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平
摘 要:“主敬”“致知”讀書方法是朱熹的一生學問大旨,也是他對宋代理學獨特而巨大的貢獻,并且對其后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其名篇《觀書有感》二詩所傳達的遠不止是一種泛泛的讀書心理感受,而應該是他一貫倡導的“主敬”“致知”的讀書修身方法,含有獨特的道學意蘊。
關鍵詞:朱熹 《觀書有感》 讀書方法 主敬 致知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為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作,詩題叫作《觀書有感》,一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詩歌借景喻理,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并引發(fā)了后人諸多不同的解讀:或認為詩歌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或認為比喻人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或認為喻指一個人要取得學問或藝術成就,必須有深厚的淵源……這些解讀見仁見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感覺上又不是很精準和透徹,有一種空泛乃至隔了一層的味道。
作為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深知成就道德學問非常不易,因此他十分重視讀書方法。正如儒學大師錢穆先生所云:朱熹對理學的主要貢獻,除了為宋學建立一個新道統和在古代學術傳統上退“五經”而進“四書”外,還開示了讀書方法;而這讀書方法是朱熹“在當時學術界絕大的貢獻”。{1}而另一方面,理學家朱熹又極端重道輕文,且不輕易為詩,并曾以“頃以多言害道絕不作詩”做過篇題,他只欣賞三代圣賢文章,因為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朱子語類》卷139)。而《觀書有感》卻用同題兩首詩來談讀書問題,可見其態(tài)度之嚴肅認真,因此詩歌所告訴我們的遠不止是一種泛泛的讀書心理感受,而應該與他十分重視的讀書方法有關,也許只有這樣理解,才有可能契合或者接近詩歌的原旨。
那么,作為朱熹“一生學問大旨”的讀書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朱熹所開示的讀書方法,當然也是修身方法,從具體方面來說當然很多,其門人輔廣曾進行過系統歸納,并編輯成書,取名為《讀書之要》,今天有學者把它總結為“居敬持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六種大法”{2}。但大而化之,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條:一是“主敬”,二是“致知”。
所謂“主敬”,就是要內心持敬,即保持一種“敬”的心理狀態(tài),這是人修身和治學的方法和原則,這一方法決定著人們修身治學的可能與成功。朱熹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要義”“圣學之所以成始成終者,皆由此”,故“大凡學者,須先理會敬字。敬是立腳去處”(均見《朱子語類》卷12)。而敬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靜,即一種澄明寧靜的心境和精神狀態(tài)。因此,“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朱子語類》卷11),要“心如水,性猶水之靜”(《朱子語類》卷5),要“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靜,然后開卷,方有所益”(《朱文公文集》卷23)。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熹提出“心是做工夫處”(《朱子語類》卷5),“凡學須要先明得一個心,然后方可學”(《朱子語類》卷12),特別強調讀書治學的“心學工夫”。
朱熹自己治學就非常注重在“靜心”上下功夫。他十四歲時遵父命拜劉子等人為師,劉為他取字“元晦”,并贈予他“十六字心傳”,后人稱為“木晦之訓”:“木晦于根,春榮華敷;人晦于身,神明內腴?!保▌⒆印镀辽郊肪?)其意為樹木的春榮華茂,在于其根的深晦潛靜,一個人的明光煥發(fā),在于內在心神的靜養(yǎng)冶煉,以教導他為學須靜養(yǎng)其根,飽學涵養(yǎng),潛心苦讀,成為一個學養(yǎng)深厚、道德內蓄之人。朱熹不負師望,終生持敬涵養(yǎng),潛心學問,王懋《朱子年譜》卷4所引朱熹弟子黃干《朱熹行狀》,這樣描述朱熹的日常生活:
其閑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廟,以及先圣。退坐書室,幾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其飲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匙箸舉措有定向。倦而休也,瞑目端坐。休而起也,整步徐行。中夜而寢,既寢而悟,則攤衾而坐,或至達旦。其威儀容止之則,自少至老,未嘗須臾離也。
內心敬靜是修身為學的根本和基礎,是明大道、見天理的方法和途徑。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說:“在‘敬的心中,天理呈露”“敬貫動靜,則一切工夫皆天理流行,一切工夫亦在匯歸于天理。”{3}也就是說,在敬靜的心中,天理與人性交相契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光明境界,那是人心的靈明,亦是天理的光輝。
