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在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中,孩子會感受到家人們對他的完全接納。這種感覺能幫助孩子接納自己,并在這種自我接納的基礎(chǔ)上學(xué)會接納他人,融入集體生活。
養(yǎng)孩子就像放風(fēng)箏,需要給他一片接納與包容的天空,但又不能松開手中那根“牽引與歸正的絲線”。因為接納不代表縱容溺愛,更不代表對孩子的錯誤采取消極放任的態(tài)度。如何張弛有度,平衡愛與管教?如何在責(zé)備孩子時仍帶著深深的接納?如何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先天特質(zhì)或不足之處?如何教孩子接納他人,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接納,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功課。
跟孩子“非暴力溝通”
(周先生,40歲,企業(yè)管理人員)
我所在的公司從去年起轉(zhuǎn)型改組,其間我們進行了“非暴力溝通”的培訓(xùn),培訓(xùn)教材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沖突》一書。
隨后,我把“非暴力溝通”的技巧用到了對兒子周一的教育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讓兒子學(xué)會了如何接納自己、接納別人。這個過程中,我有三點體會。
首先,任何時候,無論孩子做了、說了什么,家長都要先與他的“感受和需要”建立“連接”,觀察孩子內(nèi)在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與強烈需求。
兒子4歲的時候,有段時間愛說臟話,屢禁不止。我認為,臟話是“表象”,孩子內(nèi)在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與強烈需求是“根源”。于是我心平氣和地問他:“你說臟話,是不是因為覺得很搞笑、很有能耐,能讓媽媽氣得跳起來?讓我們關(guān)注你?”
兒子得意地說:“嗯!我的嘴巴可有魔力了!”然后隨口就說了一句臟話。
我推測周一進入了“語言敏感期”,說臟話是他探索話語力量的一種方式。故此,我們不再對他的臟話大驚小怪,而是正面引導(dǎo)——妻子教他朗讀兒歌和唐詩,送他去少年宮參加“小小演說家”的比賽。我們收看《我是演說家》的電視節(jié)目,還每周舉行一次家庭演講比賽。在體會到“優(yōu)雅的語言也可以充滿魔力”之后,周一覺得說臟話沒勁了。
其次,先說出你的感受,再用正向的、可操作性的語言向孩子提出行動上的具體請求。
家人們習(xí)慣于使用否定性的語言來教周一,結(jié)果卻事與愿違。比如妻子說:“不要在沙發(fā)上吃掉渣的食物!”周一就拎著薯片到床上去吃。妻子再說:“把床單搞臟了,我會罰你面壁!”周一跳下床,故意用臟兮兮的手去摸墻紙。妻子被氣得火冒三丈,吼他“好邋遢”“太懶了”……我勸妻子冷靜,并問她:“你這會兒是不是感覺不太好?”她說:“我感覺這孩子做得不對。”我說:“不要評價對錯,先告訴我你的感覺和需要。”妻子努力體會了一下,說:“就像看到土匪打劫過的情境一樣,我焦慮、火大、無助……我需要家里有秩序、有美感,不要破壞我的勞動成果!”
我將妻子的需求和感受“翻譯”成孩子的語言告訴周一。當他又想帶臟兮兮的玩具上床時,我說:“你這樣做的話,媽媽感覺很難受,好像細菌爬滿了她的床,要咬她?!敝芤徽f:“沒事兒,過會兒她就不難受了?!?/p>
我繼續(xù)說:“你是不是需要一個放玩具的地方?媽媽則需要家里整潔干凈。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你倆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從我真誠的態(tài)度中,周一感受到我不是“幫助媽媽反對他”,而是“重視每位家人的需要”。他收起叛逆作對的態(tài)度,開始想辦法。最后,他極有創(chuàng)意地想出一個雙贏的辦法——將玩具放在一個干凈的盒子里,再把盒子放在枕頭邊。
在我的雙向溝通以及示范幫助下,妻子與周一談話的方式逐漸改變。她努力不在惡劣情緒中吼孩子,而是用理性讓自己平靜下來,并使用正向性、細節(jié)性、可操作性的語言。她不再說“把房間搞干凈”,而是說“我需要你在3分鐘之內(nèi),把臟衣服放進衛(wèi)生間的洗衣籃,把果皮包裝袋丟進垃圾桶,把盤子放回廚房”。
再次,訓(xùn)練孩子去觀察,而非去論斷,從而接納他人,也為他人所接納。
印度哲學(xué)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說:“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是不帶評論的觀察?!弊屑毾雭?,我們大腦中出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話語都是評論和判斷,孩子們更是如此。
據(jù)周一說,他幼兒園里的孩子分為“好孩子”的大部隊和“壞孩子”的散兵游勇。為訓(xùn)練他具有接納性的心態(tài)和批判性的思維,當他說某某是壞孩子,被其他孩子孤立拒絕時,我常問:“他做了什么事?你觀察到了什么?”周一回答不上來,只說:“大家都這么說?!?/p>
我就告訴他:“不要隨便說某某是壞人,《圣經(jīng)》上說,你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至于誰是好孩子,誰是壞孩子,你可以先觀察再下結(jié)論!”
