫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它的獨特在于更偏重大腦中情感的一面,更直觀。小學生在身體各個方面都還在成長的階段,特別是理性思維方式偏弱。因此,繪畫能彌補這一方面的缺陷。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是鼓勵加引導。比如在繪畫的過程中不要給小朋友們過多的限制,大致給個方向就可以讓他們隨意發(fā)揮。在讓小朋友完成他們的作品之后,試著讓他們說說他們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把大家的作品拿出來一起討論,就像欣賞課里所做的工作一樣。目的不是評出分數(shù),也最好不要評出高下,而是讓大家說說喜歡哪個同學的作品,為什么喜歡。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自然要以自己專業(yè)的眼光來對這些作品做一些指導性的建議,而不是批評。
最后我想說,所有的這些方法終歸只能是參考,具體的方法只是方法,重要的還是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清楚教學目的,以及更加清楚了解教學對象(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雖說教師的職責是教,但其實教師更不能停止學習。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要求我們在教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學習,不斷與同行探討,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亞玲.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13):249-249.
[2]王燦榮.淺議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22(2):127-128.
[3]付琳然.淺談小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學苑教育,2013(15):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