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森旺
摘 要:木心的散文《童年隨之而去》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都是一場“啟蒙運動”。作品首先展現(xiàn)了童真與成人世界的對抗與勝利,隨著代表童真執(zhí)念的“夗”的丟失,作者完成了這場告別童真的啟蒙儀式。童真自己在時間的駕馭上,完成一場了自我的“啟蒙”。
關鍵詞:啟蒙運動 木心 童真
《童年隨之而去》{1}這篇散文令我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兩者都講的是一場“啟蒙運動”,一個是啟蒙童年,一個是告別青年。這篇散文的最后,母親對童年的木心說“這種事以后多著呢”。這是母親對童年的木心的一句忠告。這句忠告在木心聽到它開始,便一直伴隨著他,直到他后來領悟了這句話的含義。異曲同工,《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便是這樣寫:“在我年紀更輕、見識更淺時,父親曾經(jīng)給我一個忠告,它至今仍在我腦??M繞?!慨斈阋u別人,他告訴我,‘要記得,世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你這么好的條件?!眥2}
不同的是,《童年隨之而去》是先講述那只隨江水飄走的,再牽出母親的忠告,來完成這場啟蒙。而《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先講出父親的忠告,再用蓋茨比的毀滅完成對青年的告別。伴隨那只“”而去的是木心的童年,而伴隨“蓋茨比”而去的,是尼克的青年。仿佛菲茲杰拉德是在接力木心。
第二遍讀這篇散文時,會察覺到整篇散文飄揚著一股淡淡的燒秋葉的味道。這與第一遍讀時,感覺完全不一樣——那是一種嫩綠青草的香味。而這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氣味,全是在文章結尾的時候渲染成的。乃至于一遍一遍地讀,心一層一層地涼。仿佛隨之而去的不光是木心的童年,也是我們的童年。這就是經(jīng)典作品的意義。
一、童真與成人世界的對抗
大家都稱呼木心是“文學的局外人”{3}。其實這種“局外人”的氣質,在他這篇散文所展現(xiàn)的童年片段里,已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篇散文中出現(xiàn)的兩次童真與成人世界的對抗,都以童真的勝利告終。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童真在面對成人世界時那種充滿危機卻又游刃有余的境地。以此為基礎,我們便容易得知為什么說“童年隨之而去”是一場“啟蒙運動”。
散文的開始這樣說道:“孩子的知識圈,應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兒時,那是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碑斎?,這種“不該懂的卻懂了些”,并不是說童年的他便有了成人的那種成熟,這種“懂”只是基于孩子的好奇心,去了解到的一些成人世界的名詞。比如“寺廟院殿觀宮庵”的區(qū)別,也僅僅只此而已。這種“懂”,我們每一個經(jīng)歷過童年的人都應該會有。這是成人世界在孩子好奇心的不斷騷擾下,滲透下來的幾滴瓊釀。這并不意味著成熟,相反,更加顯得充滿童真。
這僅僅只是他與成人世界的幾個“名詞”的交流,這是童真與成人世界對抗的第一層。
但這些成人世界的名詞,卻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比如,“睡獅庵”里住的不是尼姑而是和尚。當童年的木心疑惑地問,和尚怎么住在庵里時,卻并沒有引起成人們的注意。成人對自己世界里出現(xiàn)的不同尋常的事情總是會有自己對應的平凡的解釋,從而也錯過了很多偉大的故事。比如母親,她是這樣回答童年的木心的:“大概,總是……搬過來的吧?!眱H此簡單的一句。而這時,小小的心靈里對成人世界的鄙棄就出來了:“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這樣大的庵呢?這些人都不問問?!痹谕娴氖澜缋?,是不能容許好奇被輕易饒恕的,童真的世界是下著雪的平原,秋后初冬,習慣問斬。而當童年過去后,那片雪也就融化了。“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4}當然也只是說說而已,成年的木心已經(jīng)沒有雪可以下了。這是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他把成人世界的名詞拉到他的下著雪的童真世界后,就不放過它們了。它們一旦有不符合的地方,他總是可以立刻機敏地感應出來。其實,那早已不是成人世界的名詞了,那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世界的名詞。而這,才是成熟的開始。也就是說,學到的成人世界的名詞,與它們原本表現(xiàn)不一樣時,若去了解個中曲委,就是脫離童真的過程了。不過,好在他此時并沒有了解到原因(母親并未回答他)。所以,從睡獅庵里出來的他,依舊是童真的。這次童真的勝利,是源于成人的“平庸”。