幼兒園大班時,老師將小朋友們分成幾個組做手工,任命周一為組長。一個叫陳磊的小孩因為搞破壞被排擠,大家都讓周一“開除”他。對于這種另類的孩子,周一已經(jīng)知道先觀察,再接納(至少不去歧視)。
我建議他:“觀察要仔細,要發(fā)現(xiàn)他搞破壞的原因:有人的眼神讓他感覺不舒服?不想待在這個組?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還是想得到大家的重視?……每當我公司里的員工搞破壞時,我都會在仔細觀察、傾聽他的需要之后再作判斷。因為人都是在感到被重視、被接納的時候才會改變。”
周一試著跟陳磊溝通,雖然他講話有點詞不達意,但對方感受到了他的尊重與接納。正如我所預(yù)料的,陳磊是因為覺得大家都要改變他,所以他偏不改變、偏要搗亂給人看。周一后來發(fā)現(xiàn)陳磊身上有很多優(yōu)點,兩人還成了好朋友。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大人用管理學(xué)的技巧來進行溝通,將他們當作員工一樣來尊重、理解、接納,孩子就會尋找更有效、更雙贏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并接納他人的需要。
不喜歡自己的小男孩
(文女士,33歲,繪本館老師)
我兒子從小就脾氣大,如果尿布濕了,或是奶嘴不對位,他都會歇斯底里地哭很久。上幼兒園后,他常跟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漸漸地他表現(xiàn)出了一種無法接納自己的糾結(jié)心理,連老師都看出來了,評價他:“占有欲、領(lǐng)導(dǎo)欲很強,就是脾氣有點急,難免傷人。他事后會主動認錯,也很愿意幫助人,但總會失去友誼。”
當小朋友離他而去,不愿跟他玩時,他傷心地問我:“我是不是一個壞孩子?”“我為什么不好呢?”
我也是一個愛跟自己較勁的人,常常討厭自己的脾氣。所以,我特別能理解兒子那種“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就傷害到身邊人”的事后懊惱。見他一本正經(jīng)地“自責(zé)”與“懺悔”,我頓感無力。事實上,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情緒化地發(fā)飆,經(jīng)常在惱怒中亂罵老公和兒子,事后又道歉,不久之后卻又在無意中傷害他們。兒子的問題如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需要改變與成長。
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他一起面對“自我接納”的深刻問題?后來我從弗洛倫絲·塞沃斯著的《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一書中得到啟發(fā)。
這是一個關(guān)于小恐龍的故事,故事的開頭是:“小恐龍為啥哭啊,因為他把所有的朋友都吃到肚子里去了!雖然他不想這樣,可他每次都忍不??!”
兒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處于情感敏感期的他,認為小恐龍的孤獨就是自己的痛苦——“忍不?。∪滩蛔。【褪侨滩蛔∪ψ约涸诤醯娜?!甚至把人家吃下去!”
小老鼠莫羅來跟小恐龍做朋友,他說自己會念口訣,讓自己的肉變味道從而不被吃掉。莫羅還打算烤蛋糕給小恐龍吃,讓他改掉吃朋友的壞習(xí)慣……
可是,蛋糕烤得太慢了,小恐龍等不及,一口把莫羅吞了下去。還好,莫羅念了口訣,變得太難吃,又被小恐龍吐了出來。
莫羅沒生氣,反而好好地跟小恐龍溝通,他故意延長烤蛋糕的時間,訓(xùn)練小恐龍的忍耐力……最終,小恐龍被“無條件的接納”所征服,學(xué)做蛋糕跟莫羅分享,從那以后再也不吃朋友了。
這個故事完全反映了兒子的內(nèi)心!作者了解人性中“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的弱點。他塑造的小老鼠充滿同理心,從來不說教;他發(fā)現(xiàn)問題源于莫羅“肚子餓”和“耐性差”,就從源頭著手來解決問題!“肚子餓”通過傳授做蛋糕的技術(shù)來解決;“耐性差”需用理性克制、循序漸進的訓(xùn)練來解決。
回想當初兒子每每因為與小朋友爭執(zhí)而“發(fā)飆”時,我的反應(yīng)都是用很兇的方式制止他、提醒他、責(zé)備他……他事后平靜、自責(zé)痛苦的時候,我又不太懂得安慰,而是用說教的方式控告、揭發(fā)他,希望他汲取教訓(xùn)。我這種錯誤的方式,源于“怕丟臉、怕人家說我們沒家教”的心理,卻導(dǎo)致兒子越來越不接納自己。
所以,我需要向故事中的小老鼠學(xué)習(xí)。作為家長,我必須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再將親人當出氣筒。作為孩子的朋友,我要改變教育方式,避免說教。
當兒子再跟人起沖突時,我溫柔而堅定地將他帶回家,抱入一個房間,對他說:“媽媽知道你很想發(fā)脾氣,但是你要像繪本中的小恐龍一樣學(xué)習(xí)忍耐,安靜30分鐘之后,你才能回到小伙伴中去?!?/p>
兒子生氣地哭鬧時,我就像小老鼠莫羅那樣,一邊做自己該做的事一邊安靜地陪著他,即使他又打又撞、說狠話,我也保持克制,絲毫不妥協(xié)。
