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3年前出了一回交通事故,我開車追尾了人家,情況很明確,肯定是我全責。然而被追那位居然和我搶起了“責任”。
“我們對一下口徑,就說遇到紅燈,你好好停著,我的車往后溜撞上了你……”那位設(shè)計起了“劇本”。這怎么好意思?我以前還從來沒遇上如此“溫良恭儉讓”的人。說什么也不能接受他的好意,于是我倆在馬路上爭來爭去,最后驚動了交警,還是判了我的全責,那位的表情很是失落。
后來我才明白,保險公司的賠償款是打到全責方賬戶上的。有時全責方耍賴不肯支付受害方的賠償金,為了得到應(yīng)得的賠償,有人說好話、動粗、打官司,頗費周折,身心俱疲。那位司機一個勁搶“全責”,想必是怕我不好對付,賠償金到他賬上,他更放心一些。如果往壞處想,他還可以賴著不給我,我得千方百計向他討要。
求人時當孫子,被人求當大爺,生活中人們常常扮演這兩種角色。其實應(yīng)該怎么做?道理上很明白,可是常常有人不講道理。有些人當了幾回“孫子”,遇到自己能掌握“主動權(quán)”時,便也刁蠻起來,報復(fù)性地當起了“大爺”。
我寧愿相信那位搶“全責”的司機想掌握“主動權(quán)”只是為了不當“孫子”,并不想當別人的“大爺”。只要人人都放棄當“大爺”的想法,世上自然也就不會有“孫子”了,我憧憬著這一天。
(摘自《濱海時報》 圖/張文發(fā))
特別文摘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