他的童真的勝利,進一步表現(xiàn)在與先生的交流上,也就是與成人世界的代表的交流上。上一層是滲透在這一層里的。因為與成人交流時,惹禍的往往就是那些被拉到自己童真世界里的成人世界的“名詞”。比如那句“雨過天青云開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句話留給他童年的感覺是“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而在先生看來卻是:“哪里來的歪詩,以后不可吟風弄月,喪志的呢!”此時,這些成人世界的名詞,因其生活在童真世界里,便與它們在成人世界里的含義不同,呈現(xiàn)出兩樣的意義來。幸運的是,木心再一次虎口脫險,他沒有去理會先生的訓導,反而是“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個‘逃”。
“怎么個逃法呢,一點策略也沒有。”逃不掉,那就躲,當先生要求做文章時,“我只好瞎湊,湊一陣,算算字數(shù),再湊,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寬起來,湊到將近兩百,‘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到卷子發(fā)回,朱筆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紅,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災樂禍,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題自家做,我去其惡評謄錄一遍,備著母親查看?!边@段寫得極其調皮可愛。已經(jīng)處于成人世界的木心,用唐詩去寫自己童年時“躲”的感受。而這次童真的勝利,則是源于童真的“狡詐”。
木心后來有句俏皮的話,估計是說給這位他曾經(jīng)的老師的:“玩物喪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養(yǎng)志。”{5}他說這話時,想必心里是很舒坦的,但他可能忘記了拐跑他童年的那只。因著那只,童年隨之而去。這么說來,童年的他,也是“玩物喪志”了。
二、隨而去的童真與自我啟蒙
孩童與成人的不同在于他們對待好奇心的態(tài)度,孩童是不容許好奇心逃脫的,而成人卻喜歡用平凡的理由去解釋非凡。童年的快樂始于好奇,毀于好奇。而那只“”,它一直飄搖著往前,一場一場地與成人世界交流,童年自然就消失得云淡風輕了。“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成年的木心是這樣寫自己的,這是木心的呼喊,或者嘆息。一只“”讓他終生都在渴望回到那個下著雪的遼闊無邊的童年。
盡管如前面的分析,童真在兩次與成人世界的對抗中都屹立不倒,但在散文的最后,它卻被一只“”擊敗,導致了童年的“隨之而去”。但通過下文我們便可以看出,真正打敗童真的,是童真自己。這就是童真自己在時間的駕馭上,完成一場自我的“啟蒙”,這“啟蒙”是潮流,浩浩蕩蕩,一去永不回。
得到“”,丟失“”,在這一場交換中,籌碼是童年?!澳峭朐诩毙衅狡街褚黄瑪喙5男『扇~,浮著,氽著,向船后漸遠漸遠……”母親的那句話在此時銜接上那只飄走的:“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進艙來喝熱茶……這種事以后多著呢?!薄斑@種事以后多著呢”。他當時覺得這句話很輕,當成年的他經(jīng)歷了一場場的悲歡離合后,才領悟了這句話的含義?!拔业囊簧?,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越窯的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p>
散文中丟失的描寫,看得讓人心疼不已。這不光是因為木心前文對于這只重要性的鋪墊良久,這僅僅只是第一層打擊。更重要的是那只所牽扯的童真。那是他依賴自己童年不懂世情的倔強和執(zhí)拗,才迫使母親答應他去取回那只,才迫使全船的人都等待著他的那只的“回歸”。當船夫把失而復得的交給他時,那其實是一場童真戰(zhàn)勝成人的勝利,是童真無限風光的深刻??删驮谶@一剎那和下一剎那之間,那只代表著勝利的,卻被自己親手再次毀滅了,而這次的毀滅不像上一次,是無法彌補的。這就是第二層的打擊,才是對童真的最致命的打擊。這場“自食其果”的失敗,換來的就是“啟蒙”,而母親那句恰逢其時的忠告,攜手那只,帶走了他的童年,帶走了他童真的倔強,他要開始懂得世情了。
童年可以在與成人世界的名詞、成人世界的代表這兩層的交流中幸免于難,但卻逃脫不了時間對于自身的啟蒙。那只就是時間派來的啟蒙使者,那場得到又失去的變故就是童年的一場“啟蒙運動”,這是一場客觀的潮流,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不可逆轉,就像其實有沒有伏爾泰,法國的啟蒙運動都要來一樣。有沒有那只,木心的“啟蒙運動”一樣要來,不同的只是換了一件東西來代表。
散文的末尾描寫“”隨著水波越來越遠了,令我再次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菲茲杰拉德最偉大的小說。小說的最后一句,他是這么寫的:“于是我們奮力前進,卻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