但另一方面,讀書治學又不能僅靠“主敬”一項工夫,否則,一味地清虛敬靜就難免落入寂然的禪道,所以在“主敬”之外,朱熹又提出“致知”一項“工夫”。這里所謂“致知”,是“格物致知”的簡稱,因為“致知”必須通過“格物”來實現,“知之所以至,卻先須格物”(《朱子語類》卷14)。對于“格物”“致知”的含義,朱熹是這樣解釋的:“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致之,所謂格物者也。”(朱熹《大學或問》)“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朱子語類》卷15)。又說:“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保ㄖ祆洹洞髮W章句》)“所謂致知者,只是教他展開使盡?!保ā吨熳诱Z類》卷14)用今天的話說,“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即通過對事物的接觸、推究,把道理弄明白;“致知”就是通過已有的知識,去推及、擴展其他知識,以窮盡天下之理,達到理性的認識。故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釋“格物致知”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在朱熹看來,“格物”的范圍非常廣,“如讀經看史,應接事物,理會個是處,皆是格物”“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因此“格物致知”是讀書治學最為切實和重要的“工夫”,“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均見《朱子語類》卷15)乃至于“四書”之首的《大學》,其根本就在于格物致知,“要緊只在‘格物兩字”(《朱子語類》卷14)。
此外,在“主敬”與“致知”的關系上,朱熹一方面認為兩者“如車之兩輪,如鳥之兩翼”(朱熹《與孫敬甫書》),應該并重而不可偏廢;另一方面又認為兩者有先后次序之分,“論先后,當以致知為先”(《朱子語類》卷9),以“主敬”為后。這是朱熹“先知后行”思想在讀書方法上的反映。朱熹在論述大學的為學之道時多次強調這個順序,他說:“大學之序將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正心誠意;而求其所以誠意者,則曰致知格物而已?!保ā吨熳游募肪?4)大意是說:大學的為學之道是須先正心誠意,然后達到明明德于天下的目的;而要達到正心誠意,必須先要致知格物。因此吳震先生認為:“依朱熹之思路,格物與明心乃是工夫與效驗的關系,前者之工夫必能帶來后者之效驗?!眥4}
南宋淳熙二年(1175),發(fā)生了理學史上的一件大事——鵝湖之會,朱熹與南宋另一理學大師陸九淵等人在江西鵝湖聚會,討論理學問題,并發(fā)生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涉及“主敬”“致知”的順序問題。據《九淵年譜》載: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祟H不合。
陸九淵是心學大師,治學偏于靜心涵養(yǎng),即“發(fā)明人之本心”,不太強調讀書等外在“工夫”;而朱熹既重內心涵養(yǎng),還重讀書格物,即“泛觀博覽”“工夫”,并且認為只有先讀書格物,然后才能達到靜心涵養(yǎng)的效驗,即“歸之約”。這便是朱陸理心之爭的核心所在。
現在回到《觀書有感》(其一)詩中的具體情境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詩歌所表達的讀書方法,正是“主敬致知”讀書法。
詩歌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是說,半畝方塘像鏡子一樣展開,光明澄澈;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徘徊晃動,美麗如畫。這兩句其實說的是“主敬”讀書法。這“半畝方塘”喻指人的如“止水明鏡”般的敬靜澄明之心,因為“心譬如水,水之體本澄湛”(《朱子語類》卷15);“天光云影”則喻指天理的光輝。因為內心敬靜澄明,則見天理,去人欲,天理人性交相輝映,即牟宗三先生所謂“在‘敬的心中,天理呈露”。
詩歌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則是對前兩句的解釋,意思是說,半畝方塘之所以如此清澄,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之故。這兩句說的是“致知”讀書法。汩汩不斷的“源頭活水”即日日不斷的“格物”“工夫”,“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接續(xù)不已,自然貫通”(《朱子語類》卷18),那么“半畝方塘”即人心,就自然清靜澄明了。
詩中“源頭活水”與“半畝方塘”之間正有一種“工夫”與效驗的先后關系,必須先有“源頭活水”的汩汩注入,才有“半畝方塘”的清靜澄明,因為沒有活水注入的池塘肯定是一潭渾泥濁水。這也非常契合朱熹“致知”在先、“主敬”在后的為學順序,即必須先要有“格物致知”的“工夫”,才有內心敬靜的效驗,這就是吳震先生所謂“前者(指格物)之工夫必能帶來后者(指主敬)之效驗”的意思。
朱熹提倡“主敬致知”的修身讀書法,其意在于實現理學家所倡導的“尊德性”“道問學”的目的,其中,“主敬”通向“尊德性”之途,“格物致知”通向“道問學”之途。而朱熹與其他理學家偏重“尊德性”不同,他兩者并重,而且尤重“道問學”一項,所以特別重視“格物致知”“工夫”。錢穆先生說:“朱子全部學術,即是其格物窮理之學”,并且是“朱子在一般理學思想中之最獨特亦最偉大處”。{5}陳來先生更是稱贊朱熹“格物”讀書法“一改道南傳統主靜、內向和體驗的色彩,使得道南在南宋發(fā)生了理性主義的轉向”,并且“對此后的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6}朱熹《觀書有感》詩之第二首就專講“格物致知”讀書方法: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巨艦”從原來的“費推移力”到而今的“自在行”,是由于春水由少到多,一點點積蓄力量,終于在一夜之間可以承載“巨艦”的自由航行。其寓意是,讀書做學問也是一個積累知識、從量變到質量的道理。這個積累知識、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是“格物致知”的過程,即朱熹說的“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工夫更不住地做”(《朱子語類》卷18),而日日努力“格物”,接續(xù)不已,學問便日益精深,終于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如窮格工夫,亦須銖積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貫通”(《朱子語類》卷9)。
由此可見,《觀書有感》兩首觀書小詩,表達的卻是朱熹“主敬”“致知”的讀書修身大法——人只有始終保持“敬靜”的內心,持續(xù)不斷地通過“格物”“工夫”,才能獲得修身治學的成功,這就是該詩的真正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