漸漸地,兒子就像繪本中的“小恐龍發(fā)現(xiàn)小老鼠不好吃”一樣,發(fā)現(xiàn)無理取鬧的味道一點都不好,任性發(fā)飆也越來越讓他難受。他開始調(diào)整,反思一會兒之后,安靜下來,獨自玩會兒玩具……不到半小時,他就能恢復(fù)心態(tài),高高興興地去賠禮道歉,再次融入小朋友之中。
形形色色的“缺乏自制和忍耐”的問題,我都如法炮制,如限制吃糖、不許懶床、按時睡覺等問題,我都像小老鼠莫羅對待恐龍一樣態(tài)度堅定、口氣柔和、界限清晰、步驟明確,哪怕被他沖撞,仍無條件地接納他。幼兒園老師也用相同的辦法對待他,效果很好。我還引導(dǎo)他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欣賞自己在歌唱、彈琴等方面的特長。
一段時間后,兒子比較能接納自己了。他在忍不住又做錯事、得到當事人和家長們原諒之后,會喃喃自語:“我認錯了,爸爸媽媽仍然愛我?!彼矟u漸學(xué)會了接納身邊的人。當小朋友被孤立時,他主動跟人家玩,還安慰人家:“你做小恐龍,我做小老鼠莫羅,我會幫助你受歡迎的!”
如今,兒子盡管依舊急脾氣、愛發(fā)火,但伴隨著我的改變與成長,他感受到了接納,也表達出了接納。我相信,他性格中的極端負面之處會漸漸改善。
重視幼兒“接納”的功課
(周女士,幼兒園高級教師)
幼兒園的孩子們經(jīng)常玩“比一比”的游戲:誰的玩具多、誰的頭發(fā)長、誰的裙子漂亮、誰得的獎勵多、誰的媽媽更年輕……有些孩子為獲勝而吹牛,有些孩子因自卑而敏感,有些孩子對輸贏無所謂,有些孩子不卑不亢,接納每個人的特殊之處。
這些現(xiàn)象反映出孩子的天性,也反映出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孩子既需要“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又需要管教、訓(xùn)練與引導(dǎo)。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平衡呢?
第一,管教前要與孩子“共情”,聽清孩子的話外音,探索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
要讓孩子深深感到被接納,家長只要認真聽“他所說出的話語”和“他沒說出的需求”就行了。只要做到這兩點,無論你的管教、責(zé)備如何嚴厲,孩子都會知道你在乎他、理解他,是為他好。
案例中周先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愿聽”和“會聽”。這種最不花錢的方法簡單易行,卻最能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被珍視。我最欣賞他“訓(xùn)練孩子去觀察,而非去論斷”的做法。這既能培養(yǎng)孩子有個性、會思考、不人云亦云,又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智慧——如何了解并接納別人的需求,想出共贏的辦法。
第二,管教要做到“對事不對人”,管教之后要重申“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不少家長管教孩子時會說:“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你照我說的做,媽媽才愛你!”……這些將接納與孩子的表現(xiàn)掛鉤的話語非常不妥。
更有殺傷力的是,父母在管教之后把孩子晾一邊,冷言冷語,諷刺挖苦,故意裝出不再愛他的樣子。然而,幼兒沒有“事情會過去”的概念,如果他覺得父母現(xiàn)在不愛自己,那就是永遠就不可能再愛自己了。這種想法對大人來說是可笑的,但對孩子來說是錐心刺骨般真實的恐懼。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管教后跟孩子講清楚:“爸爸媽媽不喜歡你的某種壞行為(講得越具體越好),但永遠喜歡你?!薄澳闶俏覀兊暮⒆?,我們永遠愛你?!?/p>
第三,教孩子直視自己的弱點、特點,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
每個孩子都不相同,從外表看,有的皮膚黑,有的個子矮,有的招風(fēng)耳,有的大兔牙;從性格看,有的脾氣暴躁,有的膽小內(nèi)向,有的活潑好動,有的多愁善感……這些外在和內(nèi)在的特點,都需要家長智慧地引導(dǎo)孩子去面對,而非逃避。
案例中的文女士沒有回避兒子“脾氣大”的缺點。她用小恐龍的故事告訴孩子,生氣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因生氣而打人、傷害人、攪擾周圍環(huán)境則是不對的。她用“改掉情緒化的發(fā)飆”的做法來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在被接納中體會到任性、發(fā)飆的不良感受。她還引導(dǎo)孩子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也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而不將自己的長處去比較他人的短處。
我覺得,能教孩子跟自己的“負面情緒、與眾不同、弱點缺點”好好相處的家長,本身就是處理自己情緒的大師。他們培養(yǎng)的孩子能夠接納自己,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長大后能夠接納他人、熱愛生命,把包容與快樂帶給身邊的每個人。
〔編輯:馮士軍〕